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富国三策(1 / 2)
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帝冷眼看着户部尚书侯恂,举起手里奏折:“周怀民写的富国三策,第一策乃是平均地权,你们怎么看?”
侯恂见其他人默不作言,陛下盯着自己,赶忙答道:“科举取士乃国本,今若均田,士子免税之田尽归朝廷,寒门学子何来进身之阶?昔范仲淹立科举以抑豪强,此举恐令大明再无寒门卿相!若骤行均分,恐触动士绅根基,反激民变。”
礼部尚书黄士俊也奏言:“《礼记》载:天子社稷土谷之神,社稷坛五十顷御田乃祖宗血脉所系。若均田,社稷坛田散于黔首,祖宗牌位何所凭依?此乃动摇国本!”
其他各臣听两位奏议,竟出奇达成统一意见。
“陛下,周怀民此策,乃是包藏祸心,欲使朝廷与民争利,而失天下士子民心,不可听之信之!”
“陛下!周怀民贼心未死,欲让天下大乱,其好从中取利!”
……
杨家庄农会大院。
周怀民在黑板写上:平均地权,站在桌首,指着墙上黑板:“给陛下的富国三策,这是第一策,乃是治本之策。”
张国栋道:“只有此策,才能人人有地种,有饭吃。同利天下而得百姓民心。我料朝廷阁臣必然难以同意,对于士绅、勋贵、藩王而言,均田如同割肉,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岂能甘心?”
黄必昌站起,在堂内踱步,负手笑道:“各村会长来报,自均田后,村民种田热情高涨,农会麦收,三县之内亩产已近两石。农事丰收,百姓对我农会信服,已紧紧抓牢三县民心。”
周怀民指示:“偃师、新郑、嵩县、孟津,四县各有歉收。我们可免除四县夏收会粮。把重点放到夏种上。待七县秋收,打个丰收仗!”
保民商行李升补充:“还要禁止村民卖粮,咱们不收会粮,但也不能流出农会境外。”
黄必昌道:“巩县亩产高达两石,无非是浇水、施肥。但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商务院加紧招商,再成立几个工具厂、打井队、碱厂,商务院说,碱厂产能不足,缺少原料,我不知道缺少什么原料,只知道碱厂出肥,这个还要周会长来亲自做。”
周怀民点了点头。现在玻璃厂、造纸厂耗费碱越来越多,周记碱厂的原料供应已跟不上。
“告诉农事院,粪肥一刻也不能停,同时布告各县加紧招商引资,创办粪肥厂,由农事院无偿教导配方,粪肥厂免除三年税收。”
……
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帝被群臣群起否决,心里有些犯怵,周怀民之平均地权,乃是要掀起滔天巨浪,虽讲的有道理,但此时国事艰难,还需徐徐图之。
“他的第二策乃是:流通天下,说说看。”
各群臣手里皆有富国三策的抄本。
侯恂作揖:“周怀民此说,臣以为是纸上谈兵,只是如今国库艰难,士卒尚不能足饷,哪里有钱大肆铺路?周怀民欲让天下筑成大路,简直痴人说梦,这要耗费多少粮饷?”
崇祯听了不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总有大道理。
他怒道:“我不明白!那周怀民不过区区几县之地,他是从哪里弄到那么多银两的?其发迹不过两年而已,竟能富裕如此!我大明坐拥两京十三省,周怀民能修,我们就不能修?”
……
杨家庄农会大院。
周怀民在黑板上写上:流通天下。
他挽起袖子:“流通天下,乃是人、货、钱、迅的流通。当下银两短缺,铜钱粗制滥造,我刚知道,现在铜银比竟如此离谱!咱们百姓出卖劳力辛苦挣的钱,一直在被皇帝薅羊毛!”
大明朝廷财政窘迫,于是印钱越来越离谱,分为平钱、折二、折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