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收购服装厂(2)(1 / 2)
最后一站,是锦绣制衣。
旺角写字楼的办公室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样品间里挂满了陈美玲设计的女装——靛蓝棉麻旗袍滚着细白的苏绣边,碎花连衣裙用盘扣替代了拉链,A字裙摆上印着淡淡的紫荆花纹样。
陈锦绣指着一件白色衬衫说:“这是美玲的得意之作,领口用了苏绣的‘打籽绣’,袖口却做了法式叠扣,既有东方韵味,又适合职场穿。”
赵国强拿起衬衫,指尖划过细密的针脚,面料是本地产的精梳棉,柔软却挺括:“料子不错,设计也有巧思,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
陈锦绣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叠代工合同:“以前总觉得代工稳妥,不用操心销售,可利润太薄了。
美玲回来后一直劝我做原创,说香江的年轻人喜欢有文化感的衣服,可我们没钱开门店,更没钱打广告……”
“钱的事我来解决。”
赵国强打断她,目光落在陈美玲的设计稿上,“我出200万港元全资收购锦绣制衣,150万港元解押你的房产,50万港元注册‘锦绣’商标。
条件是:你留任品牌总监,负责供应链;美玲任设计总监,研发预算每年50万港元,所有原创设计必须用‘锦绣’的牌子推向市场。”
陈美玲刚从伦敦回来,正为设计稿无处施展而发愁,听到这话眼睛一亮:“赵总真的愿意支持原创?我还有很多想法,比如用香云纱做风衣,用粤绣的‘留格绣’装饰裙摆……”
“不仅支持,还要做大。”赵国强翻着设计稿,忽然指着一件旗袍说,“这件领口太高,年轻人会觉得拘束,改低两寸;开衩到膝盖,方便走路;
再加两个隐形口袋,能装口红和纸巾——传统工艺要与时俱进,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知道东南亚的华人喜欢穿有文化符号的衣服,下个月先做500件改良旗袍和1000条碎花连衣裙,在旺角开两家门店,定价180港元到250港元,比进口品牌便宜一半。”
陈锦绣看着赵国强在设计稿上标注的修改意见,突然红了眼眶:“我做了一辈子衣服,从来没人像您这样懂设计,还愿意砸钱支持我们……”
“我不是懂设计,是懂未来的市场。”
赵国强笑了笑,“70年代的年轻人,既想保留传统,又想追赶潮流,你的设计刚好踩中了这个点。
‘锦绣’要做的,就是让香江人穿得有面子、有文化,让东南亚的华人看到就觉得亲切。”
4月10日,锦绣制衣的收购合同签署。
陈美玲立刻带着设计师团队修改图纸,把赵国强说的“低领、开衩、隐形口袋”融入旗袍,又用本地棉麻印上岭南的荔枝、芭蕉图案。
5月,两家“锦绣”门店在旺角开业,改良旗袍首日就卖出80件,连参加香港小姐竞选的佳丽都来定制,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陈锦绣拿着订单去东南亚拜访老客户,新加坡的华人商会一看设计,当场下单2000件,利润比代工高了整整10倍——谁也没想到,股灾寒冬里,一个融合中西的香江本土服装品牌,竟悄悄撕开了市场的口子。
1973年6月,香江的股灾仍在持续,恒生指数在600点左右挣扎,楼市价格跌了近四成,银行门口挤满了还不起贷款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