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最终验收方案制定(1 / 1)
卷首语
1966 年 5 月,“73 式” 电子密码机完成整改后二次极限验证,已具备列装基础。此时,需联合总参通信部制定权威验收方案 —— 仅靠研发团队自定标准不足以支撑军用装备定型,37 项技术指标的科学设定与标准化验收流程,是确保设备符合实战需求的核心;同时,系统整理所有测试数据形成极限测试报告,为定型评审提供无可辩驳的技术依据。这场为期 20 天的验收方案制定与报告编制,不仅构建了军用加密设备验收的标准化范式,更标志着 “73 式” 从研发阶段正式迈向定型列装阶段。
一、验收方案制定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二次极限验证完成后,张工团队意识到:前期测试指标多为研发内部标准,需结合总参通信部的军用装备验收规范(GJb-1966-008)进行整合升级;同时,部队列装前需第三方权威验收,联合总参制定方案可确保指标的实战适配性与权威性,避免 “研发与实战脱节” 风险。
基于前期测试成果与军用标准,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方案权威性,联合总参通信部制定包含 37 项技术指标的验收方案,覆盖性能、环境、防破解等全维度,指标达标率需 100%;二是测试标准化,搭建符合军用验收要求的测试环境,确保验收过程可复现、数据可追溯;三是报告支撑性,形成《极限测试报告》,系统梳理测试数据,为定型评审提供直接依据,报告通过率需 100%。
方案制定由张工(研发方)与总参通信部王参谋(军方代表)联合牵头,组建跨方专项小组:张工(研发方,提供测试数据支撑)、王参谋(军方,把控实战指标)、李工(技术指标细化,负责参数量化)、赵工(验收流程设计,制定测试规范)、孙工(文档整理,对接军方标准),确保方案兼顾技术可行性与实战需求。
工作周期 20 天(1966.5.5-1966.5.24),分三阶段:第一阶段(5.5-5.10)联合梳理指标,制定验收方案初稿;第二阶段(5.11-5.18)搭建验收环境,准备设备与文档;第三阶段(5.19-5.24)评审方案并编制《极限测试报告》,提交定型评审。
启动前约束:37 项指标需覆盖前期所有测试维度(无遗漏);验收环境参数波动≤±0.5%(确保数据精准);报告需包含 “测试数据 - 分析结论 - 达标判定” 三要素,符合总参《军用装备测试报告编制规范》。
二、37 项技术指标的分类与定义
张工与王参谋团队基于 “研发测试 + 军用标准” 双维度,将 37 项指标分为五大类,每类指标明确量化标准与测试方法,确保全面且精准。
第一类:基础性能指标(8 项),含加密速度(≥100 字符 \/ 秒)、解密成功率(≥99.999%)、密钥生成速度(≥1 次 \/μs)、数据交互延迟(≤0.1μs)等,测试方法参照前期动态负载测试流程,用信号发生器输出明文验证,指标源于研发阶段核心性能要求。
第二类:极限环境指标(10 项),覆盖低温(-40c72 小时运行错误率≤0.0% 降至 0.00004%)、与国际设备对比(美军 AN\/KG-14 错误率 0.0005%,“73 式” 0.00004%),凸显 “73 式” 性能优势;潜在风险分析(无未达标指标,仅建议 “部队培训时重点讲解异常检测模块”),分析全面客观。
九、方案评审与报告审核
5.22-5.23 开展方案评审与报告审核,总参通信部组织 7 位专家(含 2 位军科院研究员、3 位部队装备处长、2 位高校教授),确保结果权威。
验收方案评审:专家重点审核 37 项指标的合理性、测试方法的规范性、环境搭建的合规性,提出 2 项优化建议(将 “维护成本” 降至 450 元、补充 “高原低气压测试” 说明),团队当场修改,方案最终全票通过,专家评价 “国内首个覆盖全维度的军用加密设备验收方案”。
《极限测试报告》审核:专家核查数据真实性(随机抽取 10 项指标,复现测试过程,数据误差≤1%)、结论逻辑性(分析与数据对应无矛盾)、格式规范性(符合总参编制要求),仅要求补充 “盐雾测试腐蚀照片”,修改后审核通过,专家确认 “报告数据详实、结论可靠,可作为定型依据”。
军方验收预演:5.23 开展验收预演,模拟正式验收流程(测试 1 项极限环境指标、1 项防破解指标),三方小组配合顺畅,数据记录准确,预演结论 “验收流程无漏洞,可启动正式验收”。
最终文档定稿:5.24 完成验收方案与报告的最终修订,装订成册(方案 36 页、报告 186 页),每页加盖研发单位与总参通信部骑缝章,一式 10 份(总参 5 份、研发 3 份、厂家 2 份),作为定型评审的正式材料。
十、成果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 “73 式” 研发看,验收方案与极限测试报告是定型列装的 “通行证”——37 项指标的科学设定确保设备符合实战需求,报告的详实数据为 1966 年 6 月定型评审提供核心支撑,使 “73 式” 顺利通过定型,1968 年批量列装部队,避免因验收标准模糊导致的研发延误。
从技术标准看,37 项指标验收方案开创我国军用加密设备验收的标准化范式 —— 其 “基础 - 极限 - 防破解 - 稳定性 - 兼容性” 的指标分类、“三方联合评审” 的流程设计,被纳入 1970 年《军用电子装备验收通用规范》(GJb-1970-072),成为后续 “84 式”“92 式” 加密设备验收的模板。
从军方合作看,研发与总参的联合工作模式为军民协同研发提供范例 —— 通过 “军方提需求、研发出方案、联合定标准”,确保装备 “研战一致”,该模式后续被应用于雷达、通信终端等军用设备研发,提升了装备实战适配性。
从产业带动看,验收环境搭建推动国产测试设备升级 —— 为满足军方验收要求,上海仪表厂改进盐雾试验箱(控温精度 ±0.3c),北京无线电仪器厂研发军用级密文分析仪,间接促进测试仪器产业向 “军用标准化” 转型。
从安全战略看,成果巩固了我国军用加密设备自主可控地位 ——“73 式” 通过权威验收并批量列装,全面替代进口设备,实现 1970-1990 年代军事通信加密国产化,为国防通信安全提供了标准化、可验证的装备保障,彰显我国密码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体系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