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兴庆朝堂议入境,国相巧言惑君臣(1 / 2)
兴庆府的宫城,名为 “贺兰山宫”,取背靠贺兰山之意。
盛夏的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铺着青色地砖的大殿内,殿内两侧立着十二根盘龙柱,柱上雕刻的龙纹融合了党项与汉家的风格,显得既威严又独特。
西夏仁宗李仁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于龙椅上,脸上带着温和的神色,眼神却透着几分疲惫。
他已登基二十余年,虽励精图治,减免赋税,推广儒学,却始终受制于权臣任得敬,又面临金国的不断索求,早已心力交瘁。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侍者像平时一样唱和。
“陛下,臣今日有一事商议。” 任得敬出列,躬身行礼,紫色蟒袍的下摆扫过地面。
“近日,大宋义军将领辛弃疾派使者前来,言称愿率部归顺我朝,驻守盐州边境,协助我朝抵御大金的侵扰。使者已带着信物离去,特请陛下与众卿商议,是否应允。”
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 有人面露警惕,有人犹豫不决,也有人若有所思。
“相爷,此事不妥!” 左枢密使嵬名仁忠率先出列,他身着绯色官袍,须发皆白,是西夏的老臣,素来直言敢谏。
“辛弃疾乃大宋义军将领,其心难测。若让其率军入境,恐引狼入室,危及我朝安危。况且,我朝与大金素有盟约,若接纳大宋义军,恐遭大金报复,得不偿失。”
嵬名仁忠的话引发了不少大臣的附和。
礼部尚书斡道冲也出列道:“陛下,嵬名大人所言极是。听闻这辛弃疾虽在河南击败金军,却终究是外来势力。我朝边境安稳,无需借助外力。若贸然接纳义军,不仅会破坏与大金的关系,还可能引发内乱,望陛下三思。”
任得敬早有准备,不急不躁地反驳道:“两位大人此言差矣。大金对我朝素来严苛,每年索要岁币数十万,边境更是屡遭侵扰,所谓‘盟约’,不过是大金欺压我朝的幌子。”
“如今金宋两国开战,金人主力又被义军牵制在河南、河北,正是我朝摆脱大金控制的良机。辛弃疾的义军善战,若能纳入麾下,不仅能增强我朝的军事实力,还能牵制金国的兵力,减轻我朝的压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语气加重了几分:“至于‘引狼入室’之说,更是多虑。义军驻守盐州,远离兴庆府,有我朝军队监视,划拨粮草几何亦由我朝定夺,若其有不轨之心,可随时将其歼灭。况且,义军与金人有血海深仇,与我朝合作,是双赢之举,他断不会自毁前程。”
“可。。。” 嵬名仁忠还想争辩,却被任得敬打断。
“嵬名大人,难道你忘了去年大金索要的十万石粮食,导致我朝无数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 任得敬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
“如今有机会借助义军的力量,摆脱金国的束缚,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要错失良机?若因你的固执,让我朝再次遭受金国的欺压,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嵬名仁忠脸色一白,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话来。
他知道,任得敬所言不虚,大金的压迫确实让西夏苦不堪言,只是他始终对辛弃疾的义军心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