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我们有玄鸟(1 / 2)
“但是,我们有‘玄鸟’。”
林舟的声音中充满了强大的自信:“这个‘网络交换器’的逻辑虽然复杂,但它本质上,是一道纯粹的数学和工程学问题。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设计要求,所有的性能指标,所有的可用元器件参数,全部输入给‘玄鸟’。让它通过每秒百万次的运算,去模拟、去推演、去组合,在数以亿万计的可能性中,为我们找到最优的电路设计方案!它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我们一个工程师团队几年都完不成的工作量!”
用超级计算机,去设计下一代的、全新的硬件!
这个思路,再一次,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众人脑海中炸响!
他们一直以来,都把“玄鸟”当成一个超级算盘,一个用来解决特定计算任务的工具。而林舟,却把它当成了一个不知疲倦、智慧超群的“设计师”!一个创造新工具的“母体”!
这是一种思想维度上的降维打击!
魏文明彻底呆住了。他引以为傲的工程经验,他所信奉的那些按部就班的设计流程,在“玄鸟”那无穷无尽的算力面前,显得如此的原始和可笑。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口。质疑“玄鸟”的能力?那等于是在质疑这个国家最顶尖的科技结晶。
“至于第二个问题,‘网络通信语言’。”林舟没有停顿,继续他的讲解。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变成了一系列流程图和数据结构定义。
“这其实是一套‘规则’。就像我们发电报,要用统一的莫尔斯电码一样。这套规则,将定义我们如何在网络中进行通信。”
他指着流程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着后世TCP/IP协议的雏形:
“第一,‘身份’规则。网络里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编号,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确保信息不会送错人。”
“第二,‘打包’规则。任何一份长电报,在发送前,都必须被切成一个个统一大小的、标准化的‘数据信封’。每个信封上,都写清楚了收件人地址、发件人地址,以及它自己是整封电报的第几部分。”
“第三,‘校验’规则。每个‘信封’的末尾,都要附上一个‘校验码’。接收方收到信封后,会用同样的算法算一遍,如果结果对不上,就说明这个信封在路上被弄脏了、损坏了,接收方就会立刻通知发送方:‘你这个信封坏了,重发一个!’这就保证了我们传输的数据,是绝对准确的。”
“第四,‘问路’规则。每一个‘数据信封’在‘网络交换器’这个十字路口,都会主动‘询问’该走哪条路。而交换器会根据实时路况,告诉它最优的路径。”
一套在后世计算机专业学生看来是基础常识的理论,在七十年代的这个控制室里,却如同神谕一般,清晰地、无可辩驳地,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逻辑闭环。
它将屏幕上那看似神奇的“数据星河”,彻底地分解成了一系列朴素、扎实、甚至有些“笨拙”的步骤。
没有魔法,全是工程。
没有神迹,全是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