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虎啸归林(2 / 2)
将领们大多是萧虎的旧部,对他的实务经验深信不疑,立刻领命执行。三日后,蔑儿乞部果然来袭,却因黑河被堵、水源短缺,不得不中途撤退。捷报传回中都,耶律楚材在议事会上道:“萧将军专注草原防务,果然成效显着,这分工提案,算是走对了。”
忽必烈得知后,让人送去五十石麦米与十匹战马,附信说 “草原防务辛苦,些微薄礼,聊表心意”。萧虎收到后,让赵安回赠一把漠北特产的弯刀,只字未提权力之事 —— 两人的关系,已从对手变成了各司其职的同僚。
接管中都禁军后,忽必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推行《中都禁军新章程》的细化条款。他在北城卫校场召开全体将领会议,宣布 “三日一训练考核、五日一巡逻复盘、十日一粮草核查”,并让李谦、张达分别牵头成立 “训练督导组” 与 “实务核查组”。
“昨日南城卫的训练考核,有十人未达标,” 忽必烈拿着考核册,在会上严肃道,“统领需亲自督导补考,若再不及格,降为普通士兵。禁军的战力,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实打实的训练练出来的。” 南城卫统领连忙起身应下,额上渗出细汗。
他还重新规划了四卫的防务范围:东城卫侧重东驿路与宗室牧地衔接处,北城卫专注北驿路与漠南边境,西城卫负责西驿路与西域商路,南城卫守卫中都近郊与粮库。“四卫需每日交换巡逻信息,遇紧急情况,半小时内必须响应支援。” 忽必烈指着防务图,语气不容置疑。
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他主动提议 “御史台每月派监察官驻卫所十日”,并将 “将领任免、大规模调兵” 的提案权保留给枢密院。这一系列举措,既巩固了自己的掌控,又体现了对中枢的尊重,耶律楚材与李御史都赞 “考虑周全”。
过渡期间,最让忽必烈担心的是萧虎旧部的抵触。他没有清洗旧部,而是采取 “实务考核、能者留用” 的策略 —— 让旧部将领负责熟悉的领域,比如让曾管过粮库的旧部协助李谦,让擅长骑射的旧部担任训练教官。
北城卫的旧部统领孙和,起初对忽必烈心存抵触,在训练中故意按旧标准执行。忽必烈没有指责,而是亲自带他去看新训练方案的成效:“按旧法,士兵骑射达标需一月;按新法,二十日便可,且耐力更强。” 他让孙和对比两组士兵的考核数据,孙和看着 “新法组达标率高两成” 的记录,终于心服口服。
萧虎得知后,特意让人带话给旧部:“忽必烈懂实务、重实绩,你们当全力配合,不可因私怨误了防务。” 旧部们本就忌惮萧虎,又看到忽必烈的务实作风,便渐渐放下抵触,融入新的防务体系。
一个月后,四卫的实务报告显示:训练达标率提升一成,巡逻响应时间缩短一半,粮草浪费减少两成。忽必烈将报告呈给中枢,耶律楚材拿着报告,对官员们道:“权力交接平稳,实务成效显着,这便是咱们想要的结果。”
漠南的秋风刚起,萧虎便派人来中都,请求 “调两百名禁军骑兵支援漠北卫所,协助清剿蔑儿乞部残众”。忽必烈接到请求,未等枢密院批文,便让张达带队出发,同时让李谦提前备好粮草,确保支援顺畅。
张达抵达漠北后,按萧虎的部署,与草原卫所协同作战 —— 禁军骑兵负责正面冲锋,草原卫所士兵熟悉地形,负责侧翼包抄。两日后,便击溃了蔑儿乞部残众,俘虏三十余人。萧虎在给中枢的捷报中,特意提到 “禁军骑兵战力强劲,协同顺畅,忽必烈调度得力”。
这是两人分工后的首次协同,成效显着。忽必烈借此机会,提议 “建立草原与中都的防务协同机制”:每月交换一次敌情,每季度举行一次联合训练,紧急情况可直接调兵支援,事后补批文书。耶律楚材批准了这一提议,称 “此机制可实现‘草原防外、中都守内’的互补”。
协同机制运行半个月后,西域商队首领向忽必烈送来感谢信 —— 因草原与中都协同防御,商路安全大幅提升,通行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三日。忽必烈将感谢信转呈中枢,李御史在议事会上道:“实务协同见成效,证明这权力分工是正确的。”
漠南营地,萧虎正与边境将领围坐烤火,谈论着草原防务。帐外的寒风呼啸,帐内却暖意融融。“想当年,我在中都禁军,每日盯着训练、粮草,连睡个安稳觉都难。” 萧虎喝了口马奶酒,笑道,“如今专注草原,反倒轻松,还能发挥老本行。”
将领们纷纷附和:“将军在草原威望高,部落首领们都服您,比在中枢应付那些规制舒服多了。” 萧虎摇头:“规制也重要,只是我老了,跟不上中都的新实务了。忽必烈比我年轻,懂变通,让他来管,是对的。”
他偶尔会收到中都的消息,得知禁军在忽必烈的统领下愈发整肃,心中没有嫉妒,只有释然。一次,他在巡牧时遇到脱脱,脱脱道:“萧将军,忽必烈说您的草原防务经验,是中都的财富,让我们多向您请教。” 萧虎哈哈一笑:“他倒是会说话,不过实务上的事,本就该互相学习。”
除夕那日,萧虎没有回中都,而是在营地与士兵们一起守岁。当第一声爆竹从遥远的中都传来,他望着南方的夜空,轻声道:“虎啸归林,不是落幕,是换个地方继续护这江山。”
忽必烈主持修订了《中都禁军三年防务规划》,明确 “以‘防盗匪、护商旅、援草原’为核心,打造‘训练有素、响应迅速、协同顺畅’的防务体系”。规划中,他特意加入 “每年派两百名士兵去草原卫所轮岗” 的条款,既让士兵熟悉草原地形,又加强了与萧虎的协同。
枢密院议事会上,忽必烈首次以 “禁军统领” 的身份,主导讨论 “中都近郊粮库防御”。他提出 “粮库周边增设三座岗哨,与南城卫形成犄角之势”,并附上详细的地形图与成本核算。萧虎虽未到场,却通过文书批复 “同意,粮草预算从草原防务结余中调剂”—— 两人的配合,已无需面对面商议。
耶律楚材看着议事厅里侃侃而谈的忽必烈,又想起萧虎在草原传来的捷报,心中感慨:权力的更迭,未必需要流血,以实务为基、以大局为重,便能实现平稳过渡。他转头对李御史道:“中都禁军的新格局,或许能成为中枢权力交接的范例。”
夕阳下,中都的四卫校场传来整齐的训练呐喊,草原的巡牧队伍正策马奔驰。忽必烈站在王府的高台上,望着远方,手中握着萧虎赠他的旧甲残片 —— 那上面的刀痕,与他新添的实务记录,共同刻画出一幅 “内外协同、安稳守业” 的江山图景。而萧虎,则在漠南的营地里,用炭笔在地图上圈出新的防御点,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 “虎啸”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