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竞争加剧,提升实力(1 / 2)
天刚亮,我还在翻看终端上的订单数据。昨夜的四百二十份已经全部确认签收,可今天一早,新增订单只涨了不到三十份。按往常节奏,这个数字不该这么低。
我把过去五天的销售曲线调出来,一条条对比。前两天增长稳定,昨天开始放缓,今天直接平了。再看两个代销点的情况,一家销量下滑,另一家干脆没开单。
我起身走到窗边,外面伙计正清点昨日回收的餐盒。顾柏舟蹲在角落检查陶盒盖子的密封性,手指来回按压边缘。李商人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几张纸,眉头皱着。
“你那边有消息?”我问他。
他把纸递过来,“这是我在镇上抄回来的菜单。三家新饭馆都在推分装餐,价格比我们低两成。包装是粗纸包的,但写着‘每日新鲜配餐’。”
我看了一眼内容,主料都是普通麦粉,菜只有咸菜和豆渣,连蔬菜都没几片。可他们打着“实惠管饱”的旗号,专挑午市摆摊叫卖。
“有人买了吗?”
“不止一个。”李商人说,“老张家媳妇今早就提了一包回来,说是便宜一半,够吃一顿。”
我捏着那张纸,回到书房。系统终端还开着,我把对手的定价、用料、销售点位置输进市场预测模块。屏幕闪了几下,跳出一行字:“竞争压力上升,建议提升产品壁垒”
这话说得轻巧。什么才算壁垒?
我想起昨晚顾柏舟带回的空餐盒。盖子松,加热会漏气,可即便这样,人家还是愿意买我们的。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吃得放心。
但现在,有人开始拿“便宜”当刀子,往这块口碑上砍。
我立刻让人去叫顾柏舟和李商人。
一刻钟后,我们在仓库旁边的小屋里碰头。桌上铺着几张纸,一张是我记的客户反馈,一张是销售变化图,还有一张是李商人抄来的对手菜单。
“他们用的是普通麦粉,成本低。”我说,“短期靠低价抢人,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吃不饱也吃不好,自然会回头。但我们不能等。”
顾柏舟盯着图表看了很久,“问题是,我们现在改配方,会不会让老顾客觉得不一样了?”
“不是改配方。”我说,“是要做出他们抄不了的东西。”
李商人点头,“你是说,让他们就算想仿,也没那个本事?”
“对。”我打开系统界面,进入“研发辅助模块”。页面跳转后,出现三个选项:“优化现有流程”“开发替代品种”“构建组合方案”
我没有急着选。
脑子里过了一遍这些日子收到的需求。林婶问能不能出小份装;老张家媳妇希望做软一点的给老人吃;还有几个年轻母亲打听能不能加蛋羹。
这些都是零散的声音,但现在看来,它们指向同一个方向——差异化。
“我们现在的套餐,主打的是‘吃得健康’。可别人也能说自家吃得健康。”我指着终端上的数据,“但他们没法做到每一餐都营养均衡,没法保证食材来源,更没法实时检测每一批原料。”
这是我手里最硬的牌。
我点了“构建组合方案”,输入关键词:“易消化”“小份量”“耐储存”“低成本”。
系统运行了几秒,弹出三条推荐路径。
第一条:启用快生菜与七彩麦混合糊化技术,制成即食粥粉,搭配蒸煮型根茎类辅菜,适合儿童与老人。
第二条:开发双层陶盒分装模式,外层保温,内层分区,支持冷热分离存储,延长保鲜时间。
第三条:引入轮作速培法,在三亩试验田内交替种植高蛋白豆苗与低纤维叶菜,压缩生长周期至十日以内。
我盯着第一条看了很久。
如果能把主食做成糊状,再配上炖烂的菜泥,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吃。而且这种粥粉可以提前预制,运输方便,不容易变质。
“承安昨天画的那个分格餐盒。”我对顾柏舟说,“能不能做成带隔层的陶器?让汤、菜、主食分开装,加热时不串味。”
“能。”他说,“镇上陶坊老板我熟,明天就能谈。”
“那就先试这个。”我说,“另外,三号窖旁边那块地腾出来,准备做试验田。这次不种整株作物,我们要试的是切段再生法,看看能不能缩短收割周期。”
李商人插话:“要是真能十天收一茬,咱们就能天天供货,别人再便宜也拼不过速度。”
“关键是品质。”我说,“他们拼低价,我们就拼稳定。每天都有新鲜菜送出去,每一份都经过检测,谁能做到?”
顾柏舟站起来,“我去安排人翻地,顺便把灌溉渠接过去。”
“等等。”我叫住他,“别用普通水源。从灵泉引一支细管过来,只浇试验田。这批作物必须全程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