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兴亡过眼皆陈迹,唯有青山似旧年(2 / 2)
正六品劝农官陈安带着农桑学堂的学子,赶着马车送来了新麦种和农具。“这是河南布政使柳恒大人培育的耐旱新麦种,一亩能收三石,”他蹲在地上,手把手教灾民“分段育苗法”,“明年春天种下去,秋天保管有好收成。”张阿公捧着金灿灿的麦种,老泪纵横:“谢谢陈大人,我们有救了,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正六品太医院院判方明带着医官赶来,在粥棚旁搭起义诊台,免费给灾民诊病、发药。“水灾过后容易闹瘟疫,大家都来喝碗防疫汤药,”他一边给灾民盛药,一边高声吆喝,还编了朗朗上口的《灾后防疫歌》,让学子们教灾民传唱,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入冬前,苏州的灾后重建已初见成效:被淹的房屋修好了,官仓堆满了新粮,灾民们都住进了温暖的安置房。李董站在修复后的城墙上,望着满城灯火,对钟铭感叹:“多亏朝廷除了陈言这样的蛀虫,不然苏州百姓真的熬不过去。”钟铭点头:“这就是‘官清则民安,吏廉则邦兴’的道理啊。”
陈言案的余波未平,掌律法的内阁阁老杨璞已带着刑部、大理寺官员修订《大吴律》。在“贪腐赈灾银”条款后,他亲自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凡主管、押运、核查赈灾款物官员,贪腐满千两斩立决;同党无论官职高低,一律革职抄家,流放边疆;地方官纵容者,与贪腐者同罪,永不叙用。”
从二品刑部右侍郎宋昭牵头编写《赈灾刑案
卫诵(大理寺卿)在全国推行“赈灾案复核制”,所有涉及赈灾的贪腐案,都需经大理寺复核才能定刑。“陈言案初期,苏州府曾想从轻发落,”卫诵说,“有了复核制,就能避免地方官徇私,确保律法公正。”他还派大理寺丞许彬(正三品)常驻江南,专门复核江南的赈灾案件。
冯谦(刑科给事中)督查各地赈灾案审理,发现江西有一起“贪腐五百两从轻发落”的案件,当即上疏弹劾:“《大吴律》规定贪腐满千两斩立决,五百两虽不足千两,但也该判流放,地方官只判了杖刑,是徇私枉法!”萧桓下旨重审,将地方官革职,贪腐官员流放边疆。
杨璞将修订后的《大吴律》呈给萧桓,奏道:“陛下,律法是治国的根本,只有让贪腐者付出惨重代价,才能震慑宵小。”萧桓翻看律法,提笔批道:“颁行全国,让所有官员都知道,朕宁肯得罪百官,也绝不辜负百姓。”
沈敬之(吏部尚书)查到陈言当年的升迁记录,发现他是靠贿赂前吏部主事才得以升职。“温庭玉,”沈敬之将记录交给吏部左侍郎,“你当年弹劾陈言‘账目模糊’,却被他用贿赂压了下去,以后选官必须‘三查’:查品行、查实绩、查家产,绝不能再让贪腐者混入官场。”
陆文渊(吏部右侍郎)完善选贤标准,在“实绩”之外,增加“廉政考核”:凡新官上任,需申报家产;任职期间,每半年由吏科给事中核查一次,若家产异常增长,即刻停职调查。“李董、江澈这些寒门官员,家产都很清廉,”陆文渊说,“这才是朝廷需要的好官。”
赵毅(吏科给事中)弹劾三名与陈言有牵连的官员,其中包括一名吏部郎中。“这些人收了陈言的好处,为他掩盖贪腐前科,”赵毅的弹劾疏字字铿锵,“吏部是选贤的门户,门户不清,怎么能选出好官?”萧桓下旨严查,将三名官员全部革职,永不录用。
沈敬之在吏部设立“廉政堂”,每月组织官员学习《大吴律》和《肃奸录》,请李董、钱溥等清廉官员讲自己的经历。“谢渊大人为了新政以死谏君,钱溥为了查贪腐乔装漕工,”沈敬之对官员们说,“你们的官帽是百姓给的,不是用来谋私的。”
新的选贤考核开始后,陆文渊举荐了一名在苏州赈灾中表现突出的小吏:“他虽只是九品巡检,却在水灾中救出五十名百姓,还拒绝了陈言的贿赂。”沈敬之亲自考核,发现这名小吏品行端正、实干能干,当即提拔他为苏州府通判。
陈言案传到西北,蒙傲(正一品大将军)立刻在军营召开廉政会议。“陈言贪赈灾银,害死百姓;要是边将贪军饷,就会害死士兵,丢了疆土!”蒙傲将陈言的判决书抄录下来,贴在各营的营房外,“你们都给我记着,军饷是士兵的命根子,谁动谁就是叛徒!”
裴衍(兵部右侍郎)分管军需,当即对西北军饷进行全面核查。他发现有一名小吏克扣士兵的冬衣款,当即上报蒙傲:“这名小吏把冬衣换成了薄棉衣,贪了两千两银。”蒙傲下令将小吏斩首示众:“让所有军需官都看看,贪军饷的下场!”
赵烈(西北副总兵)在军屯中推行“军饷公开制”,每月军饷发放后,都要在营中张贴明细,由士兵代表签字确认。“以前总有人抱怨军饷少,”赵烈说,“现在公开透明,士兵们都放心了。”他还将陈言案的故事讲给士兵听,让士兵们监督军需官。
孙越(兵科给事中)督查西北军饷,看到军营外的判决书和军饷明细,对蒙傲说:“蒙帅,您这招‘以案为鉴’太好了,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蒙傲笑道:“边防要稳,首先军纪要严;军纪要严,首先要杜绝贪腐。”
鞑靼探子得知大吴严惩贪腐,军容整肃,不敢再轻易犯边。赵烈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边境线,对士兵们说:“朝廷清廉,军饷充足,我们守边更有底气了!”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贺兰山的积雪都簌簌落下。
春天到来时,李董(苏州知府)带着百姓在被淹的土地上种新麦。“这是柳恒大人送来的新麦种,”李董挥着锄头,和百姓一起劳作,“今年一定能丰收。”钱溥也赶来帮忙,他刚完成江南的赈灾督查,看着绿油油的麦苗,笑道:“李知府,今年苏州的粮价肯定能稳定。”
秦仲(浙江布政使)从浙江调运了一批桑苗,送给苏州百姓:“种桑养蚕能增加收入,大家除了种麦子,还可以种桑。”他还派农桑专家来苏州,教百姓养蚕技术。“秦大人,您真是为我们着想,”张阿公捧着桑苗,感激地说,“以后我们不仅有粮食吃,还有钱花了。”
江澈(工部尚书)带着卢浚(工部右侍郎)来苏州修水渠,加固太湖堤坝。“这次修的堤坝,能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江澈指着图纸,“以后苏州再也不用怕水灾了。”百姓们纷纷主动帮忙修堤坝,有的送水,有的送粮,工地上一片热闹景象。
章明远(礼部右侍郎)路过苏州,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感叹道:“以前苏州是魏党贪腐的重灾区,现在成了新政的典范,这都是李知府、钱给事这些好官的功劳。”他当即上疏,请求朝廷表彰苏州的官员和百姓:“苏州百姓识大体、明是非,官员清廉实干,值得全国学习。”
夏末收割时,苏州的新麦获得大丰收,亩产比去年增三成。百姓们捧着饱满的麦粒,给李董、钱溥送来了“德政碑”,碑上刻着“除奸安良,为民做主”八个大字。李董抚摸着石碑,对百姓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陛下英明,是朝廷清廉,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萧桓在紫宸殿召开庆功宴,宴请在陈言案和江南赈灾中立功的官员。钱溥捧着百姓送的“廉政匾”入宫,匾上的“铁面御史”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陛下,这是苏州百姓给臣的,”钱溥跪地奏道,“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功劳全在陛下和朝廷。”
徐英(内阁阁老)呈上财政奏报:“陛下,江南赈灾共花费三十万两银,追回陈言赃银五万两,加上新麦丰收,苏州的税银比去年增了两成。这说明只要官员清廉,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财政自然充盈。”萧桓点头:“这就是‘民富则国强’的道理。”
沈敬之(吏部尚书)建议设立“廉政奖”,每年评选清廉实干的官员,给予升迁和奖励;同时设立“贪腐举报制”,百姓可以直接向都察院举报贪腐官员,举报属实者有奖。“只有让清廉者受奖,贪腐者受罚,才能让官场风气越来越好,”沈敬之说。
虞谦(左都御史)补充:“臣已在全国设立‘监察站’,由六科给事中轮流驻守,随时督查地方官员。陈言案给我们提了醒,贪腐可能发生在任何岗位,监察不能有死角。”郑衡(刑部尚书)也说:“刑部会加大对贪腐案的审理力度,让贪腐者无处遁形。”
萧桓站起身,举起酒杯,对百官说:“大吴的盛世,不是靠朕一个人,是靠你们每一个清廉实干的官员,靠天下百姓的支持。陈言案是警钟,提醒我们贪腐是最大的敌人。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官民同心,就能守住这江山,让大吴的盛世代代相传!”百官齐声应诺,声音震彻殿宇。
片尾
大吴吏治清明,民生安乐。江南漕运年运粮千万石,没有出现一起贪腐案;西北边防稳固,鞑靼年年遣使朝贡;河南新麦推广至全国,粮食亩产稳居高位;南疆汉夷同心,学堂里的孩童能用汉夷双语读书写字。
钱溥升任左都御史,继续以“铁面”监察官场,他主持编写的《廉政录》成为官员的必读书籍;李董升任浙江巡抚,任内修了五十条水渠,浙江百姓称他“李青天”;王砚执掌户部,推行的“民生财政”让国库越来越充盈,百姓的赋税却越来越轻。
兴邦阁内,新增了钱溥、李董等人的名字,与蒙傲、沈敬之等功臣并列。阁前的“民为本”石碑前,每天都有百姓前来祭拜,有的带着自家种的新麦,有的带着亲手绣的锦旗。孩子们围着石碑认字,听长辈讲这些功臣的故事,将“清廉”二字记在心里。
中秋佳节,萧桓与百官在兴邦阁设宴,望着京城内外的万家灯火,听着远处传来的百姓歌谣:“大吴官,清又廉,百姓乐,粮满仓……”萧桓举杯对百官说:“这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月光洒在兴邦阁的匾额上,照亮了“承基兴邦”四个大字。
卷尾
大吴之治,历十余载而盛,非无波无澜,实乃“破障”不止——先破魏党之弊,再除贪腐之蛀,每一次破障,皆以“官阶承责”为基,以“律法为刃”,以“民心为盾”。陈言案虽小,却折射出治国之要:贪腐不分官职高低,无论品阶尊卑,只要心存贪念、妄动民财,便会动摇国本;而清廉亦不分位卑位尊,钱溥以副七品之职敢捋虎须,李董以正四品之身与民同劳,皆印证“丹心护邦,不在官阶在初心”。
萧桓以帝王之明,不避亲疏、严惩贪腐;沈敬之、徐英等阁部重臣以中枢之责,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顾彦、钱溥等中基层官员以实干之力,执纪问责、为民纾困——正是这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将“民为本”三字刻进朝堂肌理。《大吴律》的铁条是约束,廉政奖的荣光为指引,百姓的口碑是标尺,三者同发力,方让贪腐者无处遁形,清廉者蔚然成风。
史载“天德无大贪”,非因彼时无贪念之徒,实因制度织密了笼子,民心筑牢了防线。兴邦阁的功臣名录会泛黄,但“官清民安”的道理不会过时;“民为本”的石碑会蒙尘,但百姓对清廉的期盼永远鲜活。大吴的盛世传承,从来不是守成,而是以陈言案为镜,代代绷紧“贪腐之戒”;以钱溥、李董为范,代代延续“实干之风”。
所谓“承基”,承的是山河基业,更是“公心为政”的治世根基;所谓“兴邦”,兴的是国库充盈,更是“民心归向”的盛世底气。这便是大吴留给后世的答案:治国者,若能让官守其责、法彰其威、民安其业,则盛世可续,山河永固——此乃《除贪谣》传唱不绝的真谛,亦是大吴长治久安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