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966章 妆奁藏机

第966章 妆奁藏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回到驿馆时,萨仁刚回来,见楚兰手里拿着针线,问:“怎么去了这么久?” 楚兰笑着道:“绕了远路,没找到熟悉的针线铺,这才买到。” 她举起针线包,里面的蓝线清晰可见 —— 这既是伪装,也是给萨仁的 “定心丸”,萨仁没再追问,楚兰暗自庆幸:“第一步成了,接下来就等老周的情报。”

老周接到任务后,立刻行动。他以 “给临安粮仓送杉木” 为由,进入东门粮仓 —— 这是史宅之控制的粮道,老周与粮仓管事熟,常来送木柴,管事没起疑。老周在粮仓内假装检查木柴,实则观察粮堆:粮堆表面是新粮,底下却是发黄的陈粮,有的还发了霉;管事私下对他说 “粮只够两个月,史相公让瞒住,别对外说”。

离开粮仓后,老周去了禁军的西驻地,以 “给军营修栅栏” 为由,近距离观察。驻地的禁军多是老弱,有的连铠甲都穿不整齐,武器堆在角落生锈;一个禁军士兵对他抱怨:“三个月没发粮饷,谁还有力气练兵?徐大人说要招流民,可流民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来?” 老周记下:“西驻地约八百人,老弱占七成,粮饷短缺。”

关于史徐党争,老周通过木行的伙计打听 —— 伙计的亲戚在史宅之府上当差,说 “史相公想借和亲拖延,徐大人去平江府借粮没成,两人天天在朝堂吵”;还有的伙计说 “徐党在驿馆外盯梢,想抓元廷的把柄”。老周整理出 “党争三紧急焦点”:粮道控制权、禁军指挥权、驿馆监视权 —— 正好对应清单上 “三条六尺粗布裙” 的暗号。

三日后,楚兰按约定来木行接头。老周递上一张 “杉木订单”,上面写着 “桑皮纸五十张,破损三成;木梳三把十齿、两把八齿,齿有缺;粗布裙三条六尺、七条五尺,裙边磨破”—— 这是用清单暗号反馈情报:粮储不足(五十张代 “五十万石”,破损三成指 “粮储缺三成”)、禁军老弱(齿有缺指 “兵力不足”)、党争紧急(裙边磨破指 “焦点棘手”)。

楚兰接过订单,看懂暗号后道:“还要查史宅之与元廷使者的密谈内容,还有徐党是否察觉咱们的线。” 老周点头:“我让伙计去查,五日后再接头。” 楚兰离开木行,按安全路线回驿馆,路上避开徐党的巡逻兵 —— 她知道,情报才刚开始,临安的水,比想象中更深。

萨仁并非完全没有察觉。楚兰几次深夜外出,回来时身上总有 “杉木味”(木行的味道);一次萨仁偶然看到楚兰在灯下看一张 “订单”,上面的字迹很潦草,不像普通订单,她心里起了疑:“楚兰是来照顾我的,怎么总跟木行打交道?”

有一次,萨仁故意问楚兰:“你去买针线,怎么身上有木头味?” 楚兰早有准备,笑着道:“路过木行,老板在锯木,风把味道吹过来了。” 她还拿出针线包:“您看,针线都买回来了,补衣裳正好。” 萨仁接过针线包,没再追问,却暗自记下:“下次她再出去,我得跟着看看。”

楚兰察觉到萨仁的怀疑,开始调整行动。她不再深夜外出,改为 “清晨去驿馆厨房帮忙”,借着去厨房的机会,将情报写在纸条上,交给虎卫营的阿古拉(阿古拉每日清晨去厨房取马奶酒),再由阿古拉传递给元廷使者 —— 这样既不用离开驿馆,又能传递情报,避开萨仁的观察。

萨仁跟着楚兰去厨房时,只看到她在帮忙切菜、烧火,没异常举动,心里的疑团渐渐消散。楚兰趁机道:“姑娘,厨房的师傅说临安粮少,咱们省着点吃,别浪费。” 这话既符合临安的实际情况,又能让萨仁觉得 “楚兰关心民生”,进一步放松警惕 —— 楚兰的应对,不是欺骗,是 “为任务隐藏,也为护姑娘安全”,她知道,萨仁若卷入情报战,会很危险。

后来萨仁去见赵与芮,特意提起 “楚兰很能干,就是总惦记着粮的事”。赵与芮道:“元廷的人,怕是都知道咱们粮少 —— 不过一个侍女有这份心,也算难得。” 这番话让萨仁彻底放下怀疑,楚兰暗自庆幸:“姑娘没再查,能继续做任务了。” 这种 “暗线博弈”,让楚兰的潜伏更具张力 —— 她既要完成萧虎的指令,又要护着萨仁,在忠诚与情感间寻找平衡。

徐清叟的侄子徐允之,在驿馆外安排了 “监视哨”,专门盯元廷使者和萨仁的随行人员。楚兰第一次去木行时,就被哨探盯上,哨探跟着她到了南街区,见她进了周记木行,便回去禀报徐允之:“元廷侍女去了木行,形迹可疑。” 徐允之立刻道:“盯着木行,看她还去不去,若再去,就抓起来审!”

楚兰第二次去木行前,阿古拉告诉她:“驿馆外有徐党的人盯着,你从后门走,我让人引开他们。” 楚兰按阿古拉的安排,从驿馆后门出发,阿古拉则带着两名虎卫营士兵,在驿馆前门故意与哨探争执:“我们是元廷护卫,你们凭什么盯梢?” 哨探被缠住,楚兰趁机穿过小巷,安全抵达木行 —— 这次危机的规避,靠的是 “明争暗护”,既没暴露楚兰,又没与徐党直接冲突。

老周也察觉到危险,他对楚兰道:“徐党的人去木行问过,说‘有没有元廷的人来买纸’,我推说‘只有百姓来买’,他们没再追问,但肯定还会来。” 楚兰道:“以后别在木行接头,我把情报放在西湖边的‘柳荫石’下,你去取 —— 暗号还是按清单来,石下有桑皮纸,就代表要情报。” 老周点头:“好,这样更安全。”

徐允之见没抓到把柄,便想对萨仁下手,借口 “元廷侍女通敌”,要去驿馆搜查。史宅之得知后,立刻派人阻止:“元廷使者还在,搜查会激怒他们,若元廷南下,咱们更难办!” 徐允之虽不甘心,却也只能作罢 —— 史宅之的 “虚与委蛇”,竟意外帮楚兰化解了危机,楚兰暗自感叹:“南宋内部的争斗,倒成了咱们的掩护。”

为了彻底摆脱监视,楚兰故意在驿馆 “犯错”—— 打碎萨仁的粗瓷茶盏,被萨仁 “罚” 在驿馆抄写《论语》。徐党的哨探见她连日没出门,便放松了警惕,楚兰趁机通过阿古拉,将老周送来的 “临安粮储明细”“禁军布防图” 传回中都 —— 这次危机应对,让楚兰明白:在临安的情报战中,“藏于日常、借势避险”,比硬拼更有效。

楚兰传回的情报,通过元廷驿路,五日后送到中都白虎殿。萧虎展开 “临安粮储明细”,上面写着 “存粮仅够两月,陈粮占四成”;“禁军布防图” 标注着 “五处驻地,共五千人,老弱占七成,武器短缺”;还有 “史徐党争焦点”:史宅之想借和亲拖到粮尽,徐党想招募流民却无粮 —— 这些情报,与之前元廷使者的禀报完全吻合,萧虎道:“楚兰做得好,情报很准,这下能确定南宋的虚实了。”

耶律楚材看后道:“南宋粮少兵弱,内部又斗,根本撑不了多久 —— 将军之前说‘再等一个月’,现在看来,不用等了,可下令虎卫营南下,逼他们投降。” 萧虎却摇头:“再等等,让楚兰查清楚史宅之的底线,若他真愿献临安,咱们能少打仗,保江南百姓。” 他下旨给阿古拉:“让楚兰查史宅之与元廷使者密谈的底线,是否愿‘附元保宗室’,三日内传回。”

楚兰接到中都的指令后,借着 “给萨仁送《虎历》” 的机会,去见元廷使者,使者道:“史宅之私下说‘愿附元,但要保他相位’,你让老周查他是否真有实权,能不能左右宗室。” 楚兰将指令传给老周,老周通过木行的伙计打听,得知 “史宅之虽掌粮道,却管不了禁军,宗室多听赵与芮的”—— 这一情报传回中都,萧虎道:“史宅之没实权,就算愿附,也保不住临安,只能按原计划南下。”

萧虎调整部署:让燕云的虎卫营增兵五千,向临安方向移动;让王恂准备《江南安抚策》,若临安投降,立刻推行 “保农护商”,减少战乱损失。他在给楚兰的密信中写道:“若南宋拒降,你护萨仁安全撤离,老周的情报线保留,用于战后安抚。” 这种 “战和两手准备”,是萧虎的权谋常态 —— 既用情报做实部署,又用文治减少损失。

楚兰接到密信时,萨仁正在驿馆读《虎历》,见楚兰神色凝重,便问:“怎么了?是不是中都有消息?” 楚兰道:“姑娘放心,是好消息,中都说若临安愿和,百姓能少打仗。” 她没说实情,是不想让萨仁担心 —— 在她心里,完成任务重要,护萨仁安全更重要,这是白虎堂旧部的 “底线”,也是她作为侍女的 “本分”。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楚兰的情报线已成为元廷掌握临安的 “关键眼”。她传回的 “徐党招募流民失败”“赵与芮反对和亲” 等情报,让萧虎确定 “南宋无战心、无战力”,最终下令虎卫营南下 —— 这比盲目进攻,减少了至少三成的兵力损耗,也让江南百姓少遭战乱。

老周的情报线在战后也发挥了作用。楚兰撤离临安后,老周继续留在临安,帮元廷传递 “百姓需求”:江南农民需要《虎历》定农时,乡绅需要保家产,宗室需要安祖祠 —— 这些情报被王恂编入《江南安抚策》,战后推行的 “保农护祠” 政策,正是基于此,江南的恢复速度比预期快了两成。

楚兰回到中都后,萧虎召见她,道:“你完成了任务,还护了萨仁安全,白虎堂记你一功。” 楚兰躬身道:“属下只是做了该做的,若不是老周和阿古拉帮忙,也成不了。” 萧虎点头:“情报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协作 —— 这跟双廷共治一样,只有一起努力,才能成。”

萨仁后来知道了楚兰的身份,却没怪她,反而道:“你做得对,若不是你的情报,临安会打更久,百姓会更苦。” 她还把自己的粗布袄送给楚兰:“这袄子藏过密信,也护过咱们,你留着做纪念。” 楚兰接过袄子,眼眶微红 —— 这段潜伏经历,让她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收获了萨仁的理解,这是她没想到的。

楚兰的潜伏,不是 “阴谋”,是 “治世的必要手段”。正如萧虎在《双廷议事录》里写的:“情报是‘笔阵’的眼,没有眼,笔阵难定策;没有笔阵,剑阵难护民 —— 两者缺一,治世难成。” 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这场 “陪嫁眼线” 行动,最终以 “情报做实部署、文治收尾” 告终,为大元江南治世,埋下了 “情报先导、民生为本” 的伏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