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上善若水,寻安 > 第309章 腐竹

第309章 腐竹(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三月初五,谷雨初晴,药膳馆的厨房里豆浆锅面结起层层薄衣,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的光泽。郑淮安执竹签从锅边轻轻挑起一张腐竹,薄如蝉翼的豆衣在签上微微颤动,透出细密的网格纹理。这锅浆是用了安徽的六月黄,豆质醇厚,最是出衣。老人将腐竹轻搭在竹架上,浆液顺着边缘缓缓滴落。

小林捧着新编的竹筛进来,筛眼细密如纱。用临安毛竹劈的篾,不沾不黏。她将竹筛排在灶边,筛面抹上一层薄薄的茶油。我取过一枚竹签试了试韧度,篾条柔韧有弹性,正是晾腐竹的上好器具。

火候是头一关。郑淮安将灶火调得极细,锅中的豆浆保持着将沸未沸的状态。浆面渐渐凝出一层皱褶,如同春水泛起的涟漪。老人执铜勺轻拂浆面,将浮沫徐徐撇去:沫净衣才整,这层衣最是娇贵。

挑衣最考验手上功夫。待豆衣成形,郑淮安执两枚竹签,如执筷般从边缘探入。手腕轻转,豆衣便完整揭起,不破不裂。签要平,腕要活,心要静。豆衣在竹签上舒展如帛,透着光亮。小林学着挑衣,却总是扯破。力在指尖,不在腕上。我示范着将竹签没入浆面半寸,如采莲叶,轻巧带起。

晾制需要耐心。挑起的腐竹搭在竹架上,需在通风处阴干。郑淮安执蒲扇轻扇:风要柔,时要足,急晒则裂。腐竹在架上渐渐挺括,色泽由乳白转为淡黄。老人指尖轻触:干而不脆,韧而不僵,方是火候。

定型讲究天时。近日谷雨时节,空气湿润,最宜腐竹成型。郑淮安每日观察天色:过燥则裂,过潮则霉,近日天候正好。腐竹在竹架上渐渐卷曲,形成自然的弧度。小林记录着每日的温湿变化:像是在养玉。

烹制考验手艺。干腐竹入温水泡发,郑淮安执竹筷轻拨:水要温,时要准,泡透即取。腐竹在水中渐渐舒展,恢复柔韧。老人执刀切成菱形:斜刀断纤维,入味更佳。

成品的腐竹色如蜜蜡,薄可透光。郑淮安执一片对着晨光,可见细密的豆纹。晾制差一日则脆,多一日则韧。老人将腐竹入菜,或炒或炖,皆能吸饱汤汁,柔韧适口。

小林取一片泡发的腐竹对着光看,眼睛弯成月牙:薄得像蝉翼,却能饱含鲜汁!她学着用腐竹卷肉馅,蒸出的腐竹卷晶莹剔透。三人就着新笋,在春暮时分品尝这豆之精华。

窗外燕语莺啼,厨房里豆香萦绕。郑淮安说起年轻时在广西见的腐竹作坊,小林讲述家乡的腐竹烧肉,我则想起师父教的豆之精华,尽在衣中。

炊具洗净时,夕阳熔金。小林擦拭着竹架,忽然问道:郑老,为什么非要用竹签挑衣?老人指着新挑的腐竹:竹签不伤衣,金属易沾破。这手艺,全在二字。她若有所思地记下。

郑淮安在收拾豆渣时轻叹:现在的豆子都不够醇了,秋收时要去淮北寻些老品种。他取出珍藏的腐竹匣,里面整齐码放着去岁的存货:这一批晾得正好,煮汤最是出味。

暮色渐沉,我们在院中继续晾制新挑的腐竹。残浆点豆腐,豆渣肥田,连竹架都被郑淮安说要传给徒弟。药膳馆的灯笼次第亮起,将这场春日的腐竹宴照得通透温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