第91章 问战(2 / 2)
“治国之道,在得人才。”王猛对疑惑的慕容霸解释,“取一地易,得一心难。我们要让天下英才为我们所用。”
江南的战事则更为艰难。
慕容霸进军武陵时,遭遇蛮族激烈抵抗。这些山民彪悍善战,利用地形层层设伏,龙骑军损失惨重。
“将军,不如火攻?”副将建议。
慕容霸摇头:“我们要的是人心,不是焦土。”
他下令停止进攻,亲自带人深入蛮寨,与蛮族首领谈判。
“我们不是来征服的,是来共建家园的。”慕容霸开出条件:保留蛮族自治,但孩童必须入学;山林仍归部落,但需统一管理;头领地位不变,但要接受官府任命。
更让蛮族心动的是,慕容霸承诺帮他们修建水渠,引进新式农具。
三个月后,武陵蛮族归顺。慕容霸信守承诺,立即派来农官和工匠。
最艰难的是祖逖经营的南阳。
这里匪患严重,官匪勾结,民不聊生。祖逖采取铁腕手段,先以重兵清剿大股土匪,再设保甲制度防小股流寇。
但他很快发现,剿匪不如治匪。许多土匪本是良民,被逼上山。
于是祖逖颁布《安民令》:主动投降者,分田安置;揭发官匪勾结者,重赏;愿从军者,择优录用。
一时间,土匪纷纷来降。南阳秩序渐复。
经过三年苦战,到太和四年秋,荆州全境平定。
此时的荆州,已是另一番景象:
在襄阳,习凿齿主持的新学堂闻名遐迩,各地士子慕名而来;
在江陵,被解放的奴工组建了第一个工匠行会,产品质量冠绝江南;
在武陵,蛮汉孩童同堂读书,山货通过新修的道路运往各地;
在南阳,昔日的土匪成了最积极的民兵,誓死保卫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这日,四人再聚汉中,总结三年得失。
“荆州三十一郡一国,现已全部推行新政。”王猛汇报成果,“虽然各地方式不同,但核心不变: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业,学者有其校,病者有其医。”
祖逖补充:“各郡县都建立了百姓议事会,平民可参与政事。民兵制度也已完善,可保地方安宁。”
慕容霸笑道:“最让我高兴的是,武陵的蛮族孩童现在都会说官话了,还教我们山歌呢。”
慕容恪静静听完,走到地图前,手指向南移动。
“诸位,荆州已定,该考虑益州了。”
王猛神色凝重:“益州情况特殊,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更关键的是,成汉政权经营多年,内部情况复杂。”
“正是因其特殊,才要早图。”慕容恪目光坚定,“而且,我们要换一种方式。”
“什么方式?”三人齐声问。
“让益州百姓,请我们进去。”
就在此时,侍卫来报:益州商队求见,希望能开通荆州与益州的商路。
四人相视一笑。
机会来了。
慕容恪整了整衣冠:“请。”
他知道,取益州的关键不在刀兵,而在民心。而这场民心之战,从现在正式开始。
窗外,秋高气爽。南飞的雁群掠过天空,向着温暖的南方而去。
正如他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