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55章 开埠通商!士绅商贾的狂欢!

第655章 开埠通商!士绅商贾的狂欢!(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马六甲港口的建成,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明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打造的综合性港口,不仅是大明水师在南洋的军事据点,更是打开南洋贸易大门的金钥匙。

朱高炽与朱雄英深知这一战略支点的价值,在港口举行落成大典的同时,便以大明皇孙的名义,向全国的士绅商贾发出了通商令。

文书中详细阐述了马六甲港口的区位优势,称其为“连接东西洋之枢纽,贯通南北海之咽喉”,是开展南洋贸易的最佳平台。

为了进一步激发商人们的热情,文书中还承诺朝廷将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水师全程护航,确保商队安全;减免三成关税,降低贸易成本;设立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保障交易公平。

这些政策如同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士绅商贾们压抑已久的逐利热情。

江南地区的商贾反应最为迅速。

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丝绸商人们,早在南洋各国入京朝贡时,就通过朝贡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

他们手中积压的上等丝绸,在南洋贵族眼中如同珍宝,一匹云锦在满剌加国能卖出白银百两,是国内价格的五倍之多。

如今得知可以直接前往马六甲与南洋各国通商,省去了中间商的盘剥,这些丝绸商人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连夜召集伙计,盘点库存,将最好的云锦、蜀锦、苏绣等珍品挑选出来,又紧急向造船厂订购了大量坚固的商船,组建起一支支庞大的商队。

扬州的盐商们也不甘落后,虽然盐是朝廷专卖商品,他们无法直接将盐销往南洋,但这些盐商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和人脉。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南洋贸易的巨大潜力,纷纷拿出重金投资其他商品的贸易。

有的盐商与景德镇的瓷器商人合作,包销了大量青花瓷;有的则收购了福建的茶叶,雇佣专业的船队运往马六甲。

这些盐商的加入,为南洋贸易注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景德镇的瓷器商人们更是欣喜若狂,南洋各国对大明瓷器的喜爱由来已久,尤其是青花瓷、粉彩瓷等精品,在海外市场上供不应求。

以往通过海外商人转卖,利润被层层盘剥,如今能够直达终端市场,利润空间大幅增加。

瓷器商人们立刻组织工匠加班加点烧制瓷器,从普通的日用瓷碗、瓷盘,到精美的花瓶、摆件,种类齐全,数量庞大。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他们还特意烧制了带有南洋风格图案的瓷器,深受当地商人的欢迎。

福建、广东等地的茶叶商人们也摩拳擦掌。武夷岩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名茶,在南洋市场上备受青睐,尤其是在炎热的气候下,茶叶成为了当地贵族不可或缺的饮品。

茶叶商人们不仅准备了大量的茶叶,还特意改进了包装技术,采用锡罐、陶罐等密封包装,确保茶叶在长途运输中依然保持新鲜。

有的商人还在茶叶中加入了香料,制作出独特的风味茶,在南洋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除了这些传统的大宗商品商人,各地的中小商人也踊跃参与。

有的收购本地的特产,如四川的药材、安徽的纸张、松江的棉布等,希望能在南洋市场上开辟一片天地;有的则干脆加入大商队,担任伙计或管事,也想分一杯羹。

甚至连一些士绅也拿出部分家产,投资南洋贸易,希望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一时间,大明沿海的港口热闹非凡。

从南京的龙江关、苏州的太仓港,到福州的闽江口、广州的黄埔港,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