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使命催新 程(2 / 2)
王建国副市长关注农业协同:“清江流域是重要的粮仓,可以联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共建农产品品牌,打通销售渠道。”
其他常委也纷纷从各自分工角度提出建议。
经过深入讨论,常委会初步达成共识:成立由周海洋、秦风负总责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江泉市服务融入清江流域示范区建设”的前期研究规划工作。目标是将江泉的发展战略与省级区域战略无缝对接,在生态共保、交通共建、产业共兴、服务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
深夜,市政府大楼的灯光大多已熄灭,只有市长办公室和小会议室的灯依然亮着。秦风和刘玉凤,以及发改委、规划局、交通局、环保局的负责人,正围坐在会议桌旁,桌上铺满了各种规划图纸和数据资料。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
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清江流域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各种符号和箭头。秦风手中拿着笔,站在地图前,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发改委主任汇报着初步调研情况:“秦市长,刘市长,根据初步摸底,清江上游的丽山市生态资源极好,但产业薄弱,财政困难;下游的临港市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但环境容量接近饱和。我们江泉处于中游,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相对均衡。合作潜力巨大,但协调难度也不小。”
规划局长补充道:“关键是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和突破口。比如,联合申报跨区域的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共同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共建清江旅游风景道,将沿线景点串联成线;推动江泉的新能源企业到上游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实现‘绿电’外送……”
刘玉凤仔细听着,不时发问:“生态补偿的标准怎么定?才能让上游保护者有积极性,下游受益者也能接受?共建产业园的税收、GDP如何分成?这些都需要极其精细的设计。”
交通局长提出:“当务之急是打通断头路,提升航道等级。建议将江泉至丽山的高速公路、江泉至临港的快速干道,以及清江三级航道整治工程,作为首批优先推进的互联互通项目。”
讨论深入而具体,甚至有些激烈。面对跨区域合作这一全新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每一个细节都涉及复杂的利益平衡和制度创新。
秦风一直沉默地听着,记录着。直到大家告一段落,他才放下笔,目光扫过众人疲惫但专注的脸庞,缓缓说道:“同志们,困难很多,但机遇更大。这件事做成了,不仅是为江泉开辟了新天地,更是为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探索新路。我们不能怕难,要敢于碰硬。当前首要任务是吃透情况,把规划做深做细做实,特别是合作机制的设计,要体现互利共赢。明天,我亲自带队,先去丽山市和临港市走访,面对面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
会议结束时,已是凌晨。众人离开后,秦风和刘玉凤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宁静的城市。远处,雾江上的灯光如星辰点点。
“玉凤市长,又是一场硬仗啊。”秦风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
刘玉凤点点头,目光清澈:“是啊,秦市长。但这次,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了。我们有省委的支持,有江泉这几年积累的底气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条路,符合规律,顺应大势。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远。”
数日后,市政府常务会议室。新的清江流域区域合作规划草图已经初步绘制完成,虽然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但整体的框架和方向已然清晰。
秦风与刘玉凤并肩站在规划图前。图纸上,清江如一条玉带,将江泉与丽山、临港等城市紧密相连。绿色的生态廊道、金色的交通干线、蓝色的产业协作带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宏伟蓝图。
“玉凤市长,你看,”秦风的手指划过图纸,“从治理雾江,到共建清江流域示范区,我们的舞台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和治理能力的升级。”
刘玉凤深有同感:“是啊,秦市长。这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战略思维、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过,回想几年前,我们面对雾江的污染和产业的困境,不也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吗?只要保持那股子闯劲、韧劲和为民的初心,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两人的目光都异常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他们知道,江泉的发展,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突围战,而是携手共进的团体赛;目标不再仅仅是自身的繁荣,而是区域的共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