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二甲第九(1 / 2)
府城贡院外的老槐树刚抽新芽,风里还带着几分春寒,张居正背着书箱站在斑驳的朱红门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襟。
那里缝着一小块顾青萝的旧布,是他从她常穿的那件蓝布衫上剪下的,布料已经洗得发白,却带着他熟悉的、淡淡的艾草香。
入闱前一夜,他在客栈里对着孤灯坐了半宿,没有悬梁,也没有刺股,只是把那本写满“乱事”的草纸反复翻看。
从江陵巷口的苛捐杂税,到城西流民的冻饿之苦,再到边疆士兵的无衣无饷,每一笔都浸着他和顾青萝的记忆。
他忽然想起顾青萝临终前的眼神,那样亮,那样满含期盼,像是在说“叔大,我相信你”。
那一刻,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一股劲,撑着他熬过了漫漫长夜。
贡院的钟声响起时,张居正随着人流走进考场,指尖的颤抖渐渐平息。
他坐在狭小的号舍里,看着面前的试卷,策论题目是“论治世之道”,墨迹在宣纸上泛着光,仿佛在等着他写下答案。
他提起笔,没有丝毫犹豫。
那些在江陵的所见所闻,那些和顾青萝讨论过的“定乱”之策,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百姓苦难,此刻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流畅而坚定。
他写废除苛捐杂税,要将“秋耗银”“漕运附加银”尽数革除,让百姓只纳正税;
他写安置流民,要开官仓、垦荒田,让流离失所者有屋可住、有饭可吃;
他写改革吏治,要严惩贪官污吏,让官场清明、政令畅通;
他还写加强边疆防御,要足额发放军饷、赶制冬衣,让士兵们能安心戍边。
每一句话都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他用眼睛看、用心感受过的真实,是他对顾青萝、对天下百姓的承诺。
三场考试下来,张居正瘦了一圈,眼窝深陷,却精神矍铄。
出贡院那天,顾十七特意从江陵赶来接他,看见他走出大门时,脊背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悲伤,只剩下一种沉静的坚定。
“张相公,考得如何?”顾十七迎上去,递过一个装着热粥的食盒。
张居正接过,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心里,他笑了笑:“还好,该写的都写了。”他顿了顿,看向远方,声音轻了些,“希望这些话,能被看见,能有用。”
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张居正没有回江陵,而是留在府城的书社里抄书。
他依旧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直到深夜才休息,只是不再需要悬梁刺股。
顾青萝的话、百姓的苦,就是他最好的清醒剂。
有时抄书累了,他会拿出那块旧布,贴在胸口,像是能感受到顾青萝的温度,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抄写那些关于治国安邦的典籍。
顾十七看着他,心里忽然明白,顾青萝的离世,对张居正而言,不是沉沦的理由,而是一次淬火。
那些曾经柔软的、犹豫的部分,都在悲痛里被烧尽,剩下的是比钢铁更坚硬的意志,是比磐石更坚定的决心。
他不再只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书生,而是一个随时准备着为理想赴汤蹈火的斗士。
放榜那天,府城的街头挤满了人,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张居正站在人群外,没有挤进去,只是远远地望着榜单,手指紧紧攥着那块旧布。
顾十七替他挤到前面,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搜寻,忽然眼前一亮。
“张居正”三个字,赫然写在二甲第九名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