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不慕繁星灿,偏怜静夜时(2 / 2)
秦仲(浙江布政使)配合顾彦,查处了三名涉案下属,还发现他们与鞑靼的奸细有往来——将江南的漕运路线、盐场分布卖给鞑靼。“这已经不是贪腐,是通敌!”顾彦立刻将情况上报,虞谦派孙越(兵科给事中)赶赴西北,配合蒙傲加强边防。
钟铭(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在松江府发现一名涉案的知县,他不仅贪墨赈灾银,还强征百姓土地送给粮商。钟铭当即下令将其革职,百姓们围着他哭喊:“钟大人,你可算为我们做主了!”钟铭将知县的罪行公示,民心大振。
张伏在江南召开地方官会议,强调:“朝廷查贪腐,不分京官地方,谁要是敢包庇,就和贪腐者同罪。”他还设立了“百姓举报点”,鼓励百姓揭发贪腐官员,短短十日就收到举报信百余封,为查案提供了不少线索。
三法司会审在京城刑部大堂举行,郑衡(刑部尚书)主审,卫诵(大理寺卿)、虞谦(左都御史)分坐两侧,案上摆满了证据:账本、通信记录、赃银、工程勘察报告。涉案的温良、刘启、李嵩等二十余名官员,被押在堂下,跪了满满一地。
“温良,你牵头组织跨部门贪腐网络,涉案金额五十万两,通敌泄密,可知罪?”郑衡的声音震得堂柱嗡嗡响。温良瘫在地上,说不出话。卫凛(刑部左侍郎)呈上温良的供词:“他招认了所有罪行,包括如何拉拢各部门官员,如何截留公款。”
刘启还想狡辩:“我只是执行命令,主犯是温良。”宋昭(刑部右侍郎)拿出他截留河工款的账册:“你自己拿了五成赃银,还敢说只是执行命令?江南堤坝垮塌,淹死百姓十余人,这笔账也得算在你头上!”
卫诵(大理寺卿)宣读复核意见:“温良、刘启、李嵩为主犯,贪腐数额巨大,通敌泄密,判斩立决;王承、张彬等从犯,革职抄家,流放边疆;陶岳主动认罪,贬为庶民,退缴全部赃银。”
冯谦(刑科给事中)补充道:“此案已编入《刑案集要》,作为‘跨部门贪腐’的典型案例,警示百官。涉案官员的家产,一半补偿受灾百姓,一半投入江南河工和农桑学堂。”
温良临刑前,突然招供:“我背后还有人,是前魏党成员赵康,他让我组织贪腐网络,积累钱财,为魏党复辟做准备。”三法司立刻上报,萧桓下令由魏彦卿(内阁大学士)牵头,锦衣卫配合,抓捕赵康。
魏彦卿查到赵康隐居在京城郊外的寺庙中,表面是僧人,实则与各地魏党残孽联系。锦衣卫突袭寺庙,在佛像后搜出魏党复辟的计划书,上面写着“以贪腐动摇新政根基,以钱财招揽旧部”。
赵康供认,他利用温良在吏部的职权,安插魏党残孽到各部门,企图破坏新政:“陈言贪腐赈灾银,就是为了让百姓对朝廷不满;刘启偷工减料修堤坝,是为了让水灾更严重,动摇陛下的统治。”
沈修(翰林院编修)将赵康的罪行补充到《肃奸录》中:“魏党余孽虽隐姓埋名,但贼心不死,贪腐只是他们的手段,复辟才是目的。”萧桓下旨:“全国通缉魏党残孽,凡举报属实者,赏银百两。”
蒙傲在西北也抓获了几名与赵康勾结的边将,他们企图克扣军饷,煽动士兵哗变。“魏党残孽真是无孔不入,”蒙傲将边将斩首示众,“谁要是敢勾结反贼,就是这个下场!”
孙越(兵科给事中)在西北督查军饷,发现有边将效仿陈言,以“军屯损耗”的名义截留军饷,交给赵康的同党。“这些边将,拿着朝廷的军饷,却帮反贼做事,简直天理难容!”孙越当即上报蒙傲。
蒙傲令赵烈(西北参将)彻查边军军饷,赵烈在军屯账册中发现,三名边将截留军饷十万两,还将军粮卖给鞑靼。“军饷是士兵的命根子,军粮是边防的保障,你们怎么敢动!”赵烈将三名边将绑到军营前,当着全体士兵的面宣判斩立决。
裴衍(兵部右侍郎)改革军需采买制,规定军饷、军粮的发放,需由将领、士兵代表、兵科给事中三方签字确认:“以后每一笔军需开支,都要公开透明,让士兵们监督,绝不能再让蛀虫有机可乘。”
鞑靼得知魏党残孽被抓,边军军纪整肃,不敢再轻易犯边。赵烈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边境线,对士兵们说:“朝廷清廉,军饷充足,我们守边更有底气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没有攻不破的敌人!”
孙越将西北的军饷核查情况上报,萧桓下旨嘉奖:“孙越、蒙傲、赵烈,保边有功,各赏黄金百两。”他还令兵部将“边军军饷公开制”推行到全国,确保军饷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
贪腐案审结后,沈敬之在吏部推行“官员任职公示制”:凡提拔官员,需将其资历、实绩、家产公示三个月,接受百姓监督;还设立“廉政档案”,官员的贪腐记录终身留存,影响升迁。
徐英在户部改革财税制度,将盐课、漕运、河工等款项纳入“专项账户”,由户部、六科给事中、地方官共同管理,支出时三方画押:“这样一来,任何一笔款项的流向都清晰可查,想截留都难。”
冯衍在工部建立“工程终身追责制”:谁主持的工程,谁就终身负责,若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否离任,都要追责。“江澈主持的江南堤坝,以后要是出问题,就算他升了尚书,也要被问责。”冯衍解释。
虞谦在都察院设立“跨部门监察组”,由六科给事中轮流担任组长,定期督查各部门工作,发现贪腐苗头及时查处:“贪腐网络往往跨部门,监察也得跨部门,才能形成震慑。”
萧桓在紫宸殿召见百官,指着新制定的各项制度:“贪腐之所以能形成网络,是因为制度有漏洞。现在我们把漏洞堵上,再加上大家的监督,就能让贪腐者无处遁形。大吴的新政,要在清廉的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
江南的新麦又获丰收,李董带着百姓在“润民渠”边祭拜:“这渠是用贪腐官员的赃银修的,这麦是用朝廷的好政策种的,咱们得感谢陛下,感谢清廉的好官。”百姓们齐声应和,声音传遍田野。
钱溥升任左佥都御史,他在江南设立“廉政学堂”,教地方官如何廉洁从政:“陈言、温良这些人,就是因为忘了初心,才走上绝路。我们当官能守住清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王砚执掌户部,推出“农桑补贴”政策:百姓种新麦、养蚕桑,朝廷给补贴;他还在全国设立“粮价监测点”,防止粮商哄抬物价。“现在粮价稳定,百姓有粮吃,有衣穿,这才是真正的民生。”王砚对徐英说。
兴邦阁新增了钱溥、顾彦、陆文渊等人的名字,与蒙傲、沈敬之等功臣并列。阁前的“民为本”石碑前,百姓们带着新麦、丝绸前来祭拜,孩子们围着石碑认字,听长辈讲反腐的故事。
萧桓带着百官登上城楼,望着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商旅往来不绝,孩童在街头嬉戏,百姓脸上满是笑容。沈敬之感叹道:“陛下,贪腐清则吏治明,吏治明则百姓安,这就是盛世啊。”萧桓点头:“这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功劳,大吴的盛世,才刚刚开始。”
片尾
大吴吏治清明,四海升平。江南漕运畅通无阻,盐课收入较三年前翻了一倍;西北边防稳固,鞑靼年年遣使朝贡;河南新麦推广至全国,粮食亩产稳居高位;南疆汉夷同心,学堂里的孩童能用汉夷双语诵读“民为本”。
温良贪腐案成为大吴反腐的里程碑,此后三年,全国贪腐案减少九成,百姓对朝廷的满意度大幅提升。钱溥主持的“廉政学堂”培养了数百名清廉官员,他们奔赴各地,将清风正气带到基层。
李董升任浙江巡抚,任内修了二十条灌溉渠,建了五十所农桑学堂,浙江百姓称他“李青天”;江澈升任工部尚书,主持修建的通济河连通南北,成为大吴的“黄金水道”;王砚推出的“民生财政”让国库充盈,百姓赋税却逐年减轻。
中秋佳节,萧桓与百官在兴邦阁设宴,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万家灯火上。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大吴官,清又廉,粮满仓,边无尘;陛下明,百姓安,盛世景,万万年。”萧桓举起酒杯,对百官说:“这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卷尾
大吴之治,历贪腐之劫而愈坚,盖因“破网”有术、“固基”有方。陈言一案,初看是小吏贪赃,实则牵出跨部门巨网,更连魏党残孽复辟之阴谋——此役之所以能胜,非独靠帝王之明,更赖官阶体系各尽其责:高层定策如磐石,中层执剑如利刃,基层发声如惊雷,三法司断案如明镜,方织就一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天网。
贪腐之祸,不在金额之巨,而在动摇民心、撕裂体系。温良之流以“同僚相护”为盾,以“部门壁垒”为障,妄图将公权化为私器,终被制度之剑戳破——此乃大吴治世之启示:治国者,既需铁腕反腐,更需制度革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责任在岗位上落实。
兴邦阁的功臣名录,一半是破障之勇,一半是守廉之心;“民为本”的石碑,刻的是百姓期盼,更是百官准则。大吴的盛世清风,从来不是天赐,而是“官清、法严、民安”三者同心之力。此理传之后世,便是:盛世之基,在清廉;清廉之要,在制度;制度之魂,在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