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预警修渠(1 / 2)
最后一项是送神,社火队再次集结,鼓乐也变得庄重低沉。他们护送着东岳大帝的神牌,沿着来时的路线,缓缓返回东岳行祠。
在归程中,举行撤火仪式,沿途所有的灯笼、火把被依次熄灭,象征着邪祟已被驱除干净,不再需要额外的光明来震慑。
主祭的阴阳先生诵读《送神文》,感谢神灵的庇佑,并将纸扎的“金银山”、“车马轿”等祭品在庙前焚化,恭送神灵归位。
而那座昨夜还在田地里大放光明的九曲灯阵,也会在送神之后被拆除,所有的木杆和灯台被集中起来付之一炬。
村民们会争抢燃烧后尚带余温的灰烬,将其涂抹在自家的门框窗棂上,相信这样可以带来一整年的平安顺遂,抵御一切邪魔外道。
随着最后一缕青烟在寒风中散尽,持续了十余日的绥德州春节社火,终于落下了帷幕。绥德州仿佛经历了一场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洗礼。
正月喧嚣散尽,残雪消融,泥土变得松软湿润,渭北高原的寒风虽仍带着料峭,但吹在脸上,已不再那般刺骨,反而隐隐带来远方黄河解冻、万物复苏的消息。
秦思齐站在州衙庭院中,思考今年的计划,而后落实在纸上之后。
立刻动身前往城外的军营,找到重新整日泡在校场操练兵马的马犇,刀枪映着初春的阳光。
秦思齐开门见山:“马指挥,春耕在即,水利工程必须立刻复工,而且要加快进度,去年抢修的那几条支渠,勉强保住了部分秋粮,但要想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主干渠必须尽快贯通!”
马犇一身戎装,甲胄在身:“秦大人放心,我从辅兵调一千人给你。这一千人,暂时归州衙直辖,专司修渠!”
抽调一千人,对马指挥使来说,已经是最大兵力的帮忙。
秦思齐回到州衙,立刻下达了全州的动员令。告示迅速贴满了城内外各处的榜文栏,由识字的胥吏敲着锣反复宣读:
“州尊秦大人令:开春利民,水渠兴工在即!凡我绥德州青壮,农闲之余,皆可自愿报名参与开渠!以十日为一期,每期完工,按土方进度、工程质量核验达标者,每人赏赐粮食而是斤!自带工具、表现优异者,另有嘉奖!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业,望我军民踊跃参与,共建家园!”
“粮食二十斤!” 这个实实在在的奖励,瞬间在民间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翌日,天光未亮,位于城西规划中的主干渠起始段工地上,已是人声鼎沸。马犇抽调的一千名军士,穿着统一的号服,在工吏的指挥下,按照预先划定的区段,开始挖掘土方,夯实地基。
他们动作整齐,纪律严明,虽然不似专业民夫熟练,但效率极高。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民间青壮。有去年就在水利工地上出过力的老面孔,也有今年刚符合年龄的半大少年。
他们带着自家的铁锹、镐头、扁担、箩筐,眼神中充满了对粮食的渴望,以及对水渠的期盼。
工地上迅速搭建起了简易的工棚和指挥点。
秦思齐亲自坐镇,他带来的几名精通算学和测量的胥吏,负责划分工段、记录进度、核验质量。奖惩制度被严格执行,干得多、干得好的,当场就能拿到代表一斤粮食的竹筹,工期结束后凭竹筹兑换。
偷奸耍滑、质量不合格的,不仅没有奖励,还会被记录在案,甚至影响后续参与资格。
整个工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身穿号服的军士与布衣短打的民夫混杂在一起,挥汗如雨。号子叫的是满天响。巨大的渠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着远方干涸的土地一寸寸延伸。
工地外围,马犇派出的骑兵斥候增加了数倍,他们如同警惕的猎鹰,不断在工地视野可及的北方地平线附近游弋、警戒。
更远处,还有深入草原的侦察小队,日夜监视着各大部落的动向。
马犇本人,更是几乎每天都亲自骑马巡视工地外围,尤其是靠近边境线的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