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钢厂的数字墓碑(2 / 2)
清晰、朴素,甚至有些琐碎的声音,像一把无形的锤子,砸在现场许多有相似经历的人心头。他们争先恐后地掏出手机扫码,寻找那个可能刻着自己名字或工友名字的“钢渣中的记忆”。
瘦猴混在人群里,眼尖地发现几个行踪诡秘的人想往雕塑基座的电路检修口摸去,他立刻通过对讲机低声道:“‘钢渣防护网’注意,b区2号口有小鱼想吐泡泡。” 几乎同时,几个穿着长江系安保制服、表情严肃的汉子不动声色地靠了过去,手中那标志性的便携式“长江盾”(防暴叉)轻轻点了点地。意图不轨的人对上安保汉子们锐利的眼神,以及那闪着寒光的合金叉尖,脸色一白,悻悻地挤开人群溜了。
苏采薇站在博物馆二楼的VIp室巨大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她身边站着的,是几位眼神锐利的城投高管和一位来自监管部门的调研员。
“苏总,雷总这个‘支付博物馆’真是神来之笔。”一位姓刘的城投老总感叹道,“废弃工业区改造结合数字经济的落地应用,硬生生把一个民生关切点(钢铁产能去产能、工人安置)做成了商业推广的桥头堡和城市新名片。还暗合了大政方针的扶持方向。这盘棋,布局深远啊。”
另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调研员则更关注数据流:“现在人流量是导入了,支付入口也卡住了。下一步你们打算如何确保数据安全?还有,对于数据脱敏后的商业开发利用,比如优化城市服务……”
苏采薇微微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是顶尖职业经理人的从容与精准:“安全问题请放心,‘长江数据安全中心’就在这个博物馆的地下核心区,我们的防火墙徐工亲自调试过,他原话是‘比特么军用的都难啃’。关于数据应用,”她优雅地切换了眼前的屏幕,上面是动态的城市热力图和各类支付数据生成的“城市活力指数”,“我们正与规划局紧密合作,基于大量脱敏数据反馈,优化公交线路、生鲜市场配给、甚至未来社区医院的选址。这不仅关乎商业,更是‘智慧城市’民生落地的实际案例。这次博物馆开业首日的数据报告,晚点会呈送到各位办公室。”她话语滴水不漏,又暗含力量,无形中向监管方展示了“长江系”在合规运营和数据赋能上的领导力。
揭幕仪式接近尾声。雷宜雨站在冰冷的巨大二维码雕塑前,面对着众多镜头和被勾起了无限思绪的人们。
“这不是悼念失去的辉煌,”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不高亢,却异常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钢铁会冷却,技术会迭代,这是时代的规律。这个大家伙,”他抬手,用力拍了拍那冰冷坚硬、凝聚了整个钢铁厂一个时代记忆的金属二维码雕塑,“它像一块墓碑,记录着汗水、奋斗和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结束。但它更像一个基座!一个‘0’,一个原点!上面承载着新的东西!”
他目光扫过那些举着手机的老工人、好奇的年轻人、兴奋的孩子们。
“承载着你们的故事!它把你们的过去,焊进了未来的数字洪流里!扫码,你就能听到、看到,这段历史就在你指尖下流淌,没被磨灭,只是换了一种活法!我们拆掉了冒烟的炉子,但我们熔铸了一个新的大门!这门里,是老一辈的脊梁;门外,是大数据、是扫码支付、是‘长江新城’拔地而起的未来!这墓碑底下埋的不是终结,是火种!”
他的声音陡然拔升,充满了一种开拓者的决断和力量:
“旧的铁水熄了!新的数据流来了!这墓碑,它既是结束,更是开始!既是纪念碑,也是摇篮曲!钢厂的‘数字墓碑’,立在这儿!它链接着‘长江付’,也链接着每一个不肯被时代抛弃的‘钢魂’!进来吧,扫码!走进历史里,再买一张通向未来的船票!”
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混合着老工人们压抑许久的唏嘘和年轻一代的兴奋议论。那巨大的金属二维码在冬日的阳光下,冷硬而神秘,仿佛一个沉睡了半个世纪的巨人睁开了数字化的眼睛,成为一道分割时代、连接未来的独特风景线。
江风依旧冷冽,却似乎吹不散“涅盘广场”上涌动的人潮和手机屏幕的微光。
“数字墓碑”,一个属于工业遗骸和数字化新生的奇特意象,在江城的心脏地带,牢牢扎下了根。博物馆大门口,“长江付”智能闸机上跳动的数字,无声地记录着这座“墓碑”撬动的人流与数据,像源源不断的养分,滋养着它背后那个愈发清晰可见的商业版图。
雷宜雨转身走向博物馆深处,苏采薇已等在那里。两人目光一碰,无须多言。江城钢铁的躯体正一点点转化为数字的长河,而他们,无疑是那执掌潮汐的人。
“数据流量的第一波峰值已经突破了。”苏采薇轻声道。
“只是开始,”雷宜雨目光沉静,嘴角扬起一丝掌控一切的弧度,“让董局那边盯紧点,那几条‘矿洞’里的耗子,该闻到我们这里的奶酪香了。下一场仗,或许就在…明天一早的长新港土拍。”
他顿了顿,对着不远处正拿着焊枪对着博物馆外某个接口比划的徐汉卿喊道:
“老徐,你那个用三峡钢渣做的特殊防锈涂层日志,技术性处理一下,存到‘钢铁记忆’分类里,名字就……叫‘墓碑涂料001号’。”
徐汉卿抬头,眼镜片上反射着焊枪的蓝色弧光,咧嘴一笑:“好嘞,雷总!绝对记上!保证一百年后扫出来也认账!”
远处,瘦猴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低头看了一眼,快步走到雷宜雨身边,压低声音:
“宜雨哥,刚收到西点军校那边的预定信息,张铁柱他们刚下飞机。老吴带防暴叉过去接了,顺道拉上徐工西雅图要的那些‘加料’钢板…老吴让我问问,那博物馆的废钢渣存货,能让他焊个新的‘盾牌’展示柜不?他说想搞个‘墓碑护卫队’主题…” 雷宜雨挑了挑眉: “随他焊。告诉他,别焊塌了地基就行。‘墓碑’立好了,自然得有‘卫兵’站岗。让铁柱他们回来也先来这看看,上一课,什么叫‘把根留住再发财’。”
冬日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照进博物馆明亮的大厅,也照在那些被熔铸成历史密码的钢铁之上,冰冷而厚重,仿佛沉淀了无尽的往事和全新的期待。在光与影的交界处,雷宜雨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个立于历史与未来交汇点的执棋者,精准地落下了名为“传承与变革”的关键一子。这座“钢厂的数字墓碑”,如同一颗嵌入时代脉搏的铆钉,牢牢地焊住了过往,开启了流量汹涌的闸门,让支付革命的春水,彻底淹没了这片曾经的钢铁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