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 > 第473章 医教同辉济寒门,残踪扰学撼初心

第473章 医教同辉济寒门,残踪扰学撼初心(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医教同辉济寒门,残踪扰学撼初心

一、辰时漠北医教启公平:风沙无阻传医道

辰时的漠北 “沙岭医教点”,晨雾裹着黄沙漫过土坯房的窗棂,房檐下悬着的青铜教灯(刻 “医教无类,薪火相传” 篆字)在风中摇曳,灯油燃烧的微光勉强穿透昏暗。屋内,三十余名身着粗布短衫的学生围坐在泥砌的课桌旁,桌上摊着墨家活字印刷的简版《基础医理》,书页边缘因风沙侵蚀微微卷起;阿草(阿木派来的医教老师)身着深青布袍,袖口沾着尘土,正用墨家 “折叠经络模型”(青铜骨架,布制经络,可折叠便携)讲解 “手太阴肺经”:“漠北风沙大,肺系疾病最多,这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会过肩背,你们按模型上的红点找穴位,以后给牧民治咳嗽,扎鱼际、太渊穴最有效。”

最前排的阿尘,是沙岭当地的贫困生,爹早逝,娘卧病,他每天要走两时辰沙路来上课,怀里总揣着半块干馍。此刻,他盯着模型的手指冻得发红,却仍听得入神,不时在自制的羊皮笔记上画下穴位 —— 这是他唯一的 “教材”,因为买不起纸墨。“阿草老师,” 阿尘怯生生举手,“要是牧民看不懂穴位,咋跟他们说清楚啊?”

阿草笑着取出墨家 “简易辨药盒”(内装漠北常见草药,标有图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穴位,还要教他们认草药。比如这麻黄,能治风寒咳嗽,在沙坡上到处都是;这甘草,能调和药性,煮茶喝也能润喉 —— 灵枢祖师说‘医道在民间,在日常’,漠北的医理,就要贴合漠北的生活。”

辰时三刻,阿机(负责教具改良)赶着骆驼队送来新物资:墨家 “便携活字印刷机”(小型木制,可拆解运输)、道家《食疗简易方》(针对漠北气候编写)、还有给贫困生的助学金(汴京商户捐赠的粮食与布匹)。“阿草,这印刷机按墨家‘省力机关’改的,一人就能操作,以后教点能自己印教材,不用再从汴京运,省了大半路程!” 阿机擦着脸上的风沙,打开机器,“之前沙岭缺教材,学生们传抄费时,现在一天能印五十本,够新招的学生用了。”

阿尘领到助学金时,手都在抖 —— 布是新的,能给娘做件棉衣;粮食够吃一月,不用再挖野菜。“阿机老师,我…… 我能把活字印刷机的用法学会吗?以后我来印教材,不用麻烦你们跑这么远。” 阿尘的声音带着期盼,眼中闪着光。阿机拍着他的肩:“‘有志者事竟成’,你想学,我就教你!墨家的器械,本就是为了‘便民、传艺’,你学会了,就是在传承墨家的初心。”

辰时四刻,屋外突然传来喧哗,几个牧民在教点外徘徊,嘴里念叨:“学这有啥用?沙岭从来没出过大夫,还不是白浪费时间!” 阿草出门一看,是之前拒绝让孩子来上课的王大叔。“王大叔,” 阿草递过一碗热茶,“您家小子前几天咳嗽,用我们教的‘麻黄煮梨’,是不是好了?这就是医理的用处 —— 不是要当‘大夫’,是能自己护着家人,护着邻里。我们教的,都是能救命的真本事,不要一分钱,咋会是浪费时间?”

王大叔接过茶,沉默片刻:“我…… 我就是怕孩子们学了也没用,沙岭太偏,没人认……”“灵枢祖师当年在汴京办学,也有人说‘医道只传富人’,可他偏要教穷人,最后不也出了很多好大夫?” 阿草指着教灯上的篆字,“‘医不分贵贱,教无类贫富’,沙岭的孩子不比别人差,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成为守护沙岭的医者。”

可就在这时,阿尘突然惊呼:“教材…… 字没了!” 众人冲进屋,只见桌上的《基础医理》,字迹竟渐渐模糊,纸页边缘泛着幽绿 —— 是残踪气!“不好!邪祟竟来破坏医教点!” 阿草取出试毒叶,一碰纸页,瞬间焦黑,“他们想让教材作废,让学生们失去信心,断了沙岭的医教希望!”

辰时末,阿机用圣火草汁液轻轻擦拭教材,模糊的字迹竟渐渐恢复。“邪祟怕我们在沙岭办医教点,怕这里的孩子学会医理,断了他们‘偏远地区无医可依’的阴谋!” 阿草握紧拳头,“我们偏要把医教点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王大叔望着恢复的教材,突然说:“阿草老师,我明天就送小子来上课!你们护着沙岭的孩子,我们也护着医教点!”

风沙渐小,晨雾散去,教灯的光芒虽弱,却照亮了满屋子渴望知识的眼睛 —— 医学教育公平的种子,已在漠北的黄沙中,悄悄发芽。

二、巳时贫生受助逐医梦:汴京助学暖寒门

巳时的汴京 “医教助学馆”,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庭院的紫藤花架上,架下摆着几张石桌,贫困生们正围着阿木,请教医理问题。助学馆是阿木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的,提供免费食宿、教材、药材,还有 “实践补贴”(带学生去义诊,给少量补助贴补家用),馆内的 “助学碑” 上,刻着所有捐赠者的名字,还有灵枢的题字:“寒门出贵子,医道有仁心”。

巳时三刻,一位身着补丁长衫的少年,背着破旧的行囊,站在助学馆门口,犹豫着不敢进 —— 他是来自江南水乡的阿水,爹是船夫,去年翻船去世,娘靠洗衣为生,他揣着娘攒的碎银,千里迢迢来汴京学医,却听说 “学医要花很多钱”,怕自己不够。

“小兄弟,进来吧,” 阿木正好出门,看出他的窘迫,“助学馆不收学费,还管食宿,只要你想学医,肯吃苦,就来。” 阿水愣了愣,眼泪突然掉下来:“先生,我…… 我娘说,学医能救命,我想学会了,回去给水乡的人看病,他们总因为缺医,小病拖成大病……”

阿木牵着他的手,走进助学馆,指着正在辨药的学生:“你看,他们都是和你一样的贫困生,有的来自山区,有的来自渔村,都是想学好医,回去守护家乡。我们有墨家的‘辨药仪’帮你们认药,有道家的‘经络图’教你们针灸,还有大夫带你们去义诊,只要你肯学,定能如愿。”

巳时四刻,阿水领到自己的 “助学包”:墨家活字印刷的《医理入门》、简易针灸包、还有一套新的布衣。“这…… 这都是给我的?” 阿水不敢相信,反复确认。“是给你的,也是给所有想学医的寒门子弟的,” 阿木笑着说,“灵枢祖师当年学医时,也是穷书生,靠采药换钱交学费,他常说‘医道的初心,不是为了富贵,是为了让更多人不被病痛折磨’。我们办助学馆,就是想让像你这样的孩子,不用再像他当年那样难。”

助学馆的厨房内,阿水第一次吃到热乎的米饭,还有炖菜(助学馆的伙食虽简单,却管饱)。邻桌的阿石,是来自西北山区的贫困生,正拿着《食疗方》记笔记:“阿水,你来自水乡,肯定常遇到‘湿气重’的病,我教你一个道家的‘薏米粥’方子,祛湿特别好,以后回去能给乡亲们用。” 阿水感动地点头,第一次觉得,学医的梦,不再遥远。

可就在这时,负责管理助学金的阿算突然惊呼:“粮仓…… 粮食少了!” 众人赶到粮仓,发现原本满仓的粮食,竟少了近一半,粮袋上泛着幽绿 —— 是残踪气!“邪祟偷粮食,想让我们断了助学馆的补给,逼贫困生退学!” 阿木脸色骤变,“他们怕寒门子弟学会医理,怕这些孩子将来成为守护苍生的医者,断了他们的后路!”

巳时末,阿算清点粮仓,发现残踪气只是让粮食 “看起来少了”,实际是用幻象迷惑人(用圣火草擦拭后,粮食又恢复了满仓)。“还好是幻象,” 阿算松了口气,“要是真少了,我们只能去汴京商户那再募捐,可现在残踪气捣乱,怕是募捐也难……” 阿木却坚定地说:“就算真没了粮食,我们也不会让一个学生退学!我去求汴京的医馆、商户,就算我自己少吃点,也要让孩子们有饭吃,有书读!”

贫困生们听到这话,纷纷说:“先生,我们可以少吃点!”“我们可以去采药换粮食!”“我们不怕苦,只要能学医!” 阿木望着孩子们的脸,心中涌起暖流:医学教育公平的路,虽有风雨,可只要有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有这份同心协力的决心,就永远不会走不通。

三、午时残踪扰学破谣言:实践证道显真章

午时的阳光炽热,沙岭医教点的学生们,在阿草的带领下,第一次外出义诊 —— 目的地是附近的 “月牙村”,村里多是牧民,常受风沙引发的咳嗽、关节痛困扰,之前因缺医,只能硬扛。

“阿尘,你负责辨药,给牧民拿麻黄、甘草;阿土,你跟着我学针灸,给关节痛的牧民扎针;其他人,给村民测体温,用墨家‘简易脉诊仪’测脉率,” 阿草分配任务,“记住,‘实践出真知’,课本上学的,要用到真人身上才管用;还有,要跟牧民好好说,听不懂的,就用手势比,或者画下来。”

午时三刻,月牙村的牧民们听说医教点的学生来义诊,纷纷赶来。一位老牧民巴图,咳嗽了半个月,连骑马都费劲,阿尘给她拿了麻黄,教她 “麻黄煮梨” 的方法:“巴图奶奶,您每天煮一次,喝三天,咳嗽就会好。这麻黄在沙坡上能找到,以后您再咳嗽,自己采了煮就行,不用花钱。” 巴图半信半疑,却还是按阿尘说的做了。

阿草则给一位关节痛的牧民扎针,阿土在旁学习:“扎膝眼穴时,要轻,慢慢进针,像风吹草动一样,不能让牧民疼……” 牧民原本紧张的脸,渐渐放松:“不疼!真的不疼!比之前贴的草药膏管用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