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滁州战后卢象升的意见(2 / 2)
兵部尚书张凤翼见状,不得不再次站出来为卢象升说话,但他语气也严肃了许多:“陛下,卢象升所言事权不一、饷械不继,确是实情,其所请虽显急切,然其目的,仍是为了集中力量,早日平贼,只是……这专饷数额巨大,专兵之议牵涉甚广,还需从长计议。”
党争永远是大明的主旋律,朝堂上顿时分成了几派,有坚决反对的,有认为需谨慎考虑的,也有少数认为可以部分采纳的,争论不休。
崇祯听着臣子们的争吵,刚刚的喜悦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烦躁和疑虑,他渴望平定流寇,但更害怕文武官员权力过大,害怕庞大的军费开支。
“够了。” 崇祯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冷峻,“卢象升有功当赏,加太子少保衔,赐莽玉,赏银币,依温先生所议,其所陈方略……关系重大,非朕一人可决,明日大朝会召集九卿、科道,廷议此事!”
次日,更大规模的廷议在奉天殿举行。争论更加激烈,反对者抓着藩镇、耗饷不放,支持者则强调事权专一、剿贼机不可失,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卢象升新的奏疏到了。
这份奏疏不再是激切的陈情,而是恳切的请辞,卢象升在疏中表示,深感湖广巡抚任重事繁,难以兼顾五省剿匪重任,为专心剿贼,恳请辞去湖广巡抚一职,只担任五省总理,并再次陈述了专兵专饷、协调洪承畴等请求,言辞较之前缓和,但核心未变。
崇祯看着这份请辞疏思考了一下,卢象升主动辞去湖广巡抚,这无疑是一个姿态,表明他并非贪权,而是真心为了剿贼,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崇祯和部分大臣关于藩镇的疑虑。
温体仁察言观色,出列道:“陛下,卢象升主动辞去湖广巡抚,可见其公忠体国,一心剿贼,臣以为,可准其所请,以示朝廷信任,亦使其能专心军事,至于湖广巡抚一职,可按例由朝廷另简贤能。”
崇祯点了点头,这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台阶:“准奏,着卢象升专司总理五省军务,湖广巡抚一职,朕看……就由右副都御史王梦尹接任吧。”
“陛下圣明。”
解决了人事问题,焦点又回到了兵权和饷银上,经过又一番激烈的辩论,在温体仁、张凤翼等人剿贼为重、可部分试行的劝说下,崇祯最终勉强同意了卢象升关于协调陕西三边洪承畴部、调动部分边兵尤其是川黔山地兵的请求,赋予了卢象升在五省范围内更大的指挥协调权。
然而,当谈到最核心的每月二十三万两专饷时, 朝会上再次陷入僵局,侯恂几乎是赌咒发誓,言称国库绝无可能每月额外支出如此巨款除非陛下发内帑,崇祯本人,一想到那白花花的银子,内心也极度挣扎和吝惜。
最终,崇祯采取了拖延和模糊处理的方式,他看向卢象升奏疏中关于饷银的部分说道:“剿贼饷银,乃重中之重,户部当竭力筹措,优先保障前线所需,至于卢象升所请专饷数额……侯恂,你户部根据实际情况,详加核算,务必……务必使将士无虞,剿贼事宜不得延误。”
这番话,听起来是支持,实则将皮球踢回了户部,也没有承诺具体的数额,“竭力筹措”、“优先保障”、“详加核算”,都是空话,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廷议就此结束。旨意传出,卢象升得到了专任剿贼的名义和部分事权,但也失去了湖广巡抚的实职,而最关键的饷银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当卢象升在军前接到这份最终旨意时,他沉默了很久,他得到了部分想要的,但失去了更多,尤其是那稳定、充足的饷源,没了湖广巡抚一职他就无法在富庶的湖广筹措饷银了。
“部院,朝廷……总算给了我们专兵之权。” 杨廷麟试图安慰。
卢象升缓缓摇头:“名分有了,可粮饷何在,因粮法虽施行了小半年,但还没到夏税的时候,日后咱们想在湖广凑些粮食怕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