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律法学院,三权分立(1 / 2)
那封由张小山与张静姝祖孙二人联名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帝国‘立法’体系暨创立‘帝国议会’之构想》,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青石村那看似“与世无争”的元圣府邸之内激起了滔天波澜。
……
“好!好!好啊!”元圣张大山看着手中那份充满“制衡”与“民意”之光的惊世奏疏,他那双早已看透世事沧桑的深邃眼眸之中迸发出一种“老怀甚慰”的巨大光芒!
他做梦也未曾想过,自己那个一向只知“埋头做事”于“权谋”之道略显“稚嫩”的三儿子张小山,与那个同样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却缺乏“政治”之“手腕”的宝贝孙女张静姝,竟能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现实”毒打之后,“合力”“悟”出了如此深刻也如此“接近”于“真理”的治国大道!
他端坐在青石村那简朴的书房内,窗外竹影摇曳,微风送来淡淡的墨香。他的手指轻抚着奏疏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蕴含的热血与智慧。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仿佛看到了帝国未来的希望在这一纸奏疏中徐徐展开。
……
“老婆子!”他激动得如同炫耀自家孩儿考了“状元”的寻常老农,对着那同样前来送“下午茶”的老妻王氏放声大笑!“你快来看!快来看!咱家那两个‘书呆子’终于‘开窍’了!!!”
王氏端着茶盘,闻言轻轻一笑,眼中满是温柔与骄傲。她缓步走近,看着丈夫那少有的激动神情,轻声道:“老头子,这么多年了,你的心血总算没白费。”她的话语虽轻,却饱含深情,仿佛在诉说这对老夫妻共同见证的无数风雨。
……
而元圣的回信依旧言简意赅,却充满一种“早已等候多时”的巨大欣慰。
“汝等能于此时窥得此‘立法’之困,可见我‘张家’之‘道’后继有人矣。‘议会’之构想甚好,然其‘根基’尚不稳。汝等当再思:此‘议会’之内当由何人来‘议’?又当‘议’何事?其与我‘内阁’之权责又该如何‘划分’?”
这充满“顶层设计”智慧的“灵魂三问”如同一道最璀璨的启明星,瞬间照亮了张小山与张静姝那本还对“议会”之构想充满“模糊”的前行道路!
张小山站在内阁首辅官邸的书房中,手持这份回信,目光深邃。他凝视着窗外夜色中的京城灯火,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父亲的这三问不仅是指引,更是挑战——挑战他们是否能将这理想化为现实,挑战他们是否能为帝国铺就一条通向“公正”与“文明”的坦途。
……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釜底抽薪”的“政治”之“大讨论”便以“格物大学”为核心在帝国精英阶层之内悄然却又彻底地展开了。
无数学者、官员、士子汇聚于格物大学的“明德”大讲堂,彻夜争辩“议会”之构成、权责与运行机制。他们引经据典,结合“格物”之理性与东方之智慧,推演着每一个可能的细节。街头巷尾,茶肆酒楼,也开始流传关于“民选”“议事”的新奇话题,普通百姓的眼中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
最终,在元圣张大山那“遥控”的点拨之下,在新皇赵乾那“毫无保留”的信任之下,在内阁首辅张小山那“呕心沥血”的推演与实践之下,一个充满“东方”智慧与“格物”理性足以震惊世界的全新政治体制,终于在大宁“格物”十年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伟大年份正式诞生了!!!
……
大宁“格物”十年,冬。大宁皇家格物大学“经世学部”那座同样充满“理想”与“智慧”的“明德”大讲堂之内,一场足以光耀千古的“帝国司法改革总纲”新闻发布大典正在此地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