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教育与男女平等(1 / 2)
随着土改展开,义军获得了基层的统治权,在乡镇乃至与村寨建立了基层政权,实现对基层的全面统治,将基层的实际统治权从大地主和那些族长之类的人的手里收归政府,彻底改变了封建时代王权不下乡的政治格局。
随着基层政权的建立,义军在基层招收训练了大批的民兵组织,这些民兵不仅可以维持地方治安,也可以通过层层的选拔和考教进入城卫军或者守备师之中,再优秀一点的选入护卫军之中作为野战部队的后备兵员。
同时随着义军政权体系的建立,人才短缺的问题越发严重,于是李希音下令在下一年的正月十五开启大考,大考分为两轮,第一轮依照其选择的意愿,考察其文字、算数、法律和专业课程,比如考生意愿为基层管理者,专业课就考察策论;如果其应聘的是会计等,则专业课考察会计基本技能以及相关法规。
大考第二轮为实训,就是将第一轮考试合格的考生送到基层政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训,考核期结束后根据其表现进行分配,分配原则上不将其分配到其出生地,避免其因私废公。
同时,李希音在和冯云山、谢道韫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日后官员分配格局为三比例,即男性主政官员与女性主政官员比例为1比1,本省官员与外地官员比例为1比1,本地官员与外地官员比例为1比1.
当然,这只是官员分配时的一个基本准则,之后官员的升迁调动就全看其个人能力了。
不过,单单是一轮大考并不足以解决官员问题,因为在李希音预料下,这批大考的考生估计大多会是那些清朝秀才之类的人,且不说其对义军是否忠诚,单单其不擅实务就会导致大批的人无法通过第二轮考核。
因此,李希音命令教育主管人员秦贤建立教育体系,三到五个村建立小学,乡镇建立初中,州县建立高中,并在各省省会建立大学。
同时下发严令,各地六岁到十五岁的儿童,在下一年正月十六号,无论男女必须到校学习,违令者对其父母进行严惩。
小学主要是教习语文、算数,并配有基础医术、基础缝纫、基础武术、基础农业技术等等基础课程,学生需要通过两门主课和一门基础辅助课程方可毕业,并进入初级中学学习。
在初级中学,主课增加为语文、数学、武术,并且辅助课程根据各方面进行了划分,分为医术类辅课、纺织技术类、农学类等中级课程。
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三门主课的考核,还需要选择至少一个课程体系,并通过其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并通过实践类考核,比如医学类考核是去村寨进行免费的诊疗,农学类是进行田地的实践,纺织类学生需要掌握各类纺织机器并织出布匹。
通过初级中学之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高级中学深造,也可以选择回家或者是参与村寨级别的小选,参与到基层政府之中去。
事实上,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不仅在文化上实现跃升,跟掌握了完备的知识体系,哪怕她就是回家也会成为医生、猎户等手艺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了。
在高级中学,主课增加了法律和管理学,并且辅助类课程多是高级技术,学生通过高考后可以直接参加义军组织打大考踏入仕途,也可以进入大学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