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 > 第457章 海岛炊烟

第457章 海岛炊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晨光刺破海平线的薄雾,将金色的光辉洒在“家园”营地。王谦站在新搭好的熏肉架前,用手指轻轻捏了捏架上悬挂的一条条山羊肋排。肉条表面已经失去了水分,变得紧实,在初升的阳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泽,海风穿过,带来一丝混合了烟火与海盐的独特气味。

“成了。”他满意地点点头,对正在一旁用细藤蔓捆绑海鱼的二嘎子说,“看这成色,再熏两天,就能收进地窖了。这法子,还是咱兴安岭老辈人传下来的,没想到在这海岛上用上了。”

二嘎子抬起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咧嘴笑道:“谦哥,还是你法子多!这熏肉架搭得,比我在屯里见的还规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肉放坏了。就是这海鱼熏出来,不知道是啥味儿。”

“山有山珍,海有海味,熏出来,都是能救命的干货。”王谦说着,目光投向正在海边忙碌的杜小荷和王晴。姐妹俩正赤脚站在及膝深的海水里,手里拿着新制成的鱼叉——那是王谦用硬木削尖,尾部绑上石块增重,再在火上烤硬枪头做成的简易工具。

杜小荷屏息凝神,目光锁定水中一条游弋的黑鲷。她身体微微前倾,手臂肌肉绷紧,下一刻,鱼叉如闪电般刺入水中,“噗”的一声轻响,水花溅起。再抬手时,叉尖上已然串着一条拼命挣扎的大鱼,鱼尾拍打着,在晨光下甩出一串银亮的水珠。

“中了!姐,你真厉害!”王晴欢呼一声,连忙拿起脚边的鱼篓上前接应。

杜小荷把鱼取下,扔进鱼篓,脸上也露出些许笑容:“这鱼叉比想象中好用。当家的,你这手艺没丢。”

王谦走过去,接过鱼叉掂了掂:“在山里做梭镖,在海边做鱼叉,道理都一样,手要稳,眼要准,劲儿要透。”他看着杜小荷被海水打湿的裤脚和专注的神情,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歉疚,“辛苦你了,小荷。这本该是男人家的活计。”

杜小荷摇摇头,捋了捋被海风吹乱的鬓发:“一家人,分什么你我。在山里我能跟你撵狍子,在海边照样能叉鱼。再说,这活儿比在林子里钻山沟轻松多了。”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韧。自从来这荒岛,她似乎把山里猎户婆娘的那股泼辣和韧劲,全用在了这海边的生存上。

王念白的声音从礁石那边传来,带着孩童特有的兴奋:“娘!姑姑!快来看!好多蛋!比咱家老母鸡下的还大!”

几人循声望去,只见王念白正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隐蔽的岩缝里掏出几枚比拳头略小的鸟蛋,蛋壳呈青白色,上面布满了褐色的斑点。杜妈妈跟在孙子身后,手里挽着个用藤条编的小篮子,里面已经铺了层柔软的干草,放了好几枚同样的蛋。

“慢点,慢点,别碰碎了!”杜妈妈连声叮嘱,脸上却带着慈祥的笑意,“这海鸟蛋,可是好东西,营养足。念白眼尖,这窝藏得这么严实都让他找着了。”

王谦走过去,拿起一枚鸟蛋仔细看了看:“是鲣鸟的蛋。这个季节正是产卵的时候。以后定期来收,但不能赶尽杀绝,得给它们留种,这是咱猎人的规矩。”他借机教导儿子,“念白,记住爹的话,不管是在山里打猎,还是在海边讨食,都不能做那绝户的事儿。山神爷、海神爷都看着呢。”

王念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却把鸟蛋捂得更紧了:“爹,我记住了。我就捡一半,留一半。”

杜勇军和李老大从树林那边走过来,每人肩上扛着一捆新砍的竹子。杜勇军把竹子往地上一放,喘了口气说:“熏肉架是够用了,我看还得再搭几个晾鱼架。这鬼地方太阳毒,鱼晒干了也能存住。谦儿,你瞅瞅这竹子成不?”

王谦检查了一下竹子的粗细和韧性,点点头:“成,爹。这竹子好,劈开了编架子,通风又结实。下午我就和二嘎子把晾鱼架弄起来。”

李老大抹了把汗,指着营地角落那片新开辟出来的、用树枝简单围起来的小园子:“小荷她们弄回来的那些野薯秧子和野菜根,我都按她说的种下了。浇了遍水,看样子能活。就是这岛上的土,不知道肥不肥。”

杜小荷闻言走了过来,蹲在园子边,用手捻了捻土:“李叔,这土还行,就是沙性大了点。赶明儿多攒点海草烂叶子沤一沤,就是好肥料。在杜家岛,我见堂叔他们就是这么弄的。”她言语间,自然而然地将在山东老家学到的淘海经验运用了起来。

王建国抱着小守山,坐在棚子下的阴凉处,看着眼前这繁忙而充满生机的一幕,感慨道:“这才多少日子,咱们这‘家’倒像模像样了。有肉有鱼有蛋,还能种菜,要不是惦记着屯里的乡亲,在这儿住上个一年半载,我看也饿不着。”

话虽如此,每个人眼底深处,都藏着一丝对远方家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隐忧。只是在这生存的压力下,大家都默契地不去触碰那份脆弱。

午后,阳光愈发炽烈。王谦和二嘎子开始动手制作晾鱼架。他们选用粗细均匀的竹竿,用石斧劈开,削去毛刺。王谦手法熟练,将竹片纵横交错,用浸泡过的树皮纤维紧紧捆绑固定。二嘎子力气大,负责打桩和搬运材料。

“谦哥,这绑法,跟咱在山上搭鹿砦(zhài)差不多嘛。”二嘎子一边用力勒紧纤维绳,一边说道。

“万物同理。”王谦头也不抬,手指灵活地穿梭打结,“架子稳不稳,就看节点牢不牢。打猎设套,海上结网,家里搭架子,都是一个道理,基础打不好,什么都白搭。”

棚子下,杜小荷和杜妈妈、王晴也没闲着。她们将上午捕获的海鱼开膛破肚,刮去鳞片,用海水仔细清洗干净。大的鱼像那条黑鲷,被用竹片撑开,撒上一点点珍贵的海盐,准备挂在晾架上风干;小一些的杂鱼,则用细藤蔓穿成串,挂在熏肉架旁,借助余热慢慢烘干。

王念白也没闲着,他被分配了一个“重要任务”——看管小守山,同时用杜小荷教的方法,将捡来的海带、紫菜等海藻,在干净的石板上摊开晾晒。小家伙干得极其认真,时不时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手翻动一下,确保晒得均匀。

杜勇军和李老大则开始研究如何改进捕鱼工具。李老大凭着老渔民的记忆,用细藤和柔韧的树枝尝试编织小型渔网。“网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他一边忙活一边对打下手的王建国说,“太大了,小鱼漏光了;太小了,水流不通,网沉不下去,也拉不上来鱼。”

王建国虽然对打鱼是外行,但胜在有耐心,帮着整理藤丝,偶尔递个工具,倒也配合默契。

傍晚时分,一座结实宽敞的晾鱼架终于立了起来,紧挨着熏肉架。上面已经挂上了第一批处理好的海鱼,在夕阳的余晖下,鱼身闪烁着银白色的光。熏肉架下的火堆冒着淡淡的青烟,混合着肉香和鱼干的味道,在海风的吹送下,飘散在营地四周。

王晴拿着新做的鱼叉,又去浅水区试了试手气,竟然又叉回来两条肥美的石斑鱼。杜小荷看着欢喜,决定今晚改善伙食。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今晚的晚餐格外丰盛。主菜是杜小荷精心烹制的石斑鱼炖野芋头。石斑鱼肉质鲜嫩,野芋头软糯,虽然没有太多的调料,只放了点海盐和几片去腥的野姜,但那原汁原味的鲜美,却让吃惯了烤肉的众人赞不绝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