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全族!供我科举 > 第369章 变革从此刻开始

第369章 变革从此刻开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外部最大的军事威胁暂时解除,迎来了宝贵的和平窗口期,秦思齐便将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投向了内部的深耕与长远发展。

秦思齐继续大力推动州城及周边村镇的手工业。

得益于与草原部落前期的贸易,绥德州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皮毛原料。然本地的皮毛加工技术相对粗糙,成品往往僵硬、异味重,价值不高。

秦思齐在一次视察州城内新设的官营皮坊时,看着工匠们依旧沿用着古老而效率低下的鞣制方法,他蹲下身,捡起一块处理过半、依旧散发着腥臊气的皮子,对围拢过来的老工匠们提出了建议。

没有直接给出超越时代的配方,而是给出了优化思路:

“诸位老师傅,这皮子鞣制,关键在于去脂、软化和防腐。光是靠捶打和土硝,怕是难以尽全功。”

指着浸泡皮子的池子:“可否尝试在浸泡时,加入些淘米水、或者适量的麸皮?更好地软化皮质?”

又指向晾晒区:“鞣制后的清洗,用流动的清水反复漂洗,尽可能去除残留物是否更好去除味道。”

...甚至提到了染色:“咱们本地有些矿石、植物,或许可以尝试捣碎萃取汁液,进行染色?若能制出颜色独特、牢固不褪的皮货,其价值必能倍增。”

工匠基于信任,听着这些方法,开始了试验,当第一批按照新思路处理的皮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柔软度,色泽和几乎闻不到的异味时,整个皮坊都轰动了!

原来,祖辈传下的法子,也是可以优化,可以变得更好的!

与此同时,秦思齐对蒙学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更亲自参与到蒙学教材的编订中。在其主导下修订完善的《绥德蒙训》,除了基础的识字、算术和传统伦理故事外,悄然融入了更多的私货:

大力倡导实用之学,在蒙训中专门开辟章节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车、织机、农具之改良,非奇技也,实乃救民于劳苦、增粮于亩亩之良法。当鼓励工匠革新,不问出身,唯以实用论优劣。”

“星象、历法、算数,非空谈之学。精准历法可助农时,算数可清赋税,器械可固边防,当设馆教习,让实用之学惠及民生。”

更让一些老夫子感到惊世骇俗的是,蒙训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男女虽有别,然才智无分高下。女子若有学识、有技艺,亦可教子、治家、甚至助夫理政,何必拘于‘无才便是德’之偏见?”

学童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这些话语如同种子,落入他们幼小的心田。偶尔,会有胆大的孩童在课堂上发问:“先生,为何女子不能也来学堂读书呢?”

或者在与父母交谈时,会说:“爹爹,书上说工匠改良工具也是大本事呢!” 这些细微的变化,让秦思齐感到,他播下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

秦思齐的这些举措,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迁腐的学究私下里非议蒙训内容离经叛道,一些守旧的士绅则认为官府过于抬举工匠,有失体统。

但秦思齐在绥德州如日中天的威望,但对待异议者并不打压,而是以事实来辩驳。

皮毛工艺的初步成功,不仅带来了更优质的本地皮货,提升了商品价值,也开始吸引周边州府的商人前来采购。

而蒙学中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虽然见效缓慢,却如同春雨润物,一点点地改变着绥德州的文化土壤。孩子们开始知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还可以明白事理,懂得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

工匠们开始感受到,技艺的革新不仅能得到官府的认可,还能带来收益和尊重。

秦思齐站在州衙的廊下,看着庭院中那棵覆满积雪的老树,心中澄澈。他知道,改变一个时代,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可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