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全球文明祭天台(1 / 2)
祭天台,这座最初因苏明远一份融合古今的“祭天方案”而诞生的建筑,在数年间已悄然成为一处独特的精神地标。它并非宗教庙宇,也非政治中心,而是一个纯粹为文明对话与传承而设的空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背书与全球众多文化学者的推动下,它终于获得了“世界文明圣地”的官方认可。消息传来时,苏明远正站在重新修葺、规模扩大的祭天台下,心情复杂得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深潭。
时值初夏,祭天台周围的松柏苍翠欲滴,新移植的各国象征性植物——日本的樱花、埃及的纸莎草、希腊的橄榄树——点缀其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和谐。阳光透过精心设计的格栅穹顶,在中央的“文明土壤”区投下斑驳的光影。那里不再是一片空寂,而是围满了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朝圣者”。他们肤色各异,衣着不同,但眼中都带着相似的虔诚与期待。
苏明远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式对襟上衣,默然立于人群边缘的一座矮丘上,俯瞰着下方川流不息的人潮。风吹起他额前的几缕发丝,带来混杂着泥土、汗水和异国香料的气味。他心中并无多少心血之作获誉世界的狂喜,反而充盈着一种近乎肃穆的恍惚。
“万国来朝……”他脑海中下意识地浮现出庆朝鼎盛时期,四夷宾服、使节献贡的宏大场面。那时的“天朝上国”,接受朝拜时带着何等的自信与威严。而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固定的仪轨,人们自发而来,带着的不是贡品,而是各自文化血脉中最珍贵的“信物”。这不再是朝拜某个帝国或君王,而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平等致意,是对彼此历史的尊重与对共同未来的祈愿。这种超越了民族与国界的宏大叙事,对他这个来自封建时代的状元郎而言,冲击力是巨大的。他感到自身的渺小,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结更广阔天地的可能。
林婉儿今天显得格外忙碌,作为祭天台文化项目的核心顾问,她正穿梭于人群中,时而用流利的英语与一位学者交谈,时而弯腰抚摸一个孩子怀中的物件。她看到苏明远独自站在高处,便快步走了上来,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笑容却明亮如阳光。
“明远,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发呆?”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下方,“你看,像不像一个文明的集市?”
苏明远收回远眺的视线,落在妻子因兴奋而微红的脸颊上,微微颔首:“嗯,比朕……比我想象的,还要……热闹。”他顿了顿,寻找着合适的词语,“只是,这般景象,亘古未有。心中有些……惶惑。”
林婉儿理解地握住他的手:“别怕。你看他们。”她指向人群,“那个印度老人,他带来的恒河沙土,在他们文化里是圣洁的象征;那个秘鲁少女捧着的马丘比丘石片,印加帝国曾经的辉煌就凝结在其中;还有那个中国孩子抱着的旧算盘,或许是他爷爷用来养家糊口的工具,上面有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他们带来的,不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是有温度的记忆。我们祭天台要做的,就是给这些记忆一个安放和交融的家。”
这时,仪式开始了。并没有繁琐的程序,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主祭人。只有广播里用多种语言循环播放着简单的指引,以及志愿者温和的引导。所谓的“文明共祭”仪式,核心只有一个环节: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将自己带来的文化信物,亲手埋入祭天台中央那片日益肥沃、混合了全球各地泥土的“文明土壤”之中,然后,可以换取一小捧由这片土壤中取出的“传承土”带走。
苏明远设计的这个环节,源于古礼中“沃土”、“奠基”的意象,却赋予了它全新的、流动的、共享的内涵。埋下的是独特的“过去”,换取的是共有的“未来”。
人群安静而有序地排着队,依次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表情庄重,如同进行一项神圣的契约。苏明远看到那位印度老人颤巍巍地将装有恒河沙的小布袋深深埋入土中,双手合十,喃喃祈祷;看到秘鲁少女郑重地放入石片后,眼角闪烁着泪光;看到中国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将那把算盘轻轻放在土坑里,然后好奇地接过志愿者递来的那一小捧五颜六色的“传承土”。
“爹爹,娘亲,这土里有金子!”孩子惊喜地叫道,小手指着泥土中闪烁的细微金沙。
他的父亲,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温和地解释:“那是埃及尼罗河畔带来的金沙,代表着古埃及的文明哦。”
“还有粉色的!”孩子又发现新大陆。
“那是日本京都的樱花花瓣碾成的粉末,很美吧?”母亲笑着补充。
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捧泥土,仿佛捧着整个世界。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苏明远。他想起了自己穿越之初,对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事物的排斥与恐惧。而今,他却参与创造了这样一个地方,让不同文明的符号,如同这捧泥土中的不同成分一样,自然交融,被一个孩子天真地接纳和喜爱。这种润物无声的融合,比任何强制的同化都更具力量。
“我们也去吧。”林婉儿轻轻拉了他一下。
苏明远点点头,两人走下矮丘,融入队伍。林婉儿带来了一枚小小的、仿制的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残片,上面有她亲手临摹的笔触。她将它埋入土中,动作轻柔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