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982章 假信诱敌

第982章 假信诱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982 章:假信诱敌(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史宅之诈术谋)(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元军羁押营与中都白虎殿情报房)

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城破后第三日,史宅之被关押在元军羁押营的单间内 —— 房内仅一桌一椅,墙角堆着粗布被褥,与他此前史府的奢华截然不同。他靠在墙边,指尖反复摩挲着袖口残存的丝绸纹样(曾是南宋户部尚书的官服碎片),心里满是不甘与愤懑:他并非忠于南宋宗室,而是无法接受 “权力尽失” 的结局,更无法容忍自己沦为元廷的阶下囚。

“我掌江南粮道数年,岂能就此认输?” 史宅之喃喃自语,眼前闪过元军入城时的场景 —— 巴图额尔敦的骑兵呼啸而过,赵昀瘫倒在地,而他自己被元军按在互市场的泥地里,尊严尽失。这种屈辱,让他燃起 “绝地反击” 的念头:若能诱萧虎轻进中都,元军首尾不能相顾,他便可趁机联络徐党残余,夺回临安,重掌权力。“萧虎虽谋深,却也盼着速定江南,” 史宅之眼神变得阴鸷,“中都若‘空虚’,他定会动心 —— 这便是我的机会。”

他的动因,本质是 “权欲凌驾于一切”。此前他挑拨赵昀猜忌萨仁,是为夺织坊与农耕管理权;如今设计假信,仍是为了权力 —— 他不在乎南宋宗室的存亡,也不在乎临安百姓的安危,只盼着借元军的混乱,重回权力巅峰。“就算南宋亡了,我也要做最后的赢家,” 史宅之对着墙壁冷笑,“萧虎想安稳接管江南,我偏要让他后院起火。”

关押期间,元军按萧虎的指令 “待其宽厚”—— 每日供应粗粮、允许在营内走动,这反而给了史宅之观察与谋划的时间。他留意到羁押营的元军守卫多是新募士兵,对南宋内部事务不熟;营外常有元廷细作与城内萨仁的人联络,传递情报的频率很高 —— 这让他意识到 “情报传递是突破口”:仿元廷核心细作的笔迹传假信,既能避开元军的直接监控,又能精准打击萧虎的决策。

更关键的是,他想起此前与楚兰的几次接触 —— 楚兰作为萨仁的侍女,常代表萨仁与南宋户部对接,他见过楚兰写的 “双法协作文书”,对其笔迹与行文风格有印象。“楚兰是元廷在临安的核心联络人,她的信,萧虎定会重视,” 史宅之心里有了计划,“只要仿得逼真,让萧虎信中都空虚,他便会分兵袭中都,临安的元军兵力减弱,我便可趁机翻盘。”

史宅之要实施计划,第一步便是获取楚兰的真实笔迹与行文样本 —— 没有足够的参照,假信极易被识破。他将希望寄托在仍潜伏在临安城内的亲信李福身上:李福此前是他的幕僚,元军入城后伪装成 “普通商贩”,未被元廷察觉,仍是他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

史宅之通过羁押营的 “送饭杂役”(徐党残余,被他早年收买),传递密信给李福,信中写道:“速去西暖阁,取楚兰与中都往来的文书,重点是‘涉及中都军情’的信件,需完整,勿遗漏笔迹细节。” 为确保李福明白重要性,他还在密信中画了一个 “虎符” 简笔画 —— 暗示假信将围绕 “中都军事” 做文章。

李福接到密信后,不敢耽搁。他知道西暖阁是萨仁与楚兰的居所,守卫虽不严,但文书多藏在萨仁的书房,需格外谨慎。他选在深夜,穿着元军护治千户的粗布服(此前从溃败的元军士兵身上夺得),伪装成 “巡查护治千户”,来到西暖阁外。

西暖阁的侍女小翠(曾是史宅之派去的眼线,后被萨仁感化,却仍对史宅之有忌惮)正在门口值夜,见李福过来,紧张地问:“千户大人,深夜来此何事?” 李福故意板起脸:“奉萨仁姑娘之命,取楚兰姑娘的旧文书,核对双法协作记录,耽误不得。” 小翠虽有疑虑,却也不敢违抗 “萨仁的命令”,只能引李福进入书房。

书房内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文书,李福按史宅之的叮嘱,重点翻找 “标注楚兰署名” 的信件。他找到三封:一封是楚兰写给中都李默的 “双法进展信”,提及临安流民织坊的情况;一封是楚兰与耶律楚材的 “军情简报”,提到中都虎卫营的部署(此前的常规信息);还有一封是楚兰写给萧虎的 “生辰贺信”,行文更随意,有大量关于中都的日常描述。李福不敢多待,将三封信用粗布包好,假装 “核对无误”,匆匆离开西暖阁。

回到藏身的 “周记木行”(之前元廷细作老周的据点,已被李福接管),李福仔细检查三封文书:楚兰的笔迹特点很明显 ——“互” 字的横画略斜,“中” 字的竖画收笔较轻,行文常用 “姑娘”(指萨仁)、“中都白虎殿” 等特定称呼,且喜欢在信尾加 “盼速复” 三字。这些细节,被李福一一记录在桑皮纸上,连夜送往羁押营,交给史宅之。

史宅之看着文书与李福的记录,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有了这些,假信便有了七分真。”

史宅之明白,“仿笔迹” 非普通工匠能胜任,需找 “精通书法、熟悉文书体例” 且 “忠于自己” 的人。他想起南宋内府曾有一位擅长 “仿帖” 的老吏张墨 —— 张墨曾在文书房任职三十年,因得罪史宅之被罢官,后靠抄书为生,对史宅之既有敬畏,又有求复职的渴望,是理想人选。

李福按史宅之的指令,在临安城的 “抄书坊” 找到张墨。张墨年近六十,头发花白,正伏在案上抄录《论语》,案上摆着一支磨得光滑的狼毫笔、一锭松烟墨。“张老,史相公有请,” 李福低声道,“若能帮史相公办成一件事,你不仅能复职,还能升为文书房主事。” 张墨闻言,眼睛一亮 —— 他蹉跎数年,早已盼着重回官场,立刻答应:“只要能为史相公效力,老朽万死不辞。”

李福将楚兰的三封文书与史宅之的 “笔迹分析” 交给张墨,叮嘱道:“你需模仿楚兰的笔迹写一封信,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 史相公说了,差一点都不行。” 张墨接过文书,仔细研究:他先将楚兰的 “互”“中”“都” 等常用字剪下来,贴在纸上反复临摹;再分析其行文节奏 —— 楚兰写信多是 “先述实务,再提建议,最后盼复”,语气偏急切,符合年轻细作的特点。

史宅之还通过李福,给张墨送去 “专项培训”:一是 “工具适配”—— 提供与楚兰常用的 “中都狼毫笔” 同款的笔、“松烟墨”(楚兰的墨色偏淡,张墨需加少量水调和)、“桑皮纸”(元廷细作用纸),确保书写载体与楚兰一致;二是 “语气模仿”—— 让张墨反复朗读楚兰的生辰贺信,体会其 “对萧虎的敬畏”“对萨仁的关切”,避免假信中出现 “语气生硬” 的破绽;三是 “细节修正”—— 张墨每写一个字,李福便对照楚兰的原字检查,若 “互” 字的横画不够斜、“盼速复” 的收笔过重,便要求重写,直到与原字几乎无差别。

培训过程中,张墨曾因 “楚兰的连笔” 犯难 —— 楚兰写 “虎卫营” 时,“卫” 与 “营” 常连笔,张墨初写时总显得刻意。史宅之得知后,通过李福传话说:“连笔需自然,就像你抄书时的顺手而为,别刻意模仿,要记在心里,形成习惯。” 张墨按此方法,每天临摹楚兰的连笔字百遍,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写出自然的连笔。

经过五日的培训,张墨写出的 “练习信” 已能以假乱真 —— 李福将练习信拿给曾见过楚兰文书的南宋户部老吏看,老吏竟未察觉异常,还道:“这是楚兰姑娘的字吧?跟之前的文书一模一样。” 李福将结果汇报给史宅之,史宅之终于松了口气:“仿字的人,选对了。”

史宅之设计假信时,遵循 “七分真、三分假” 的原则 —— 以楚兰过往文书中的真实信息为基础,掺入 “中都空虚” 的假情报,再用 “紧急语气” 与 “具体细节” 包装,让萧虎难以分辨真伪,同时精准击中萧虎 “速定江南” 的心理。

假信的开篇,先以 “真实实务” 铺垫,降低警惕:“孙女楚兰谨禀萧将军:临安双法如常推进,流民织坊已恢复十处,萨仁姑娘专注农耕,未察他异 —— 前日与中都驿馆联络,听闻燕云粮车已抵临安,心甚安。” 这段内容,与楚兰此前的 “双法进展信” 高度契合,萧虎看到后,会先认定 “信的来源可靠”。

接着,自然过渡到 “中都军情”,掺入假情报:“然近日从元军守卫口中听闻,中都虎卫营主力随巴图额尔敦驻临安西郊,仅留两千老弱守白虎殿;军器库的箭矢不足三成,粮储仅够十日 —— 守卫还说,萧将军盼速定江南,已密令中都减少防备,集中兵力于临安。” 这些假情报,每一条都有 “具体细节”:“两千老弱”“箭矢不足三成”“粮储十日”,而非笼统的 “中都空虚”,让信息更显真实;同时提及 “元军守卫口中听闻”,为情报来源找了合理借口,避免被质疑 “楚兰为何能知晓核心机密”。

然后,抛出 “诱饵”,刺激萧虎行动:“孙女以为,中都空虚是天赐良机 —— 若将军率精锐袭中都,元军首尾不能相顾,临安元军必回援,萨仁姑娘在此孤立无援,我可趁机控制织坊与农耕试点,助将军速定江南。此事需速行,若拖延,中都恐补防,错失良机。” 这番话,既符合楚兰 “为元廷治世着想” 的表面身份,又精准击中萧虎 “速战速决” 的需求 —— 萧虎虽谋深,却也希望减少江南的抵抗时间,若中都真的空虚,袭中都确实是捷径。

假信的结尾,模仿楚兰的常用格式:“萨仁姑娘未察此况,孙女不敢当面禀报,恐误事,故修此书,盼将军速复,定后续之策。楚兰顿首,至元四十五年春。” 落款处还按楚兰的习惯,盖了一个小小的 “兰” 字私印(张墨按史宅之的指令,仿刻了一枚,材质为木,与楚兰的铜印颜色相近,不细看难以分辨)。

史宅之看完张墨写好的假信,反复检查:“‘虎卫营’的连笔是否自然?‘粮储十日’的表述是否像楚兰的语气?” 确认无误后,他让张墨将假信折成小块,用 “隐墨” 在信尾加了一行小字(非关键信息,仅为 “验证笔迹” 的附加项):“西郊互市场的木栅栏已拆,元军骑兵出入方便。” 这行小字,是楚兰日常会提的 “实务细节”,进一步增加假信的可信度。

“这封信,足以让萧虎动心,” 史宅之将假信交给李福,“下一步,就是把它送到中都,送到萧虎手里。”

假信写好后,如何 “安全送到中都、让萧虎相信是楚兰所发”,成了史宅之计划的关键 —— 传递人需熟悉元廷情报网络的运作方式,能避开元军的盘查,且身份不易暴露。经过筛选,史宅之选定了王二(原南宋细作,曾潜入元廷驿路传递情报,后因南宋溃败藏匿,被李福找到)。

王二的优势有三:一是 “懂元廷情报流程”—— 他曾冒充元廷细作,知道元廷细作传递情报需携带 “桑皮纸碎片”(信物)、用 “隐墨” 写信,且传递路线多走 “燕云驿路”;二是 “有伪装经验”—— 他熟悉元军的着装与话术,能轻松混入元廷的细作网络;三是 “对史宅之忠心”—— 王二的家人在南宋粮荒中饿死,史宅之曾资助过他,他对史宅之有感激之情,愿意冒险。

史宅之通过李福,对王二进行 “专项培训”:一是 “身份设定”—— 让王二伪装成 “楚兰派往中都的亲信细作”,任务是 “紧急传递中都军情”,并编造了一套 “履历”:“你是临安流民织坊的工匠,因懂蒙古语,被楚兰选中做细作,已为元廷传递过三次情报。” 二是 “应对盘查”—— 教王二如何回答元军的盘问:若被问 “为何单独传递情报”,答 “楚兰姑娘怕人多眼杂,走漏消息”;若被问 “信中内容”,答 “仅知是中都军情,具体不知,姑娘叮嘱不可拆看”;三是 “应急方案”—— 若被元军怀疑,可将假信销毁(信中藏有 “火硝”,遇火即燃),自己则假装 “被胁迫”,避免暴露史宅之。

传递物资的准备也格外细致:给王二配备 “元廷细作的标准装备”—— 一身粗布蒙古袍(左襟绣小团花,元廷细作的标识)、半块桑皮纸碎片(从楚兰的旧文书上剪下,确保与元廷信物一致)、一个装有 “干粮与水” 的皮囊(干粮为草原常见的 “炒米”,避免被识破);假信则藏在王二的 “蒙古袍夹层” 中 —— 夹层缝在衣襟内侧,用与袍料同色的线缝制,不仔细摸难以发现。

史宅之还特意叮嘱王二:“到了中都,直接去白虎殿找李默(萧虎的亲信),别找其他人 —— 李默是楚兰的老联络人,他的信任,能让假信更快送到萧虎手里。” 王二点头应诺,将假信藏好,又反复背诵 “履历” 与 “应对话术”,直到烂熟于心。

出发前,李福将王二送到临安北门 —— 这里是元军管控相对宽松的城门,守卫多是新募的江南士兵,对元廷细作的识别能力较弱。王二深吸一口气,穿着蒙古袍,手持桑皮纸碎片,大踏步走出城门,踏上了前往中都的驿路 —— 他不知道,自己携带的假信,不仅是史宅之的 “翻盘希望”,也是元廷与南宋残余势力最后的情报博弈。

王二离开临安后,沿燕云驿路向北行进 —— 这条驿路是元廷传递情报与粮援的主要通道,沿途设有多个驿站,元军的盘查虽不如临安严格,却也暗藏风险,每一步都需谨慎。

第一站是扬州驿站:驿站外的元军守卫正在检查过往行人,王二按培训的话术,主动上前出示桑皮纸碎片:“小人是楚兰姑娘派往中都的细作,有紧急军情需传递给李默大人。” 守卫接过碎片,与驿站内的 “信物样本” 比对(元廷细作的信物都有备案),见碎片的材质与纹路一致,便问道:“可有文书?” 王二道:“有,是楚兰姑娘亲手写的,叮嘱不可拆看,需亲手交给李默大人。” 守卫虽有疑虑,却也不敢擅自拆看元廷核心细作的文书,只能放行,但在王二离开前,悄悄让一个驿卒跟在后面,观察他的动向 —— 这是元军的常规 “跟踪监控”,王二早有准备,一路上只按正常路线行进,未与任何人接触,驿卒观察半晌,见无异常,便返回驿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