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11章 漫作尘泥承步履,暗滋新绿护亭台

第1011章 漫作尘泥承步履,暗滋新绿护亭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京营演武场上,黄沙飞扬,林锐手持长枪与三名禁军将士缠斗。他身着银色铠甲,枪影如梨花纷飞,枪尖划破空气发出“咻咻”声响,不过三招便将对手的兵器挑落。蒙傲立于高台上,抚须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这位武将遗孤自被提拔为禁军副将后,仅三月便整肃京营纪律,查出克扣军饷的小旗官五人,杖责后流放边疆,京城盗窃案减少七成,连萧桓都赞他“少年老成,有乃父之风”。

萧燊受邀观武,见林锐身手不凡,当即走下看台上前称赞:“林副将整军有方,京畿安稳,百姓才能安心耕作,这是大功一件。”林锐单膝跪地,铠甲碰撞发出铿锵声响:“臣蒙陛下与太子信任,必以性命守护京城,绝不让魏党残余有机可乘。”此时兵部左侍郎邵峰骑着快马赶来,马缰上还系着西北的急报,他翻身下马,将急报递给萧燊:“太子,鞑靼蠢蠢欲动,赵烈参将在西北筑烽火台,防线已固,只是粮草不足,请求朝廷支援。”

萧燊当即与蒙傲、秦昭商议,蒙傲道:“赵烈在西北筑烽火台,防线已固,只需补充粮草即可。”萧燊点头:“粮草之事,由太子詹事府协调户部,裴衍侍郎负责押运,务必十日之内送到西北。”兵科给事中孙越补充:“臣愿随粮队前往,督查军饷发放,绝不让边军受冻饿之苦。”

赵烈在西北接到粮草,感动不已,当即率士兵加固烽火台。几日后,鞑靼可汗亲率数千骑兵来犯,赵烈早已通过烽火台得知消息,与援军前后夹击。林锐此时正奉命护送江南贡品入京,途经西北,见状主动率军参战,长枪刺落鞑靼先锋,敌军大乱而逃。

捷报传至京城,萧桓龙颜大悦,升赵烈为西北总兵,赏林锐黄金百两。萧燊奏请:“边军将士戍守辛苦,儿臣请旨减免西北边民赋税一年,同时在边关设‘惠民药局’,让太医院方明院判派医官驻守。”萧桓准奏,边民与边军听闻后,无不感激涕零。

萧桓定下规矩,新选贤才需经三月试炼,由杨启主持的“贤才跟踪簿”记录功过,太子萧燊主理民生类官员的考核。萧燊特意制定“民生三考”标准:一考灾民安置率,二考农桑增产数,三考百姓满意度,每一项都有具体数据支撑。

李董在苏州推行“以工代赈”,三个月内安置灾民五千余户,新麦种试种成功,亩产较旧种增两成。钱溥带着百姓签名的“满意度册”回京,萧燊翻看后笑道:“李通判可升苏州知府,钱给事也该加俸。”杨启在“贤才跟踪簿”上批注“最优”,沈敬之当即拟写升迁奏疏。

江澈主持的江南水利工程也顺利完工,程昱巡查后禀报:“主渠与支渠贯通,可灌溉良田二十万顷,今年汛期江南无一处被淹。”萧燊亲赴江南查验,见渠水清澈、田苗茁壮,当即奏请升江澈为工部郎中,主持全国水利。冯衍尚书补充:“江郎中不仅治水有功,还改良了水渠闸门,省时省力,当赏。”

也有试炼不合格者——一名新提拔的县令,到任后只知摆官威,赈灾粮发放拖延十日,导致十余名灾民饿晕。梁昱通过“地方政绩月报制”查出此事,当即弹劾。萧燊亲自审讯,县令哭诉求情,萧燊道:“民生之事,拖延一日便是罪过,你不配为官。”最终将其革职流放。

三个月后,试炼结果在吏部衙署公示:七十余名新官通过考核,李董、江澈等十人升为地方主官;三人因怠政被免职,五人降职留用。百姓围在公示栏前,见新官多是实干者,纷纷称赞:“太子选官看实绩,咱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萧燊主持民生事务半年,走遍江南、河南、西北等地,每到一处必访农户、查粮仓。在河南,他见柳恒推行的“分段育苗法”成效显着,当即奏请在全国推广:“柳布政使的方法简单易学,百姓一教就会,是增产的良方。”萧桓准奏,命礼部编写《农桑辑要》,刊印后发放到各州府。

太医院院判方明此时已在江南设了十处“惠民药局”,不仅为百姓看病,还编了《农桑医方》,防治作物病害。他带着药书呈给萧燊:“太子,此书记载了二十种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百姓按方用药,可减少三成损失。”萧燊大喜,命户部拨款,将药书免费发放给农户。

秋收时节,江南、河南等地粮食大丰收,李董在苏州设粮仓储存余粮,秦仲布政使组织漕运将粮食运往京城与西北。萧燊接到奏报,入宫禀报:“儿臣查核,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较去年增四成,国库存粮已够三年之用。”萧桓笑道:“这都是太子与诸卿的功劳,可减免全国赋税三个月,让百姓共享丰收之喜。”

此时广东布政使韩瑾送来捷报,他安抚南疆土司,推行“汉化劝学”政策,南疆局势稳定,百姓开始种植中原作物。萧燊奏请:“南疆初定,当派农师前往指导,同时设‘惠民药局’,让方明院判派人驻守,增进民族团结。”萧桓准奏,命章明远侍郎协助韩瑾办理。

入冬后,萧燊下令为灾区百姓发放棉衣、炭火,秦焕带着吏员逐户核查,确保无一人受冻。钱溥巡查时,见一名老妇抱着棉衣流泪:“去年此时,我还在街头乞讨,今年太子送来棉衣炭火,真是活菩萨啊!”萧燊听闻后道:“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新政推行一年,难免触动旧势力利益。一名资深御史在上疏中称:“寒门子弟无根基,骤登高位恐难服众,李董、江澈等人资历尚浅,不应委以重任。”此疏一上,朝堂上附和者不少,连一些老臣都认为“选贤当论出身”。

萧燊得知后,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谢渊大人当年亦是寒门出身,却以血谏护江山;如今李董在苏州赈灾有功,江澈治水保境安民,他们的实绩,比十年资历更可贵!若以出身论人,便是重蹈魏党覆辙。”沈敬之随即出列,呈上李董、江澈的功绩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百姓的赞誉与地方的奏报。

萧桓接过功绩册,翻到百姓联名的“德政碑”拓片,掷于案上:“这才是最硬的资历!”他当即颁旨:“选贤任能,唯以实绩论功过,今后凡以出身阻挠贤路者,降三级调用。”周伯衡趁机奏请:“臣已与苏明远拟定《选贤常制》,明确‘不问出身、不避亲疏’,请陛下准奏。”

礼部尚书吴鼎此时奏请修订《科举新则》:“科举是选贤重要途径,臣请废除‘世族优先’条款,寒门士子与世家子弟一视同仁,考场纪律由贺安侍郎严加督查,杜绝舞弊。”萧桓准奏,萧燊补充:“可在科举中增设‘民生策’,选拔懂实务的人才。”

魏党残余仍在暗中作乱,内阁大学士魏彦卿通过锦衣卫查获一封密信,信中计划煽动灾民闹事,阻挠新政。魏彦卿当即上报,蒙傲派林锐率军戒备,虞谦命御史严查奸细。奸细落网后,郑衡按“阻挠新政”罪将其斩首,朝野震动,再无人敢妄动。

天德八年春,新政推行满一年,各部院纷纷呈上实绩奏报。户部奏报:“全国粮食总产量较去年增四成,国库存银达五百万两,较去年翻倍;盐税收入增五成,漕运损耗减少三成。”徐英捧着账册笑道:“这都是王砚、周霖两位尚书的功劳。”

兵部奏报:“西北边防稳固,鞑靼三年不敢越界;京营纪律严明,京城盗窃案减少九成,出现‘夜不闭户’的景象。”蒙傲补充:“林锐、赵烈两位将领治军有方,边军士气高涨,今年征兵,报名者较去年增两倍。”

刑部、都察院奏报:“平反魏党冤案五十余起,两百余名忠良恢复名誉;贪腐案较去年减少九成,官员作风焕然一新。”郑衡道:“这都是太子监审冤案、虞谦大人严查贪腐的成效。”

萧燊主持的民生事务更是成效显着:全国灾民尽数安置,农桑技术推广至十八省,“惠民药局”覆盖全国各州府,百姓死亡率较去年减少六成。方明奏报:“《农桑医方》已发放十万册,作物病害损失减少三成。”

萧桓在太和殿设宴,宴请太子与诸卿。席间,萧桓举起酒杯:“新政有成,太子与诸卿功不可没!朕敬你们一杯!”萧燊起身回敬:“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儿臣与诸卿只是尽绵薄之力。”君臣同心,殿内欢声笑语,窗外春光正好。

天德八年暮春,萧燊再次赴江南巡查,此时的江南已不复去年的残破——农舍整齐排列,田埂上麦浪翻滚,孩子们在渠边嬉戏,百姓见太子驾临,纷纷围上来问好,献上自家种的新麦、新菜。李董笑道:“太子,如今江南百姓都称您为‘民生太子’呢。”

萧燊走进一户农户家中,见屋内整洁,粮仓满盈,老妇端出热腾腾的麦饼:“太子尝尝,这是用新麦做的,比去年的好吃多了。”萧燊接过麦饼,咬了一口,满口香甜:“这都是柳恒大人的新麦种好,江郎中的水渠好,李知府的治理好。”

此时京城传来消息,萧桓下旨设立“贤才学堂”,由陆文渊主持,培养年轻官员,传授施政经验;同时设立“民生馆”,由萧燊主持,收集各地民生良策,推广农桑、水利技术。萧燊接到旨意,当即命人在江南设“民生分馆”,让李董、柳恒轮流授课。

回京后,萧燊将江南的民生见闻整理成《民生录》,呈给萧桓。书中记录了百姓的衣食住行变化,附带着百姓的签名与手印。萧桓翻看后,在扉页写下“以民为本”四字:“太子,这《民生录》要刊印全国,让后世君主都知道,江山是百姓的江山。”

重阳佳节,萧桓与萧燊在御花园举办“民生宴”,邀请李董、江澈、柳恒等实干官员参加,没有君臣之别,众人围坐畅谈。萧桓望着阶下的贤才与满园秋色,感慨道:“贤才在朝,民生安定,这才是真正的盛世。”萧燊点头:“儿臣愿与诸卿一道,为百姓谋福祉,为大吴固基业。”

片尾

天德八年岁末,大吴新政成效斐然:全国粮食总产量较天德六年(魏党倒台元年)增七成,国库存银达六百万两,较彼时翻三倍;西北边关无战事,南疆土司归附,四海升平;京城及各州府盗窃案减少九成,贪腐案减少九成五,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治世景象;魏党制造的五十余起冤案尽数平反,两百余名忠良恢复名誉,其家属得到妥善安置。

腊月二十三,京城百姓自发在正阳门挂起“贤才满朝”“民生安康”的灯笼,江南、西北等地送来的万民伞与感谢信堆满东宫与吏部衙署。苏州百姓为李董立“德政碑”,江南灾民为江澈绘“治水图”,边民为赵烈送“戍边铠甲”,河南农户为柳恒编“劝农歌”,皆为称颂贤官功绩与新政恩泽。

除夕之夜,萧桓与萧燊登上太和殿城楼,望着满城灯火与百姓的欢声笑语,萧桓道:“太子,你看这万家灯火,才是江山的根本。”萧燊点头:“儿臣记住了,今后无论何时,都以民生为念。”父子二人并肩而立,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这片重获生机的土地上。

卷尾

魏党之祸,乱在“任人唯亲”“漠视民生”;大吴复兴,兴在“唯才是举”“以民为本”。萧桓以铁腕扫奸佞、整吏治,为新政铺路;太子萧燊以躬身赴民生、亲督实务,为新政扎根;蒙傲、沈敬之等重臣各司其职,李董、江澈等贤才实干为民,君臣同心,方能造就“吏治清、民生安”的治世。

从寒门士子李董的“以工代赈”,到治水能臣江澈的“疏水保田”;从理财高手王砚的“盐课改革”,到戍边猛将赵烈的“烽火固边”,这些贤才不分出身、不问资历,以实绩证明自身价值;而太子萧燊的“民生三考”、杨启的“贤才跟踪”、虞谦的“铁面监察”,更构成了新政的完整体系,确保政策行稳致远。

史载“天德年间,贤才辐辏,民生安乐,号为中兴”,这短短十二字背后,是萧桓的雄才大略,是萧燊的务实担当,更是君臣对“江山即人民”的深刻领悟。新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将“亲贤远佞、以民为本”的理念代代传承,方能让大吴江山永固,苍生安康。这,便是大吴新政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