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医魂融墨书诗画,残踪隐卷撼文枢(2 / 2)
柳先生愣了一下,连忙递过唱本:“灵枢先生请便,这唱本是沈墨掌柜的书坊印的,说是用机关纸做的,能防蛀呢。”
灵枢翻开唱本,最后一页的幽绿字迹渐渐清晰:“文传残踪,终南文枢,晶在墨卷,魂归邪处。” 试毒叶一碰,瞬间变黑 —— 是余孽留下的!
“这字迹是残踪气写的!” 灵枢的声音凝重,“余孽借评话传播防疫知识,却在唱本中藏了线索,还想借听书百姓的人气,激活残踪气!”
柳先生脸色骤变:“先生,那怎么办?这唱本我已印了百本,分发给了其他茶肆的说书人!”
素问立刻说道:“柳先生,您快通知其他说书人,暂停使用这批唱本,用圣火灰烬擦拭唱本;灵枢,我们去沈墨的书坊,看看这批唱本是否都被做了手脚;百姓们这边,您继续讲评话,把余孽的阴谋说出来,让大家提高警惕,同时教大家用圣火灰烬净化唱本 —— 既传播了防疫知识,又能化解危机。”
柳先生点头,立刻让徒弟去通知其他说书人,自己则拿起醒木,大声说道:“各位乡亲,刚才灵枢先生发现,这唱本里藏了邪祟的痕迹!不过大家别怕,用圣火灰烬擦一擦就能化解!邪祟想借评话害人,咱们偏要借评话传医道,让邪祟无机可乘!”
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回家取圣火灰烬,有的帮忙擦拭唱本,茶肆里的紧张气氛渐渐变成了团结的力量。灵枢与素问看着这一幕,心中清楚 —— 医与文的交融,不仅能传医道,还能聚民心,而民心,正是对抗余孽的最强力量。
四、未时诗会咏医道:诗韵藏医传万家
未时的汴京 “曲江诗会”,设在汴河旁的亭子里,两岸的柳树飘着金黄的叶片,落在亭中的石桌上,与诗人手中的宣纸相互映衬。二十余位诗人围坐在一起,正在举办 “医道诗会”—— 每人要写一首与道墨医道相关的诗,既咏医事,又传医理,最后选出优秀诗作,刻在石碑上,立在护民医馆前。
诗会主持人是汴京诗人陆游(注:此处为虚构设定,贴合时代氛围),他身着长衫,手持一卷《道墨医典》,笑着说:“今日诗会,以‘医道’为题,既可咏灵枢素问二公的事迹,也可写防疫、辨症之法,若能融入道墨之理,更佳。”
一位年轻诗人率先起身,吟诵道:“矩尺凝青铜,太极映药红。灵枢传墨术,素问济民穷。香薰驱戾气,圣火护晴空。医道融道墨,万家沐春风。”
众人纷纷叫好,陆游点头赞道:“此诗既写了墨家矩尺、道家太极,又颂了二公的功德,好!尤其是‘香薰驱戾气,圣火护晴空’,把防疫之法藏在诗里,百姓易记。”
另一位诗人则吟诵了一首七绝:“艾草青青绕宅生,苍术袅袅护门庭。清心咒里阳火在,不教邪祟近民生。”
素问听着,眼中满是欣慰:“这首诗把制作香囊、念清心咒的防疫法写得通俗,百姓念着诗,就能记住防护之法,比生硬的口诀管用多了。”
灵枢则注意到,一位老诗人正对着一张纸沉思,纸上写着几句诗,却总在修改,眉头紧锁。“老丈,可是遇到了难题?” 灵枢走上前,轻声问道。
老诗人叹了口气,递过纸:“灵枢先生,我想写一首关于‘地脉护医’的诗,却总觉得少了点道墨交融的韵味。你看这‘地脉藏阳火,医器镇阴邪’,是不是太直白了?”
灵枢接过纸,刚想开口,却发现纸上的墨迹竟泛着极淡的金红,与他袖中的青铜符相互共鸣。突然,纸上的诗句自动重组,变成了:“墨纸藏枢,道笔显图,终南文穴,晶在诗隅。”
“是玄真先祖!” 素问惊讶地说,她鬓角的青铜小鼎泛着淡紫,与纸上的金红交织,“先祖在诗中藏了线索 ——‘终南文穴’,应该是终南山的文化遗迹,比如古碑林、藏经洞,最后一块碎片可能藏在那里!”
老诗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反应过来:“原来道墨医道竟有如此神迹!老夫这就按先祖的指引,重写一首诗,把‘终南文穴’的线索藏在诗里,既传医道,又帮二位先生寻找碎片!”
陆游也激动地说:“我们都按先祖的指引写诗,把线索藏在诗中,再把诗作刻在石碑上,立在医馆、书坊、画院 —— 既传播医道,又能引导正义之士帮忙寻找碎片,让余孽找不到!”
诗人们纷纷响应,有的写诗藏线索,有的写诗传医理,亭中的气氛热烈而庄重。灵枢看着诗人们笔下的诗句,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医与诗的交融,让道墨医道有了更美的传承方式,也让寻找碎片、对抗余孽的力量,从医者扩展到了文人,从汴京扩展到了天下。
可就在这时,一位诗人突然喊道:“我的诗纸泛绿了!”
众人看去,只见他手中的诗纸竟泛着幽绿,试毒叶一碰就黑 —— 是残踪气!而且不止这一张,亭中还有三张诗纸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余孽竟混进了诗会!” 灵枢的目光扫过众人,突然停在一个身着灰袍的诗人身上 —— 此人戴着斗笠,遮住了面容,手中的墨汁瓶泛着幽绿。
“拿下他!” 灵枢话音刚落,沈墨带着几位墨家后人身形一闪,用墨家 “擒拿手” 扣住了灰袍人 —— 沈墨刚查完松烟阁,得知有人买了带残踪气的墨汁,便立刻赶来诗会,没想到正好撞见。
灰袍人挣扎着,从袖中掏出一把戾毒粉,却被沈墨用青铜矩尺挡住,戾毒粉撒在地上,泛着幽绿。“你们别得意!” 灰袍人冷笑,“残踪气已藏在诗中,只要诗作流传出去,终南文穴的碎片,迟早是我们的!”
灵枢上前,用圣火灰烬净化了诗纸,冷冷地说:“你错了,诗中藏的不是残踪气,是道墨医道的魂,是百姓的人心。人心齐,邪祟必败!”
灰袍人被禁军押走,诗人们重新拿起笔,用混合了圣火灰烬的墨汁写诗,亭中的诗韵与医理交织,在汴河的微风中,传向了远方 —— 医与文的交融,不仅是传承的美,更是守护的力。
五、申时作品共鸣显危机:文枢指向终南险
申时的汴京,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书坊、画院、茶肆、诗会的医道作品,突然同时泛出金红 —— 沈墨书坊的医书自动翻开,停在 “终南文枢” 一页;苏清瑶画院的医画相互拼接,组成了一幅终南山古碑林的图谱;柳先生茶肆的唱本自动展开,最后一页的线索与诗会的诗句相互呼应;诗人们的诗作飘在空中,字句重组,变成了 “终南碑林,墨卷藏晶,残踪聚魂,今夜子时”。
灵枢、素问、沈墨、苏清瑶、柳先生与诗人们聚集在护民医馆前,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震惊与警惕 —— 所有作品的共鸣,都指向了终南山的古碑林,而且提示余孽将在今夜子时,在那里夺取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
“原来‘文枢’指的是终南山古碑林,” 沈墨指着画中的图谱,“那里是晚唐时道墨文人聚会的地方,藏着许多墨家机关碑、道家医理碑,也是先祖们存放医典的地方,碎片很可能藏在其中一块碑里!”
苏清瑶补充道:“我画的《终南山医景图》中,古碑林的中央碑上,刻着墨瑶祖师的‘兼爱’二字,旁边还有道家太极图,碎片或许就藏在碑下!”
柳先生则拿出唱本,与诗人们的诗句对照:“‘残踪聚魂’,说明余孽会用之前传播的残踪气,在碑林聚集墨渊的残魂,借子时阴盛之时,打开碑下的机关,夺取碎片!”
灵枢袖中的青铜符与素问鬓角的青铜小鼎剧烈颤动,泛着金红与淡紫的光芒,与空中的作品相互共鸣。突然,墨瑶祖师与玄真先祖的虚影在作品中央显现,面容凝重:“灵枢、素问,今夜子时是墨渊残魂最盛之时,余孽会借碑林的文气与残踪气,唤醒碎片中的戾毒。你们需带着墨家机关钥(沈墨腰间的青铜矩尺)、道家清心镜(苏清瑶画院的青铜镜)、文道聚魂诗(诗人们的诗作),前往碑林 —— 机关钥开碑,清心镜镇邪,聚魂诗聚民心阳气,三者结合,才能彻底摧毁碎片,消散墨渊残魂!”
先祖的虚影渐渐消散,空中的作品恢复原状,却留下一股浓郁的阳火之气,融入灵枢与素问的体内。“今夜,就是终极决战!” 灵枢的眼中满是决绝,“沈墨,你带墨家后人,用机关术打开碑林机关;苏清瑶,你带画院画师,用清心镜与医画布防,净化残踪气;柳先生与诗人们,你们带着诗作,在碑林外吟诵,聚百姓阳气,压制阴邪;我与素问,负责摧毁碎片,对抗墨渊残魂!”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坚定 —— 医与文的交融,不仅传承了道墨医道,还汇聚了书、画、说、诗的力量,这些力量,将在今夜的终南山古碑林,与余孽、与墨渊残魂,展开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
夕阳落下,夜色笼罩汴京,灵枢与众人骑着快马,朝着终南山的方向疾驰。快马的蹄声 “哒哒”,与诗人们吟诵的诗句、画师们携带的画笔、书坊老板的机关钥相互映衬,形成一股独特的 “文医联军” 气势。终南山的方向泛着浓郁的幽绿,像一双等待猎物的眼睛,却也像一道等待被照亮的黑暗 —— 今夜,文气与医道将携手,阳火与民心将汇聚,彻底驱散这黑暗。
“灵枢,你说我们能成功吗?” 素问轻声问道,夜风吹起她的衣袍,鬓角的青铜小鼎泛着淡紫。
灵枢回头,望着她,眼中满是坚定:“能!我们有墨家的机关、道家的医理、文人的笔墨、百姓的民心,更有彼此的医灵之力。余孽想借文化害民,却没想到,文化成了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墨渊想借残魂复活,却没想到,民心的阳气能压垮一切阴邪。今夜,我们不仅要摧毁碎片,还要让道墨医道与文化交融的火种,传遍天下,让墨隐道兴的传承,万年不灭!”
快马在夜色中疾驰,终南山越来越近,古碑林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幽绿的残踪气在碑林上空盘旋,像一张巨大的网。灵枢与众人知道,今夜的决战,不仅是为了守护天下百姓,更是为了守护道墨医道与文化交融的传承,完成医灵转世的终极使命。
可就在他们靠近碑林时,突然发现,幽绿的残踪气中,竟凝聚成了无数个百姓的虚影 —— 是之前被残踪气感染的百姓的魂!“余孽竟用百姓的魂做诱饵!” 灵枢的脸色骤变,“他们想让我们投鼠忌器,无法全力攻击!”
夜色中的碑林,瞬间变得更加凶险。灵枢与众人能否救出百姓的魂?能否顺利打开碑林机关,摧毁碎片?墨渊的残魂,是否真的能被彻底消散?道墨医道与文化的交融,最终能否成为守护天下的永恒力量?一切,都将在今夜子时,在终南山古碑林,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