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东北谢文东 > 第396章 冬日的访客

第396章 冬日的访客(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六章:冬日的访客

1958年的冬天,仿佛是一夜之间就降临了。寒风凛冽,初雪也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然飘落。

谢文东正蹲在院子的角落里,认真地给鸡窝铺上干草,好让那些鸡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个温暖的小窝。雪粒子像细沙一样砸在枯黄的草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他伸出手,轻轻地拂去落在肩头的雪沫,突然,他抬起头,目光被村口方向的土路上的两个身影吸引住了。

那是两个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这边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在前面的人,身上穿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肩上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看起来有些沉甸甸的。

而跟在后面的,则是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孩子。孩子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红棉袄,把他裹得像个小团子一样,圆滚滚的,十分可爱。他的小手紧紧地攥着一根糖葫芦的木签子,那根木签子在他的小手中显得有些突兀。

“东子,你看那是不是……”张彩霞端着刚煮好的姜汤从屋里出来,话没说完就顿住了。她眯着眼睛看了会儿,突然把碗往窗台上一放,声音都发颤了,“是老三!是黑风寨的老三啊!”

谢文东手中的干草像是突然失去了支撑一般,“哗啦”一声散落一地。他缓缓直起身子,仿佛那一瞬间,他的身体变得异常沉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有些发飘地朝着院门口走去。

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盯着那两个逐渐靠近的身影。三十年的时光在这一刻仿佛被压缩成了一瞬间,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个走在前面的人,正是当年黑风寨的三当家李铁柱。他的身材依然敦实,只是岁月在他的眼角刻下了几道深深的褶皱,鬓角也染上了一层霜白。然而,那熟悉的轮廓和坚毅的神情,却让谢文东一眼就认出了他。

而跟在李铁柱身后的孩子,小脸被寒风吹得通红,正好奇地张望着院子里的鸡笼。他的眼睛明亮而清澈,透露出对这个陌生环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大哥!”李铁柱隔着老远就喊了一声,声音还是当年那股子洪亮劲儿。他几步跨到院门口,把布包往地上一放,张开双臂就抱住了谢文东,力道大得差点把谢文东勒得喘不过气。“我可算找着你了!这些年你躲哪儿去了?我在北边农场问了多少人,才知道你回这儿种地了!”

谢文东拍着他的背,眼眶有点发热。他想起1932年的冬天,黑风寨被鬼子围了三天三夜,粮尽弹绝时,是李铁柱背着受伤的他,从后山的悬崖爬下去,脚底板被尖石划得鲜血直流,也没哼过一声。后来鬼子清剿越来越严,他劝李铁柱离开山寨,去北边投奔农场,“别再过刀头上舔血的日子,找个正经营生,娶媳妇生孩子”,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

“快进屋,外头冷。”张彩霞赶紧过来解劝,又蹲下身摸了摸那孩子的头,“这是你孙子吧?长得真精神,叫啥名儿啊?”

“叫小远,跟他爷爷我一个姓。”李铁柱把孩子拉到身边,小远怯生生地躲在他腿后,偷偷看了看谢文东,又把目光落在了堂屋桌上摆着的糖罐上。谢文东见状,赶紧从罐里抓了把水果糖,递到小远手里:“拿着吃,甜的。”

小远看了看李铁柱,见爷爷点头,才伸手接了过去,小声说了句“谢谢爷爷”。那声“爷爷”让谢文东心里一暖,他想起念军这么大的时候,也是这样怯生生的,只是那时候兵荒马乱,连块糖都难得吃上。

进屋坐下,张彩霞给两人倒上姜汤,热气在屋里氤氲开来。李铁柱捧着碗,喝了一大口,咂咂嘴说:“还是嫂子煮的姜汤够味儿!当年在山寨,你给我们煮的红薯汤,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他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晒干的蘑菇和木耳,“这是农场后山采的,我晒了整整一夏天,给你和嫂子补补身子。还有这个,”他又拿出个铁皮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奶糖,“给念军和小远吃的,城里买的,稀罕玩意儿。”

“你这又是蘑菇又是奶糖的,太破费了。”谢文东推辞着,心里却热烘烘的。他想起当年在山寨,李铁柱最疼念军,有回下山抢了鬼子的粮车,特意留了罐炼乳,偷偷塞给念军,说“让孩子补补脑子”。那时候念军才三岁,抱着罐子啃,弄得满脸都是奶渍。

“啥破费啊,都是自己人。”李铁柱摆了摆手,眼睛扫过屋里的陈设——墙上挂着的锄头和镰刀擦得锃亮,八仙桌上摆着念军的课本,窗台上还放着几盆蒜苗,绿油油的透着生气。他叹了口气:“大哥,你这日子过得真踏实。我现在在农场当队长,管着二十来号人种地,虽说也不愁吃穿,但总觉得没你这儿自在。当年你劝我走正道,真是没说错,现在晚上睡觉,再也不用听见枪响就摸枪了。”

正说着,念军背着书包从外头回来,看见屋里的李铁柱,愣了一下,随即就喊了声“李叔”。他小时候常听谢文东说起李铁柱,知道这是当年跟爹一起打鬼子的好兄弟。李铁柱看见念军,高兴得直拍大腿:“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当年在山寨,你才这么点大,”他用手比划着,“现在都快比你爹高了!”

念军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张彩霞笑着说:“他呀,天天盼着长大,说要跟他爹一样,当英雄。”

“英雄算不上,”谢文东摸了摸念军的头,眼神里带着点感慨,“当年在山寨,我总想着怎么打鬼子,怎么保住弟兄们的命,却没顾上好好陪他。现在好了,能看着他上学,看着他长个儿,比啥都强。”

晚饭时,张彩霞擀了面条,炒了鸡蛋和蘑菇,还炖了锅土豆炖白菜。李铁柱吃得直咂嘴,小远也捧着碗,吃得小脸蛋通红。席间,李铁柱说起这些年在农场的日子——娶了个当地的媳妇,生了个儿子,现在儿子又给他生了小远,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很安稳。“我媳妇本来也想来,就是家里的猪没人喂,只能我带着小远来。”他说着,从怀里掏出张照片,递给谢文东,“这是我们一家子的合影,你看看。”

照片上,李铁柱的媳妇身着一件碎花棉袄,那棉袄的颜色虽然并不鲜艳,但却给人一种质朴而温暖的感觉。她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般和善,仿佛能驱散冬日的严寒。站在一旁的儿子,与年轻时的李铁柱有着几分相似,尤其是那眉眼之间,透露出一种相似的神韵。

而被抱在怀中的小远,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那眼睛清澈如水,宛如两颗晶莹剔透的宝石,让人不禁想要去呵护他。

谢文东凝视着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想起了自己的第一任媳妇秀儿,那个曾经陪伴他走过风风雨雨的女人。如果秀儿能够活到现在,或许也会像照片中的李铁柱媳妇一样,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抱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秀儿早已离他而去,留下的只有那些回忆和无尽的思念。每当想起秀儿,谢文东的心中就会泛起一丝酸楚,那是对失去的痛苦和对往昔的眷恋。

“秀儿嫂子要是还在,看到念军这么大了,肯定高兴。”李铁柱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声说。他还记得秀儿当年在山寨,总是把最好的粮食留给伤员,自己却啃树皮。有一回他发高烧,是秀儿守在他床边,给他擦身子、喂药,整整守了三天三夜。

“都过去了。”谢文东叹了口气,给李铁柱夹了块土豆,“现在有彩霞陪着我,有念军,日子挺好。”

张彩霞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谢文东和别人的对话。她的目光不时地落在谢文东的手上,仿佛那只手有着某种魔力,吸引着她的注意力。终于,她忍不住轻轻地伸出自己的手,悄悄地握住了谢文东的手。

张彩霞深知秀儿在谢文东心中的地位,她知道秀儿是谢文东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无法忘怀的过去。然而,张彩霞并没有因此而心生嫉妒或不满,她选择了默默包容和理解。

尽管如此,有时候张彩霞还是会忍不住好奇,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谢文东和秀儿之间的事情。于是,她会偶尔小心翼翼地问起当年的往事,谢文东也会坦诚地与她分享那些回忆。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房间里,谢文东正沉浸在一场甜美的梦境中。然而,突然间,他的口中喊出了一个名字——秀儿。

这个名字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无尽的悲伤和思念。张彩霞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她猛地坐起身来,目光落在谢文东的身上。

只见谢文东紧闭着双眼,泪水却从眼角滑落,他的嘴唇微微颤动着,似乎还在梦中与秀儿诉说着什么。张彩霞的心中涌起一阵酸楚,她从未见过谢文东如此脆弱的一面。

她轻轻地挪动身体,小心翼翼地坐到谢文东的床边,生怕惊醒了他。然后,她伸出手,轻柔地拍打着谢文东的后背,就像母亲安抚孩子一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