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筹备(一)(2 / 2)
李椿年则显得更加沉默寡言,但眼神愈发锐利。
他手下的力量如同蛛网般撒开,不仅严密监控着京兆府内外的任何风吹草动,更开始对一些潜在的、可能在新朝确立过程中跳出来捣乱的目标,进行最后的评估和锁定。
他清楚,登基大典前的肃清,必须精准而有力,既要达到震慑效果,又不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这个尺度,需要他亲自把握。
压力最大的是李孝忠。
他不仅要确保京城防务万无一失,更要时刻关注着军营的动向。
曲端及其部将的活动愈发频繁,虽未逾矩,但那股急于抢功的躁动,几乎溢于言表。
一些中下层军官被鼓动起来,联名上书劝进的势头越来越猛,这固然营造了“众望所归”的氛围,但也让李孝忠担心这种情绪失控,或者引发元老派系的不满。
他不得不频繁巡视各营,既是对防务的检查,也是一种无声的弹压和安抚。
而处于风暴眼的刘錡,这几日却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军务接见,大多时间都待在书房里。
他需要思考的,远不止一场登基典礼。
新朝的政治架构、权力平衡、对外方略、民生恢复,千头万绪,都需要他做出最终的决断。
他时常站在那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从京兆府缓缓移向北方广袤的土地,移向东面虎视眈眈的金国,移向南面态度暧昧的南宋。
这盘棋,每一步都关乎生死。
这日傍晚,曲端终于按捺不住,再次求见。
他一身戎装,风风火火地走进书房,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大帅!”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末将连日来联络各营将校,群情振奋,将士们皆翘首以盼,愿大帅早正大位,以安天下之心!这是末将汇总的七营将校联名劝进书,请大帅过目!”
他呈上一份厚厚的、按满红手印的文书。
刘錡接过文书,并没有立即翻看,而是放在案上,语气平和:“子玉辛苦了。将士们的心意,我已知晓。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不可操之过急,还需稳妥筹备。”
曲端见刘錡反应平淡,有些急切地上前一步:“大帅!如今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正当速断!末将愿为先锋,扫清一切障碍!只要大帅一声令下……”
他话语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刘錡抬起手,打断了他:“子玉,你的忠心,我从不怀疑。但开创基业,非比攻城拔寨,不能单凭一股血气之勇。京畿重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需要的是稳,是准。”
他目光深邃地看着曲端,“你的心思,我明白。放心,待新朝确立,有功之臣,我绝不会亏待。但眼下,约束好部下,保持营中稳定,就是最大的功劳。切不可因急躁而生出事端,授人以柄。”
这番话,既是安抚,也是告诫。
曲端脸上闪过一丝失落,但也不敢再多言,只得抱拳道:“末将明白!定当谨遵大帅号令,管好儿郎们!”
“去吧。近日多留意边境动静,金人未必会坐视。”刘錡挥了挥手。
曲端躬身退下,背影带着几分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