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新的公司(2 / 2)
赵国强看向沈敬亭,“沈经理,这个子公司,就交给你牵头组建。要人,我给你批预算招人;
要钱,神农房开全力支持。总部先设在香港,等理顺了,将来还要往内地铺没大量分部。”
沈敬亭合上笔记本,语气郑重:“赵先生放心,我这就去寻访人才。得找个懂钢结构、会管工厂、还敢跟工务局打交道的领头人。”
“越快越好。”赵国强站起身,目光落在窗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模块化别墅,正一栋栋立在黑礁岛的海岸、沙漠的绿洲上,“这种房子,以后用处大得很。”
会议室的门打开时,晨光刚好漫进来,照在沈敬亭笔记本上那行“神农模块化建筑有限公司”的字样上,笔锋刚劲,像一块块待拼接的钢构件,正等着组合成一片崭新的天地。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沈敬亭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子公司核心负责人的招聘工作中。
他深知,要实现赵国强口中“快速组装、全钢构、免装修”的别墅构想,必须找到既懂建筑结构,又能突破传统施工思维的领头人。
沈敬亭先是翻阅了自己在工务局任职时积累的行业人脉名册,又在《香港商报》的“高端人才招聘版”连续刊登了三天启事,特意标注“熟悉钢结构工艺者优先,有模块化建筑经验者待遇从优”。
一周内,二十多位应聘者陆续上门,其中一位名叫周启元的工程师,让沈敬亭眼前一亮。
周启元今年四十二岁,个头将近一米八,身形挺拔,常年穿着熨烫平整的浅灰色工装,袖口总别着一支银色钢笔。
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额前留着整齐的刘海,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严谨与专注。
最显眼的是他左手虎口处一道浅褐色的疤痕,那是早年在工厂调试钢结构时不小心被钢板划伤留下的印记。
“沈经理,这是我的履历。”
周启元递来一份泛黄却装订整齐的文件,首页用钢笔写着“周启元个人履历”几个工整的楷体字。
他早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工程系,主修钢结构设计,毕业后在英国一家模块化建筑公司工作了八年,参与过伦敦郊区装配式住宅项目的研发。
回国后又在香港中华造船厂担任了五年钢结构工程师,负责船舶船体的模块化拼接——这份履历,恰好契合了子公司的核心需求。
“周工,赵先生想要的‘零件式别墅’,你觉得从技术层面来说,第一步该怎么做?”沈敬亭没绕弯子,直接抛出了关键问题。
周启元推了推眼镜,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手绘的钢结构分解图,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别墅的各个模块:“沈经理您看,按照赵先生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别墅拆成五大核心模块——承重钢框架、墙体面板、屋顶组件、地板模块和内部预装单元。
首先要确定模块的标准化尺寸,比如一层别墅的钢框架,我们可以设计成3米×6米、4米×6米两种基础型号,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户型需求,又能减少生产模具的成本。”
他指着图中红色标注的墙体面板继续说:“墙体用双层钢结构夹芯板,外层用防锈彩钢板,内层贴防火石膏板,中间填充岩棉保温层,这样出厂时就能自带保温、防火、隔音功能,运到现场直接拼接,完全不用二次装修。
屋顶组件更简单,预制好的钢桁架搭配沥青瓦,吊装上去后拧上螺栓就能固定。”
沈敬亭越听越满意,当即带着周启元去见赵国强。
赵国强正在办公室里,见两人进来,放下钢笔笑道:“周工,我听说你在英国做过装配式住宅,说说看,咱们这别墅要是想运去建在黑礁岛上,在没有熟悉的技术工人的情况下,初次接触这些木块化建筑的人,能够自行安装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