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914章 税轨分治

第914章 税轨分治(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914 章:税轨分治(至元四十三年年末的双轨赋役制度)(至元四十三年年末?大都白虎殿与江南州县)

白虎殿的铜炉里煨着西域的乳香,萧虎将两份税册推到案前:左侧是蒙古文写就的《草原贡赋册》,右侧是汉文誊抄的《农耕税则》。“草原以畜牧为本,江南以耕织为基,” 他用狼毫在两册间画了道竖线,“税赋若强求一致,必生乱。”

耶律楚材拿起《草原贡赋册》,见上面写着 “万户年贡马百匹、羊千只”,眉头微蹙:“此乃蒙古旧制,若一成不变,恐难充大都用度。” 萧虎却指着江南税则上的 “什一税”(每亩收粮十分之一):“江南的税粮可补不足。左廷管草原,右廷掌农耕,各算各的账,最后由白虎堂汇总。”

周显在旁补充:“需设‘通译官’,草原的马羊按市价折算成银两,与江南的税粮统一记账。” 他知道,这不仅是税政,是要让蒙古贵族看到江南的富庶,让汉臣明白草原的价值 —— 双轨制的核心,是 “分而治之,合而用之”。

左廷的蒙古包式议事厅里,毡毯上铺满了羊皮账册。合丹王拍着案上的马骨算筹:“俺答汗(蒙古部落首领)去年贡了五百只羊,今年凭什么要加一百?” 帖木儿冷笑:“大都建宫室要银子,你家的草场用了朝廷的驿道,多贡点羊怎么了?”

争论的焦点是 “折算比例”。草原贵族坚持 “一匹马抵五十两银”,右廷的汉臣却按江南市价定为 “三十两”。合丹王让人牵来一匹神骏的白马:“这是俺答汗的‘踏雪’,能抵百两!” 萧虎让人牵去马市,结果只拍出三十五两 —— 江南的商户更认耕牛,不缺战马。

最终议定:草原贡赋 “三年一调”,马羊折算按 “官价与市价折中”。合丹王虽不满,却在看到右廷送来的江南绸缎样品后闭了嘴 —— 萧虎许诺,用江南税粮换来的绸缎,优先赏赐贡赋多的部落。

右廷的书房里,卢景裕率汉臣围着《江南税册》争论。“什一税比南宋的‘二税’(夏秋两税)轻,” 他指着歙县的税目,“百姓该能接受。” 但徽州知府送来的密报却说,有乡绅暗中串联,称 “北人减税是诱饵,实则要夺地”。

萧虎让人传来徽州的乡绅代表(被押解至大都),指着崇文馆的粮册:“你们县去年私藏税粮三千石,如今按什一税,反而少交五百石 —— 若再抗,便按旧制加倍征收。” 乡绅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萧虎连私藏的粮都算得一清二楚。

为推行新税,右廷推出 “首年免征杂役” 的政策。张砚在《燕云志》里写道:“什一税的妙处,不在轻,在明 —— 百姓知道交多少,便少了胥吏盘剥的怨。” 这话被萧虎批在税册扉页,当作推行准则。

通译官阿里(蒙古人,通汉文)的案上,摆着两本账:蒙古文账记 “马羊数”,汉文账记 “折算银”。他发现,草原贵族常虚报马羊年龄(老羊充羔羊),江南胥吏则擅改田亩数(熟地报荒地)。

“大人,这匹老马按‘壮马’折算,多算了十两。” 阿里拿着账册找周显。周显却让他 “先记着,月底汇总”—— 他要等双方都露出破绽,再一并清算。月底核查时,阿里报上 “草原多算银百两,江南少报粮五十石”,萧虎命 “各罚主事者俸三月”,谁也不得偏袒。

阿里的儿子在崇文馆读书,回来告诉他:“汉人同学说,银子是‘白老虎’,能吃人。” 阿里摸着账上的银数,忽然明白,通译官算的不是账,是汉蒙之间的人心秤。

俺答汗的部落在贡羊时,故意混入三十只病羊。左廷的验收官(蒙古人)眼开眼闭,却被通译官阿里识破:“这些羊过不了冬,按规矩要折半算。” 俺答汗的儿子拔刀欲砍,被帖木儿按住:“大汗在大都看着呢,你想让全族挨饿?”

部落的老牧民对着毡房外的敖包祈祷,希望 “腾格里收了北人的税册”。但当右廷用江南税粮换来的茶砖、布匹分到牧民手中时,抱怨声渐渐低了 —— 他们发现,多贡一只羊,能换回两匹比草原粗布好十倍的江南绸缎。

有个牧户试着用五只羊换了个江南的瓷碗(牧民用来盛奶,不易洒),在部落里炫耀。俺答汗看在眼里,第二月贡的羊,竟全是肥壮的 —— 利益比祈祷更能改变人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