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三策(2 / 2)
“再者。”
林如海端起茶盏,指尖拂过盏沿,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
“在下方才所言,虽为推测,但环环相扣,逻辑自洽。”
“公公细想,西海蛮族十五万大军,粮草军械从何而来?”
“何以能瞒过边关重重哨探?其发兵时机,又何以精准卡在朔方军即将出塞、朝廷无力两顾的节点?”
“这些疑问,难道不值得锦衣卫去深究一二?”
“公公只需引导陛下看到这些‘疑点’,至于背后可能的‘黑手’,自有陛下圣心烛照,自行推断。”
“这‘可能’二字,便足以在陛下心中埋下种子了。”
夏守忠呼吸急促起来,胸膛剧烈起伏。
林如海洞穿人心的剖析和这“以疑引疑”的策略,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若一切真如林相所料,那么此刻在陛下心中埋下对萧钦言和四王的疑虑,对他夏守忠而言,非但不是祸事,反而是固宠的良机。
一旦陛下将来察觉真相,他夏守忠今日的“提醒”,便是先见之明,便是大大的忠谨。
想通此节,巨大的恐惧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激动。
他猛地向前一步,对着林如海深深一躬到底,姿态前所未有的恭谨。
“林相金玉良言,如拨云见日。”
“咱家愚钝,险些自误,恳请林相不吝赐教,咱家……咱家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方能不负圣恩,不负林相今日指点?”
看着夏守忠眼中那混合着感激与急切的火焰,林如海唇角掠过一丝极淡、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
他放下茶盏,双手拢于袖中,目光投向窗外深沉的夜色,声音沉静如渊。
“夏公公既问,在下斗胆,有上中下三策,供公公参详。”
夏守忠屏住呼吸,如同聆听圣谕。
“下策,便是公公立刻将今日你我之言,原原本本密奏陛下。”
林如海语速平缓。
“陛下性情如何,公公深知。”
“骤闻此等惊天之秘,龙颜必然震怒。盛怒之下,陛下是否会当廷发作,直接锁拿萧相、质问四王。”
“若然如此,西海前线统兵的南安郡王闻讯,是引颈就戮,还是……索性倒戈一击,引番兵长驱直入?”
“此乃动摇国本、社稷倾危之险招。”
“公公若选此策,非但无功,反是滔天大罪。”
夏守忠听得一个哆嗦,连连摆手。
“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林相明鉴,此策断不可行!”
“中策,”
林如海继续道。
“便是公公佯作不知,静观其变。”
“西海战事胶着,朝廷倾力支援,陛下怒火或暂时被战局牵制。”
“待将来战事稍缓,萧相与四王或已弥合痕迹,或陛下盛怒稍减,再伺机点破。”
“此策看似稳妥,实则后患无穷。”
“一则,知情不报,欺君之罪难逃,公公在陛下心中分量必然大减。”
“二则,若在此期间,四王借战事之机,彻底将西海边军化为私兵,甚至与番邦暗通款曲坐实,则将来更难收拾,彼时陛下追究知情不报之责,公公恐有性命之忧。”
冷汗再次从夏守忠额角渗出。
佯装不知,就是坐视毒瘤滋长,无论将来结果如何,他都里外不是人。
“那……那上策……”
夏守忠的声音带着嘶哑的急切。
“上策么。”
林如海的目光转回夏守忠脸上,烛光映照下,那沉静的眸子仿佛蕴含着星辰运转的轨迹。
“核心只四字:谋定后动。”
“公公此刻要做的,不是揭开盖子,而是准备好掀盖子的时机和手段。”
林如海竖起一根手指。
“其一,劝谏陛下,暂压雷霆之怒。”
“眼下西海战场如火如荼,朝廷倚重四王稳定边军、抵挡番兵。”
“此刻绝非追究‘幕后黑手’的良机。”
“陛下若闻此讯,心火难抑,公公务必痛陈利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忍一时之愤。”
“国事维艰,当以‘平叛’为先,此乃大局。”
夏守忠重重点头,牢牢记住“大局”二字。
林如海接着竖起第二根手指。
“其二,堵不如疏。”
“陛下心有芥蒂,若强令其隐忍不发,反易郁结伤身。”
“公公当顺势疏导,进言陛下。”
“非是不动四王,而是时机未到。”
“当待西海战局初定,蛮兵锋锐稍挫之时,方为收网之机。”
“此‘缓’字诀,既能安四王之心,使其为朝廷所用,又能为陛下赢得从容布局的时间。”
“其三。”
林如海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金石般的决断。
“暗渡陈仓。”
“请陛下密令锦衣卫,双管齐下。”
“一路,严查西海战事前后的蛛丝马迹——番邦如何骤然聚兵十五万,粮道如何畅通无阻,边关预警为何尽数失效。”
“务必深挖其与神都萧府、四王府之间可能存在的隐秘勾连,搜罗铁证,另一路,”
林如海目光锐利如电。
“趁朝廷向西海增兵、调拨粮秣军械之机,选派精干可靠的锦衣卫,以监军、督粮、联络等身份渗入西海边军各营。”
“其使命不在干涉军务,而在不动声色地摸清西海各军镇内部派系脉络——哪些将领是四王死忠,哪些将领心存朝廷,哪些人可争取,哪些人需提防。”
“此乃为将来陛下收回西海兵权、瓦解四王根基,预先埋下的暗桩。”
夏守忠听得目瞪口呆,心旌摇曳。
这哪里是应对之策,分明是一盘囊括庙堂与疆场、着眼当下更布局未来的宏大棋局。
林如海不动声色间,已将“暂不追究”的隐忍,化为“暗中积蓄力量”的致命反击。
尤其是那“渗透边军、摸清派系”之策,简直是釜底抽薪的绝户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