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水渠完工(2 / 2)
这是一个足以彻底改变绥德州贫弱命运的数字!要知道,整个绥德卫的军屯田、民田、勋贵田等所有耕地加起来,总面积大约在六十七万亩左右。
这新增加的十五万亩高产水浇地,再加上州城附近、河谷地带原本就依靠小规模水利艰难维持的近十万亩水浇地,使得整个绥德州范围内,能够获得稳定、充足水源灌溉的土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万亩!将近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而且,这一年,似乎连天公也格外作美,可谓风调雨顺。金色的麦浪不仅席卷了新垦的水浇地,也惠及了那些尚未得到渠水滋润的土地。
无论是军屯、士绅庄园,还是普通百姓的自留地,都迎来了一个数十年罕见的丰年!
秦思齐负手而立,山风吹动他的衣袍,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澎湃。
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利用超越时代的见识、魄力与手段,完成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实体工程。
丰收的喜悦,最终要落在的利益分配上。按照秦思齐早在工程启动初期,就凭借其现代管理思维定下的清晰章程,以及各方在修渠过程中出钱、出粮、出力的具体比例,这新增的十五万亩水浇地及其带来的丰厚产出,也做了明确而公平的划分:
五万亩及其产出,直接划归绥德卫所,作为新增的军屯,由军队组织耕种或招募军户佃种,收获的粮食直接纳入军粮体系。
这大大缓解了马犇麾下那八千多张嘴的后勤压力,也让军队的根基更加稳固。
四万亩,则由之前踊跃出钱出粮资助修渠的本地士绅、土豪们,按照贡献大小分得。
这让他们之前的投资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回报,支持秦思齐各项政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剩下的六万亩,则公平地分给了那些积极参与修渠出工,以及原本就拥有这些旱地地契的普通百姓。
许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次拥有了可以稳定产出,不再担心一场干旱就颗粒无收的宝地,那份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难以言表。
粮食的收割、打场、晾晒、入仓……整个秋季,绥德州都沉浸在一种忙碌的氛围中。
当最后一担粮食,被“嘿呦嘿呦”地抬入州衙新建的官仓时,听着仓大使汇报着庞大库存数字时,那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这朴素的真理,在此刻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然而,看着那些因为分到了水浇地而喜笑颜开的百姓,秦思齐心中却有着更深远,更冷静的思量:
“田地,是分给你们了,这活命的根本。但这田,你们能不能真正守得住?将来能不能顺利地传下去,不再因为债务、因为欺压、因为无知而被蒙骗、被兼并…关键,得看那些在学堂里,摇头晃脑的孩子们。”
物质的改善,吃饱穿暖,只是第一步,是生存的底线。
唯有开启民智,让下一代人,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子弟,能够读书明理,拥有独立思考见识,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那千百年来固化的阶层枷锁与信息壁垒,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生存之基与发展之果。
秦思齐顶着巨大压力和非议,强力推行的强制蒙学,其深远意义,或许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在许多人看来,这远不如修渠引水、增产粮食来得立竿见影。但秦思齐内心无比坚信,这,才是比修渠引水更为重要、更关乎根本的、真正的百年大计! 他播下的,是知识的火种,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