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2 / 2)
街头巷尾,人们奔走相告,许多人跪倒在地,朝着京城的方向磕头,脸上流淌着激动与感激的泪水。
秦思齐的威望,原本就因守城之功如日中天,此刻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秦青天的赞誉,在民间口耳相传,深入人心。
秋税收割的时节终于在一片期盼中到来。
田野里,虽然因为战事耽误了农时,田间管理也远不如往年精细,总产量明显不及正常年份,但这减免三分之二税赋的天恩,也能和往年一样。
家家户户,几乎全员出动,拿着镰刀,忙碌在田垄之间。他们一边收割,一边盘算着交完那仅剩的三分之一税粮后,自家粮仓里还能剩下多少口粮。
秋收刚过,秦思齐立刻全面重启了因战事而中断的水利工程!这一次,情形与战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根本不需要州衙下达强制征发的命令,闻讯而来的青壮民夫踊跃报名,工地现场排起了长队,甚至出现了父子兄弟、邻里乡亲结伴而来的热烈场面。
那些在守城战中幸存下来的士绅商贾们,此刻也极其主动的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工具和资金资助。
他们亲眼见证了秦思齐的能力和信誉,也深刻明白,水利修好了,良田得以灌溉,收成有了保障,他们的地才能有稳定的根基,这才是长远之利。
广阔的工地上,再次响起了久违而熟悉的、铿锵有力的号子声。“嘿呦——嘿呦——” 的节奏,伴随着铁锹挖掘泥土、石块被垒实的声响,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与力量的劳动交响。
人们干劲十足,挥汗如雨,规模甚至远远超过了战前。
秦思齐不再像守城时那般冷峻肃杀,而是会与民夫们交谈,了解进度,解决实际问题,那沉稳的身影,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动员令。
而与此同时,伤势逐渐恢复的马犇,也正式重新回到了指挥使岗位。
马指挥使没有过多插手民政事务,充分尊重秦思齐的安排,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整军备战之中。他重新编练因伤亡惨重而残缺不全的军队,淘汰老弱,补充新兵,优先从守城战中表现勇敢的民壮中挑选。
日夜督促工匠修复、打造武器装备,尤其是守城所需的弓弩和滚木擂石;严格操练士卒,恢复并加强阵列、格斗和守城战术训练。
更重要的是,派出了麾下最精锐夜不收侦察小队,像一把把无形的梭子,远远地撒向北方的草原深处,死死地盯着那些部落联军可能活动的区域,警惕着任何一丝兵马调动、炊烟聚集的异动。
走私也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重新进行着,毕竟自已不做这事情,其他边关之人,依旧会做,而且绥德州也缺钱,那点税收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