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鹰酱国东林党,如何掌控大选?(2 / 2)
【明朝末年的衰败主要原因有三。】【一曰:财税不疏以至国匮民穷。】【二曰:用之过度导致财政危机:】
【三曰:阶级矛盾以至于贼寇并起。】大汉武帝位面。
刘彻静静地仰望天际的穹幕,画面中滚动的内容让他心头一惊。
这三条字字珠玑,直击要害。
他回忆起先前看到的那些关于大明衰亡的视频资料,心中已有几分判断。而现在,眼前这三点总结,几乎可以说是对明朝灭亡之因的精准勾勒。
“妙极!”他脱口而出。
“后世之人,竟有如此深刻的见地,分析得如此透彻,实在令人佩服!”站在一旁的主父偃略作沉吟,忽然道:
“陛下恕臣直言,不仅仅是明朝,这三条放之四海皆准,几乎可以用来剖析历代王朝的败亡之道。”
此言一出,刘彻沉默下来。
他想起之前听后人谈及过的一个说法:“王朝周期律!”
那是一种宿命般的循环。
当国家走到巅峰之时,往往也正是走向下坡的起点。
这是因为极盛之世,繁华背后往往藏着土地兼并的疯狂蔓延。
经济越是富足,特权阶层越是膨胀,底层百姓的生计却日益艰难。刘彻缓缓点头,低声道:“确实如此。”
“无论哪个朝代,王朝倾覆,往往逃不过这几条。三者如毒瘤,根植于繁华之下,最反噬国本。”
他话音刚落,眼中却浮现出几分复杂神色。他突然意识到。
此刻的大汉,何尝不是正处在这样一个微妙的节点?内政艰难,百姓疲敝。
边疆征战频仍,耗尽国力。
朝堂之上,豪族权臣渐起,民间却怨声载道。他顿了顿,话未出口,却己明了心中所想。
也许,是时候放缓脚步了,让国家喘口气,让百姓养精蓄锐。刘彻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
大汉需要一次真正的休养生息,而不是一味的扩张和征伐。因为帝国的未来,终究建立在万民之上,而非铁血之下,
【首先说第一条明朝末年的财税问题,核心在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核心在于士大夫阶级所具有的免税免丁特权。】
【为什么范进中举后不少人都举家来投,大家所看重的就是这个利益。】
【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结构下,大量小地主和自耕农把田产和丁口投献给地方官员和乡绅们以示免役。】
【从而造成了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官僚乡绅手中。】
【而地方官僚和乡绅握着大量土地后,税收负担就逐渐转移到了底层民众身上。】弹幕滑过:
一为啥古人一中举就能一飞冲天?根源在这儿!
一很多人以为中了举就能马上当官,实际没那么简单。不砸点银子打点关系,空缺再多也轮不到你,或者只能发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
一确实,中举最大的好处其实是免税!你以为读书人都奔着当官去?主要是百姓交税太惨了,一年忙到头,最后连口饱饭都难。
一这就能看出张居正当年到底多强了!底层百姓穷得揭不开锅,地主躲税、地不交钱,国家财政也扛不住。说白了,税收崩了,矛盾就爆了。
一归根到底,国家的问题说穿了就是经济问题,本质就是‘谁分多少”的问题。中间一批人越捞越多,底层和顶层反而被挤压得最惨。
一也正是这种背景,才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变成铁律。考试一旦考上,利益那肉眼可见的提升,不拼都对不起自己!
当穹幕之上的影像播放至此
几位身处不同时代的帝王纷纷眉头紧锁,神情沉重。
他们并非对现实一无所知,问题他们早就看在眼里,只是··想动,却难以动弹。
因为那一整个盘根错节的士绅体系,已经深深扎根在国家的骨血之中。从地方的乡绅、县吏,到中枢的权臣、重臣。
几乎整个行政机器都与这个阶层紧密绑定。
这个群体,不仅庞大,更掌控着土地、税收、民心乃至文教命脉。他们是国家运转的中枢神经,也是政权延续的基石。
一旦轻易触动他们的利益,皇权不仅会遭到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来暗杀、政变等致命风险。
皇位还稳不稳还是其次,连命能不能保住都未可知。
也正因如此,只有当社会矛盾彻底激化、压力累积到几乎无法承受的地步。这一阶层才可能松动,选择部分妥协,让变革得以推进。
所以,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皇帝是否明察秋毫。
而是明知山有虎,却实在无从下手。律法如山,改革如逆水行舟知易,行难啊!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眉头微蹙,神情隐隐透出几分不悦。他当年对读书人可谓礼遇有加。
自己出身草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因此对那些满腹经纶、能写会判的士子们一直为敬重。
虽说不少文人做事让人恼火,油滑、尖刻,有时甚至令他怒不可遏,但他也始终明白。治理天下,终归离不开他们。
可如今看着穹幕上的内容,朱元璋心中却一阵冰凉。原本寄予厚望的读书人阶层,竟也能成为国祸之源。形成积弊难除的权力集团,这让他难以接受。
“混账!”
他低声咒骂了一句,拳头也不自觉握禁。
“当初咱真是太信他们了·赋予他们那么多权力,如今看来,未免太轻率。”
【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民众无法忍受这个负担,只能投田献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样的问题,在鹰酱国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从上世纪开始,约翰伯奇协会就力推一位伟大的学者哈耶克,其用深邃的逻辑论断出了点,即朝廷对于市场的干预和救济,本质上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所以约翰伯奇协会一方面反对鹰酱国朝廷进行救济和福利,另外一方面,又竭力降低税收。】
【并且还竭力鼓吹藏富于民的思想,某种程度上,他们居然和东林党的政策主张呈现出惊人的一致。】
【而在这些资本集团和学者的共同推动下,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思潮逐渐被里根朝廷所采纳,在这期间鹰酱国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税收,和资本得利以及股息收入。】
【而要命的是,这些针对资本收入的税收优惠,根本不能普及普通群众。】
【一些学者指出,这些所谓鼓动经济发展的举措实际上,是给大资本家减税。】【某种程度上,这就是鹰酱国律法给鹰酱士绅们的一项免税免丁特权。】
【这样一来,财富自然向着士绅阶层聚集。】弹幕滑过:
一古代的固定资产是啥?田地和宅子啊!那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一被兼并就等于砸锅卖铁,生产资料都没了,只能苟活。
一你让一个种田的去跟大地主斗?那不是拿鸡蛋碰石头?现在其实也差不多,老百姓哪斗得过资本?
一放到今天,所谓的‘固定资产’就是工厂、渠道、技术这些生产资料,也全被大资本拿捏着,普通人还不是打工换口饭吃。
一看看鹰酱国就知道了,自由经济放飞自我,不让朝廷干预,那下场真不是一般惨。
居然还有人把福利政策当成朝廷‘大发慈悲’,笑死,那明明就是一个国家该尽的本好吗!
一其实说穿了也不复杂,人都希望政策对自己阶层有利。掌权的人站在哪头,政策就往哪边倾斜,普通人?从来不在考虑范围里。
不少古代的官员们,注视着穹幕,沉默片刻,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鹰酱国如今的状况,和许多王朝中后期的情形极为相似。
表面上宣称要“藏富于民”,可财富却难以真正流向普通百姓,反倒大多积聚到了地方强手中。
国家官员因此误以为百姓生活富足,可现实却是老百姓日子愈发艰难,困苦不堪。而且,群众的不满情绪往往指向朝廷,认为朝政越来越腐败、封建
从这个角度来看,鹰酱国确实存在一个类似“东林党”的势力。大宋开国位面。
赵匡胤目光凝重,眉头紧锁。
鹰酱国如今的局势,与许多古代朝政中后期的状况惊人相似。
“藏富于民”的口号表面光鲜,实则财富并未真正流入百姓手中。
反倒是地方豪强、资本集团握紧了大量财富,掌控着生产资料和资源。这让官方误判民生实情,认为百姓生活富裕,而现实却是普遍困苦。社会矛盾加剧,民怨指向腐败的朝廷,局势险象环生。
赵匡胤深知,这种财富向士绅阶层集中的趋势,最终将成为国家隐定的巨大隐患。
他想起自己杯酒释兵权后的做法。
虽然意在巩固皇权,却无意中催生了大批富豪阶层。若缺乏有效干预,财富必然集中,土地兼并势不可挡。
这不仅阻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会令未来的君王头疼不已。
面对鹰酱国今日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赵匡胤暗自感叹,历史的轮回令人无奈。他明白,真正的治理之道。
不仅在于权力的稳固,更在于财富的合理分配与民生的保障。大宋的皇帝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毕竟穹幕出现后,赵匡胤也知道大宋后面那些皇帝都什么德行。
【2023年鹰酱国国会联合税收委员会报告显示了三个问题:】
【第一收入低于五位数的鹰酱国人,实际工资税率为14.1%,而收入达到七位数或以上的鹰酱国人,仅需要缴纳1.9%。】
【与明末一样,越是底层民众税收负担越大。】大明永乐位面。
大明成祖朱棣眉头紧锁,陷入短暂的沉思。
以他的聪慧,自然能够看透为何底层百姓承受的税负最为沉重。因为富裕者往往能借助各种手段避税。
正如先前视频中所说,他们会将土地挂在读书人名下,从而规避税务。
或者虚报、少报自己名下的田产。
他们拥有庞大的关系网和充足的金钱,能够左右上下,使自身处于有利地位。可普通百姓却无此本事,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
层层叠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压在他们肩头,令生活愈发艰难。当百姓苦不堪言之时,往往也正是王朝走向末路的征兆。
【第二,长期资本得利和股息因为其以较低优惠税率征税,这部分税收优惠也给到了富人【这也是为什么收入达七位数或以上的鹰酱国人,仅需要缴纳1.9%税负。】
【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多数来自这里。】
【最富有的0.5%纳税人,获得所有长期资本利得的70.2%和所有股息的43.3%】
弹幕滑过:
一勤勤恳恳打工,每月就赚那么点辛苦钱,税倒是一点不落交不少。有钱人玩股票、拿分红,一个点赚的说不定比咱一辈子都多,交的税还没咱零头,太扎心了吧!
一想到咱国内有个大富翁,每月就给自己开一块钱工资,这税咋收啊?一哈哈,这怕不是防他老婆分财产哟!
一八成是,他个税都没几个子儿,企业税才是大头,防老婆意图很明显啦!一有钱人哪个不防着另一半啊,财产公证有时候都不顶用!
一离婚直接财产少一半甚至更多,这谁受得了啊!说不定离婚后还得给前妻每月赡养费呢..
观看天穹光幕古人们,此刻脸上都流露出难以置信的惊愕之色。离婚之后的赡养费?
他们从未听闻过,两人分开后竟还要给予对方金钱的荒谬之事。毕竟,他们生活的年代是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
古代女子一旦出嫁,几乎断无和离的可能。
即便万不得已选择和离,亦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
因此,通常而言,古代女子在婚后,鲜少敢于离开自己的丈夫。
更何况是离婚后,还能分得丈夫一半家产的说法,更是闻所未闻。不少古代女子此刻,不禁对后世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她们不敢想象那个时代会是多么美好,若能大胆地和离,还能分得一半家产,
当不具能此获利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