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22章 曩昔贤良执宪锋,肃贪除弊正朝风

第1022章 曩昔贤良执宪锋,肃贪除弊正朝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萧桓点头:“此法甚好。谢公当年举荐人才,从不看门第背景,只看品行与才干。朕希望通过此法,能选拔出更多像谢公、王俭这样的贤臣,守护大吴的江山社稷。”

秦仲在浙江推行新麦种,遇到百姓疑虑,便讲述谢公当年在浙江治水的故事:“天启三年,浙江大水,谢公时任浙江按察使,亲自带着工匠筑堤疏水,三个月不眠不休,终于堵住洪水。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捐出,给百姓买粮种,百姓们都称他‘谢青天’。”

百姓们听完故事,纷纷愿意尝试新麦种。一位老农捧着麦种,感慨道:“谢公是真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如今朝廷的官也像谢公一样,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顾彦在杭州审理林知县案时,百姓们围在府衙外,高喊“请顾大人学谢公,严惩贪官”。顾彦深受触动,对百姓道:“诸位放心,我定会效仿谢公,铁面无私,绝不姑息任何一个贪官!”

方明在江南设立“惠民药局”,遇到资金短缺,便向百姓讲述谢公当年捐俸济民的事迹。百姓们深受感动,纷纷捐款捐物,药局很快便顺利开业。“谢公的精神,就是最好的号召力,”方明感叹道。

李董将谢公的故事编成歌谣,教孩童传唱:“谢公来,洪水退;谢公在,贪官败;谢公精神传万代,百姓安乐享太平。”歌谣传遍江南,成为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

内阁会议上,周伯衡主持议事:“谢公当年治腐,有‘三策’:一曰严查,二曰建制,三曰育人。如今我们查案已初见成效,接下来需着重建章立制,同时培养清廉官员,才能长治久安。”

杨璞补充道:“谢公当年修订的《贪腐治罪法》,对不同品级官员的贪腐行为制定了明确的量刑标准,我们可在此基础上,修订《大吴律》,新增‘跨部门贪腐’‘通敌贪腐’等重罪条款,加大惩处力度。”

徐英道:“谢公当年设立‘廉政基金’,奖励清廉官员,惩罚贪腐者。我们可效仿此法,从查抄的赃款中提取一部分,设立‘清廉奖’,对清廉实干的官员予以嘉奖,激励百官守廉。”

张伏道:“谢公注重地方吏治,当年他每到一地,都会亲自考核地方官的品行与政绩。我们可建立‘地方官廉政考核制’,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优秀者升迁,不合格者降职,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萧桓总结道:“谢公的‘三策’,正是治腐的根本。传旨三省六部,即刻着手制定相关制度,务必将谢公的治腐理念,融入到大吴的每一项政策中。”

虞谦在都察院提拔了一名年轻御史,名叫谢宸,是谢渊的嫡孙。“谢公当年教我‘监察之道,在于公心’,我一直铭记在心,”谢宸在朝堂上奏道,“此次查案,我愿效仿祖父,深入基层,揪出所有贪腐者。”

萧桓看着谢宸,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谢渊:“你祖父是大吴的功臣,朕希望你能继承他的衣钵,做一名铁面无私的御史。朕赐你‘尚方宝剑’,遇贪腐者,可先斩后奏。”

谢宸带着尚方宝剑赶赴西北,协助孙越核查军饷。他效仿祖父微服私访,在军营中暗访多日,终于揪出一名截留军饷的边将。“我祖父当年说‘军饷是士兵的命,贪军饷者,罪该万死’,”谢宸当即下令将边将斩首,军心大振。

沈修在编纂《肃奸录》时,特意增加了“谢渊传”,详细记录谢渊的治腐事迹与清廉品格。“谢公的故事,应该被后世永远铭记,”沈修说,“让后人知道,大吴曾有这样一位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谢宸查案归来,向萧桓复命:“臣已查处西北边军贪腐案,追回截留军饷五万两。臣定不负陛下厚望,不负祖父教诲,一生守护大吴的清廉。”萧桓欣慰道:“有谢公这样的先贤,有你这样的后辈,大吴的清风,定会代代相传。”

萧桓在紫宸殿召见百官,御案上摆着《谢公治腐录》与此次贪腐案的宗卷。“谢公当年用一生践行‘清廉’二字,为大吴换来十年清明,”萧桓的声音传遍大殿,“如今温良之流贪腐通敌,不仅动摇国本,更辜负了谢公的心血。朕今日在此立誓,定要承续谢公遗志,将贪腐彻底根除!”

百官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追随陛下,承续谢公遗志,守护大吴清廉!”声音震得殿顶瓦片作响。

萧桓下旨:“即日起,将每年的十月十五日定为‘清廉日’,纪念谢公诞辰。这一天,百官需重温《谢公治腐录》,反思自身言行;各地需张贴谢公事迹,让百姓监督官员。”

楚崇澜道:“陛下,臣已令尚书省制定《清廉守则》,将谢公的治腐理念与为官准则写入其中,分发至每一位官员手中。今后官员上任,需先诵读《清廉守则》,立下清廉誓言。”

萧桓点头:“好!朕要让所有官员都知道,清廉是为官之本,贪腐是亡国之根。若有人敢违背誓言,朕定不饶他!”

江南新麦丰收,李董带着百姓在谢公当年筑的堤坝前祭拜:“谢公当年治水,保了江南百姓十年平安;如今朝廷反腐,又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我们要永远铭记谢公,永远感念朝廷的清廉政策。”

西北边关,蒙傲、赵烈带着士兵加固烽火台,士兵们传唱着谢公的歌谣:“谢公铁面斩贪腐,清风万里护边疆。我们守边为百姓,定让鞑靼不敢狂。”蒙傲感慨道:“谢公的精神,不仅能治腐,还能激励军心,这就是先贤的力量。”

京城的兴邦阁内,谢渊的牌位前摆满了百姓送来的新麦、丝绸。谢宸站在牌位前,轻声道:“祖父,您当年的心愿,如今已经实现。大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您可以安息了。”

萧桓带着百官来到兴邦阁,向谢渊的牌位行礼:“谢公,朕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大吴的清风,已经吹遍每一寸土地。今后,朕会带领百官,将您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大吴的盛世,绵延万代。”

夕阳下,兴邦阁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阁前的“民为本”石碑与谢渊的牌位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清廉传续,盛世可期”的真谛。

萧桓下旨,在京城建立“谢公祠”,祠内供奉谢渊的塑像,两侧刻着谢公的治腐名言:“宁为清官死,不做贪官生”“法不避亲,民为本位”。百姓们纷纷前往祭拜,香火鼎盛。

谢宸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效仿祖父,推行“御史轮岗制”,让御史轮流赴各地查案,避免久居一地滋生腐败。在他的带领下,都察院查处了多起隐藏较深的贪腐案,吏治愈发清明。

沈修编纂的《谢公全集》出版,收录了谢渊的治腐策论、奏疏、判词,成为官员的必读书籍。各地学堂也将谢公的故事纳入教材,教孩童从小树立“清廉为本”的理念。

中秋佳节,萧桓与百官在谢公祠设宴,窗外月光如水,洒在祠内的塑像上。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谢公祠,香火旺;清廉官,百姓扬;大吴兴,万年长。”萧桓举起酒杯,对百官说:“这杯酒,敬谢公,敬所有清廉的官员,敬天下百姓!”

百官齐声应和,举杯共饮。酒液入喉,带着清正之气,仿佛谢公的精神,融入了每一位官员的血脉之中,守护着大吴的江山社稷,绵延万古。

片尾

谢公祠的银杏叶落了满地金箔,祠前的石狮子被往来百姓摩挲得温润发亮。萧桓披着一件半旧的藏青常服,独自走进祠内,手里捧着那本翻得卷边的《谢公治腐录》——这是谢渊临终前三天,用颤抖的手递给他的,册页间还夹着一页泛黄的奏疏,是当年谢渊弹劾张敬时的草稿,字里行间的“法不避亲”被圈了又圈。

谢宸捧着一束带着晨露的野菊走进来,那是江南百姓托他带来的——松江府的老农说,这花是谢公当年治水时,在堤边亲手栽下的品种,如今江南遍地都是。“陛下,今日是清廉日,祠外挤满了百姓,有送新麦的,有献绣着‘清风’二字的帕子的,还有孩童们唱着您当年亲编的《谢公谣》。”谢宸将野菊摆在谢渊塑像前,花瓣上的露珠滴在石案上,像极了当年谢公查案归来,额头的汗珠。

萧桓指尖抚过塑像的袖口,那是匠人特意刻出的磨损痕迹——当年谢渊查淮南盐贪案,三个月穿着同一件官袍,袖口磨破了仍不肯换。“朕总想起天启七年的雪夜,”他声音轻得像祠外的风,“那时朕还是太子,你冒雪入宫,靴底沾着冰碴,怀里揣着李嵩的罪证,说‘太子若将来登基,万不可容贪腐蛀国’。如今大吴盐课翻倍,边军无缺饷之虞,江南再无饿殍,这些,都是你当年想看到的。”

祠外传来孩童的歌谣,清亮的声音穿堂而入:“谢公笔,斩贪腐;谢公心,系农夫;谢公魂,护大吴。”萧桓转头望去,只见一群梳着总角的孩子,捧着自家蒸的麦饼,恭恭敬敬摆在祠前的石台上——那麦饼掺着少量粗糠,是谢公当年在淮南暗访时,和百姓一起吃的模样。

卷尾

沈修编纂的《大吴名臣录》定稿时,将谢渊的传记放在了首位,比开国功臣的传记还厚三分——里面不仅有他的治腐策论,还有百姓口述的往事:淮南盐工记得他递来的半块麦饼,浙江农户记得他亲手教的插秧法,都察院的老御史记得他深夜批案时,总留着的一盏灯,供晚归的下属取暖。

这年冬天,西北下了场罕见的大雪,赵烈在烽火台的城墙上,刻下“谢公”二字——当年谢渊力主修建烽火台,遭权贵弹劾“劳民伤财”,他却亲赴西北,和士兵一起搬砖,冻裂的手背上渗着血,仍笑着说“今日劳一时,明日保百年”。如今鞑靼使者路过烽火台,见城墙上的字,都会恭敬行礼——他们皆知,是这位大吴御史,让边境换来了十年安稳。

萧桓晚年再赴谢公祠时,已无需侍从搀扶。他坐在祠前的石阶上,看着百姓来来往往,有白发老者给孩童讲谢公查案的故事,有年轻官员对着塑像立誓,有农妇将新摘的菜蔬摆在供案上。风卷着银杏叶落在他脚边,也落在那本《谢公治腐录》上,册页轻轻翻动,仿佛谢渊正从字里行间走出,笑着说“陛下,你看,这清风,终究吹遍了大吴”。

夕阳西下,谢公祠的影子与“民为本”的石碑叠在一起,被余晖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下,沉稳有力——那是谢公当年定下的“宵禁梆子”,如今成了大吴百姓心中的“安心声”。而那些关于谢渊的记忆,就像祠前的银杏,年复一年,落了又开,永远鲜活在大吴的清风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