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虎卫录策(1 / 2)
1068 章:虎卫录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总结夜袭战术入兵法)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据点,酉时的夕阳已沉至松树林后,中军帐内却仍亮着灯火。那拉珠尔身着玄铁轻甲,外罩未系腰带的朱红披风,正俯身案前,指尖划过摊开的 “夜袭战报”—— 羊皮纸制的战报上,用炭笔标注着 “八月十五夜袭阿鲁台残兵” 的关键信息:“子时三刻出发,带火把三百支,分两队:一队五十人持火把佯攻东侧,一队两百人绕后突袭西侧粮囤,残兵误判兵力,弃囤溃逃,缴获青稞两千石、战马三十匹。”
帐外传来脚步声,骑兵统领博罗掀帘而入,手中捧着一卷 “战术草图”(用木炭绘制,标注着夜袭路线、火把布置点、残兵营地位置):“将军,八月十五的夜袭草图已补画完整,西侧绕后的小路标注清楚了,当时咱们就是从这里走,避开了残兵的岗哨。” 那拉珠尔抬头,接过草图,铺在战报旁:“很好,这战报和草图,就是‘夜袭惑敌’战术的根基。之前平叛时,这战术用了三次,次次见效,若不记入《虎卫兵法》,后续换了将领,怕是要失传。”
案角还堆着三卷文书:一卷是 “将领口述记录”(博罗、帖木格等参与夜袭的将领,回忆当时的兵力分配、指令传递),一卷是 “地形勘察册”(夜袭地点的地形特征,如东侧有矮坡适合佯攻、西侧有溪流可隐蔽),还有一卷是《虎卫兵法》的旧册(封面用牛皮包裹,书脊烫印 “虎卫兵法?奇袭篇” 字样)。那拉珠尔伸手拿起旧册,翻开其中一页:“之前的奇袭篇,只记了‘日间佯攻’,没提夜袭,这次正好补上,让兵法更全。”
此时,驿站吏员李谦(负责文书整理)端着一盏热茶进来,放在案上:“将军,您已看了两个时辰,喝口茶歇会儿。方才问了军械库,《虎卫兵法》的新册已备好,是用桑皮纸装订的,比旧册更耐存。” 那拉珠尔端起茶,却未喝,目光仍落在战报上:“这战术的关键在‘惑敌’,火把要多,佯攻要真,才能让敌人怕,咱们后续总结,就得把这点说透,不然学的人抓不住要害。” 帐内的灯火,映着两人的身影,也映着桌上的战报与草图,“夜袭惑敌” 战术入兵法的工作,正式启动。
战术总结的背景与战例梳理,是入册的基础 —— 结合杭爱山平叛中三次 “夜袭惑敌” 的实战案例(八月初五袭残兵岗哨、八月十五夺粮囤、九月初一破营地),梳理战术的适用场景、核心成效,明确 “为何要总结”“总结哪些内容”,体现元代 “以战定法、实战为先” 的军事逻辑。
三次夜袭战例的核心信息梳理 —— 那拉珠尔让李谦将三次夜袭的关键信息,按 “时间、地点、目标、战术步骤、战果” 整理成表:八月初五,地点 “黑水河岗哨”,目标 “拔除残兵岗哨”,战术 “二十人持十支火把,在岗哨东侧来回移动,佯攻吸引注意力,五人绕后突袭”,战果 “歼敌十人,生擒三人,岗哨拔除”;八月十五,地点 “松树林粮囤”,目标 “夺粮囤”,战术 “五十人持三百支火把佯攻东侧,两百人绕后突袭”,战果 “缴获青稞两千石,残兵溃逃”;九月初一,地点 “落马坡营地”,目标 “破残兵临时营地”,战术 “百人持两百支火把分两处佯攻,三百人从北侧陡坡突袭”,战果 “歼敌五十人,烧毁帐篷二十顶”。李谦整理完,那拉珠尔逐行核对:“八月初五的火把数量没错吧?当时博罗说,十支火把来回晃,看着像几十人。” 博罗立刻道:“没错,我当时让士兵把火把绑在木杆上,举得高,岗哨老远就看见了,果然以为是大部队。”
战术的适用场景与核心成效 —— 通过梳理发现,“夜袭惑敌” 战术适用于 “敌众我寡(如我方两百人对敌方五百人)、需快速达成目标(夺粮、拔岗、破营)、地形有隐蔽处(矮坡、溪流、树林)” 的场景。核心成效有三:一是 “误判兵力”,用少量火把、人声,让敌人以为我方兵力远超实际,心生畏惧;二是 “分散注意力”,佯攻方向吸引敌人主力,突袭方向趁机得手;三是 “减少伤亡”,敌人溃逃时,我方追击阻力小,比正面强攻伤亡少(三次夜袭,我方仅伤五人,无阵亡)。那拉珠尔对博罗道:“你看,三次都是敌众我寡,若正面打,咱们伤亡肯定大,夜袭惑敌就不一样,用巧劲赢,这就是要记下来的理由。”
总结的发起与分工 —— 那拉珠尔召集博罗(战术执行者,回忆细节)、帖木格(步兵统领,补充地面配合)、李谦(文书整理,记录汇总)、王太医(医疗官,补充战后伤员处理,虽不属战术核心,但可作后续注意事项),明确分工:博罗负责回忆每次夜袭的 “兵力分配、指令传递、突发情况应对”;帖木格负责补充 “步兵如何配合骑兵,比如佯攻时步兵举火把,骑兵绕后”;李谦负责将所有人的回忆,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那拉珠尔则负责整体把控,确定战术的核心要素与入册结构。“咱们得快些,萧大人说了,月底要把平叛的有效战术汇总上报,” 那拉珠尔道,“这‘夜袭惑敌’,是咱们虎卫的得意之作,可不能漏了。”
总结启动的动员与共识 —— 首次梳理会上,那拉珠尔先讲了总结战术的意义:“虎卫的兵,不是只靠勇,还要靠智。这夜袭惑敌,就是智的体现,记下来,以后新人入伍,学了就能用,咱们虎卫的战力才能一直强。” 博罗立刻附和:“将军说得对,八月十五那次,若不是用了这战术,咱们哪能轻易夺下粮囤,还没怎么伤亡。” 帖木格也道:“步兵举火把时,我特意让他们喊‘虎卫大军到’,残兵一听就慌了,这细节也得记上。” 众人达成共识,都愿意全力配合,确保战术总结准确、全面。
“夜袭惑敌” 战术的核心要素拆解,需 “抓关键、分步骤”—— 从 “时机选择、兵力分配、惑敌手段、突袭执行、战后收拢” 五个环节,拆解战术细节,每个环节结合具体战例,明确 “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注意什么”,体现元代 “战术拆解,环环相扣” 的军事思维。
时机选择的细节与依据 —— 三次夜袭,均选在 “无月之夜、子时到丑时”(残兵最疲惫、岗哨最松懈的时段),且避开 “雨天”(雨声会掩盖脚步声,却也会让火把难以点燃)。八月十五虽有微月,却选在 “云层遮挡月光的间隙” 行动,博罗回忆:“当时我抬头看,云正好把月亮遮住,就对将军说‘能走了’,果然岗哨没发现咱们绕后。” 那拉珠尔补充:“时机错了,再巧的战术也没用。比如若选在刚入夜,残兵还没睡,警惕性高,佯攻就难骗到他们;选在凌晨,天快亮了,他们要换岗,也容易发现异常。” 总结时,特意注明 “夜袭时机:优先无月之夜子时后,次选云层遮月时段,避雨天、避入夜初、避凌晨前”。
兵力分配的比例与逻辑 —— 兵力分 “佯攻队” 与 “突袭队”,比例按 “1:4” 或 “1:3”(佯攻队少,突袭队多):八月初五,佯攻队 20 人,突袭队 5 人(因目标是岗哨,人少更隐蔽,比例 1:0.25,属特殊情况);八月十五,佯攻队 50 人,突袭队 200 人(比例 1:4);九月初一,佯攻队 100 人,突袭队 300 人(比例 1:3)。博罗解释:“佯攻队不用多,够制造动静就行,人多了反而容易暴露;突袭队得足,不然冲进去拿不下目标,还会被反打。” 那拉珠尔在总结时,标注 “兵力比例:常规目标(粮囤、营地)1:3 至 1:4,小型目标(岗哨)1:0.25 至 1:1,依目标大小调整”。
惑敌手段的具体实施 —— 核心是 “火把 + 人声”:火把需 “多而密”,八月十五用 300 支火把(佯攻队 50 人,每人持 6 支,分三排举,看着像几百人),且 “来回移动”(在矮坡上走直线,让火光看起来有延伸感);人声需 “杂而乱”,让士兵喊 “虎卫第一队到”“第二队快跟上”,故意让岗哨听到,误以为有多支部队。帖木格补充:“九月初一那次,咱们还让几个士兵吹号角,吹的是‘集结号’,残兵以为咱们要合围,更慌了。” 总结时,详细记录 “火把数量:每 10 人持 50 至 60 支,绑在木杆上举高;人声内容:喊部队编号、集结指令;辅助手段:可吹号角、敲战鼓,增强气势”。
突袭执行的路线与节奏 —— 突袭队需走 “隐蔽路线”(如八月十五走西侧溪流旁的草丛,九月初一走北侧陡坡的碎石路),且 “轻装前行”(不穿重甲,只带短刀、角弓,减少脚步声);行动节奏分 “三步”:第一步,佯攻队先动,点燃火把、喊人声,吸引残兵注意力;第二步,突袭队趁残兵看向佯攻方向时,快速移动至目标附近;第三步,待残兵混乱(如岗哨喊 “敌袭”、营地内乱跑),突袭队发起冲锋,一举夺下目标。那拉珠尔道:“节奏很重要,佯攻队不能动太早,也不能动太晚,得跟突袭队配合好,不然要么突袭队还没到,佯攻就被识破;要么突袭队到了,佯攻还没吸引够注意力。”
战后收拢的关键步骤 —— 突袭得手后,不恋战,先 “控制目标”(如守住粮囤、看管俘虏),再 “快速清点战果”(缴获物资、统计伤亡),最后 “按原路线撤退”(避免走新路线遇到残兵援军)。八月十五夺粮囤后,博罗让 100 人看守粮囤,50 人清理战场,50 人在周围警戒,确保撤退时无追兵:“当时怕残兵回头,咱们还在粮囤旁放了几堆火,让他们以为咱们要久留,不敢轻易回来。” 总结时,补充 “战后步骤:控目标→清战场→设警戒→按原路线撤,若有缴获,优先运重要物资(如粮草、军械)”。
战术总结的资料筹备与验证,需 “证翔实、验可行”—— 收集 “战报、将领口述、地形记录” 三类资料,交叉验证细节(如兵力数字、路线走向),并通过 “模拟演练” 验证战术的可行性,避免记录错误或遗漏,体现元代 “军事总结,实证为先” 的严谨性。
三类核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李谦负责收集资料:战报从军械库调取,每一份都有当时的记录人、审核人签名(如八月十五的战报,记录人是驿站吏员,审核人是博罗);将领口述则单独记录,让博罗、帖木格等逐人回忆,每人说的细节都记下来(如博罗说 “八月十五带了 200 人突袭”,帖木格说 “好像是 210 人”,就标记出来待核实);地形记录从 “杭爱山地形册” 中查找,确认夜袭地点的地形特征(如西侧溪流宽三尺、深一尺,北侧陡坡长百丈)。李谦将资料按 “战例” 分类,每卷资料旁贴标签,注明 “八月初五?黑水河岗哨”“八月十五?松树林粮囤”,方便后续查阅。
资料细节的交叉验证 —— 那拉珠尔组织博罗、帖木格、李谦,对有争议的细节逐一核实:关于八月十五突袭队的人数,博罗说 “200 人”,帖木格说 “210 人”,李谦翻出当时的 “兵力调配册”(记录 “八月十五夜袭,突袭队 200 人,含骑兵 150 人、步兵 50 人”),确认是 200 人,帖木格记错了;关于九月初一的火把数量,博罗说 “200 支”,战报写 “180 支”,李谦找到当时负责带火把的士兵,确认是 “180 支,分两批带,第一批 100 支,第二批 80 支”,修正了博罗的说法。那拉珠尔道:“资料要准,差 10 人、20 支火把,看似小事,但若学的人按错的数字准备,可能就会失败,咱们不能马虎。”
地形与战术适配性的验证 —— 为确认 “夜袭惑敌” 战术在不同地形的适配性,那拉珠尔让李谦画出三次夜袭的地形草图,对比分析:黑水河岗哨(有矮坡、溪流,适合小股突袭)、松树林粮囤(有树林、开阔地,适合佯攻 + 突袭)、落马坡营地(有陡坡、碎石路,适合隐蔽突袭),发现战术在 “有隐蔽处、无复杂障碍” 的地形中效果最好,若地形平坦无遮挡(如草原),则火把容易被看穿是佯攻。博罗建议:“草原地形若要用这战术,得找有沙丘的地方,用沙丘挡着火把,让敌人看不清具体人数。” 总结时,在 “适用地形” 后补充 “不适用于完全平坦无遮挡的草原,若需用,需借助沙丘、土坡等隐蔽”。
模拟演练的实战验证 —— 那拉珠尔从虎卫中选 50 人,模拟 “松树林粮囤” 的夜袭场景(用布偶代替残兵,用草垛代替粮囤):20 人扮佯攻队,持 60 支火把,在东侧矮坡移动、喊人声;30 人扮突袭队,从西侧草丛绕后,突袭草垛。演练中发现,佯攻队的火把举得太低,草垛旁的 “岗哨”(由老兵扮演)很快发现人数少,那拉珠尔立刻指出:“火把要举高,至少举到胸口以上,不然远处看不见,惑敌效果就差了。” 调整后再次演练,“岗哨” 果然误判兵力,突袭队顺利 “夺下” 草垛。演练后,将 “火把需举高至胸口以上” 的细节,补充到战术记录中。
资料的最终整合与归档 —— 验证无误后,李谦将资料整合为 “战术总结初稿”,包含 “战术名称、适用场景、核心要素(时机、兵力、惑敌、突袭、战后)、三次战例、注意事项” 五个部分,用桑皮纸抄写三份:一份给那拉珠尔用于编撰兵法,一份给博罗等将领留存,一份存入军械库备份。那拉珠尔拿起初稿,翻到 “注意事项” 页:“这里还得加一条‘战前需查岗哨位置’,咱们三次夜袭,都是先摸清岗哨在哪,才定的佯攻和突袭方向,这点不能漏。” 李谦立刻提笔补充,确保资料完整。
《虎卫兵法》的编撰规范与入册流程,需 “循体例、按流程”—— 遵循《虎卫兵法》“分类编撰、篇章节次清晰” 的旧例,将 “夜袭惑敌” 战术归入 “奇袭篇”,按 “战术总论 - 分步骤详解 - 战例佐证 - 注意事项” 的结构撰写,经审核、定稿、盖章后入册,体现元代 “兵法编撰,体例严谨” 的制度逻辑。
《虎卫兵法》的旧例与分类 —— 那拉珠尔取出《虎卫兵法》旧册,翻开目录:“兵法分‘战阵篇’(日间正面作战)、‘攻防篇’(守城、攻城)、‘奇袭篇’(非常规战术,如夜袭、伏击)、‘后勤篇’(粮草、医疗)四类,‘夜袭惑敌’属奇袭,应归入奇袭篇,放在‘日间伏击’之后、‘诈降诱敌’之前。” 旧册中 “奇袭篇” 的每篇战术,均按 “战术名称 - 总论 - 步骤 - 战例 - 注意事项” 的结构撰写,如 “日间伏击” 的总论写 “适用于敌必经之路,需设伏兵于两侧,待敌过半后出击”,那拉珠尔道:“咱们的夜袭战术,也要按这个结构来,保持体例统一,后续将领翻兵法,才容易找、容易懂。”
战术总论的撰写要点 —— 总论需简明扼要,说明 “战术名称(夜袭惑敌)、核心目的(以少胜多、快速夺标)、适用场景(敌众我寡、目标明确、地形有隐蔽处)、核心原则(惑敌为要,突袭为辅)”。那拉珠尔提笔撰写:“夜袭惑敌者,以火把、人声惑敌,乱其判断,趁夜突袭,达以少胜多、速夺目标之效。适用于敌众我寡、目标为岗哨、粮囤、临时营地,且地形有矮坡、树林、溪流等隐蔽处者。” 写完后,读给博罗听:“你觉得这样说,能让人一眼明白这战术是干嘛的吗?” 博罗点头:“清楚,连适用啥情况都写了,挺好。”
分步骤详解的规范 —— 按 “时机选择 - 兵力分配 - 惑敌手段 - 突袭执行 - 战后收拢” 五个环节,分点撰写(元代兵法常用 “一曰、二曰” 的表述),每个环节下再写 “具体做法”“依据”“战例引用”。如 “时机选择” 下写:“一曰选时:优先无月之夜子时后,残兵疲、岗哨懈;次选云层遮月时段,避雨天、入夜初、凌晨前。依据:八月十五夜袭,选子时三刻,云层遮月,残兵岗哨打盹,易惑之;二曰查天:战前需观天象,若有大雨、大风,暂缓行动,防火把灭、脚步声显。” 每个步骤都引用三次战例中的具体情况,增强说服力。
战例佐证的编写要求 —— 战例需 “简明扼要”,每例写 “时间、地点、目标、关键动作、战果”,不写冗余细节,如八月十五的战例:“至元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松树林粮囤,目标夺粮。佯攻队五十人持三百支火把,佯攻东侧;突袭队两百人绕西侧溪流,趁乱突袭。残兵误判兵力,弃囤溃逃,缴获青稞两千石,我伤三人。” 战例后需加 “按语”,说明该战例体现的战术要点,如:“按:此例显火把惑敌之效,三百支火把分三排举,残兵以为千人防,故溃。”
注意事项的补充与审核 —— 注意事项需 “全面细致”,涵盖 “战前准备(查地形、摸岗哨、备火把)、战中应变(若佯攻被识破,可转突袭为佯攻,牵制敌人,寻机撤退;若突袭遇援军,优先保人,再保物资)、战后总结(每次用后,需记录得失,如某次火把太少,惑敌效果差,下次需多带)”。那拉珠尔还补充:“需加一条‘将领职责’,夜袭时,佯攻队和突袭队需各有一名将领指挥,实时传递信号(如用哨声),避免失联。” 写完后,让李谦对照旧册,检查是否符合体例,有无遗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