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求贤馆(2 / 2)
“总好过在此,蹉跎岁月,受人白眼!”他对族兄沈林说道。
沈林年纪较长,更为持重,皱眉道:“休得胡言!”
“冉闵乃国贼,性情暴虐,岂可托付?”
“且其与慕容恪,胜负未分,一旦败亡,我沈氏将万劫不复!”
“成王败寇!若其胜了呢?”沈劲反驳道。
“况且,观其用人,李农、董狰皆得其死力,褚怀璧等亦受重用,并非不能容人。”
“我等投效,是为施展抱负,保境安民,非为从贼!”
兄弟二人争论不休,代表了士族内部,年轻激进与年老保守,两种心态的冲突。
更有一些,早已对晋室失望、或因家族在之前动荡中,受损的士族……
这些心怀怨望的中小士族,开始暗中活动。
他们派出口风严谨的族人或门客,前往建康求贤馆探听虚实,评估风险与收益。
利益的考量,逐渐压过了,单纯的道义忠诚。
人才的争夺,在士族阶层内部,引发了深刻的分化与裂痕。
风骨与务实,忠诚与机遇,家族利益与个人抱负,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
第三幕:暗招揽
对于某些特殊人才,或者那些立场坚定、难以用常规手段,招揽的对象。
冉魏方面,则动用了更加隐秘,甚至黑暗的手段。
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墨离及其掌控的“无相僧”和“鬼车”负责。
目标一为周玘,他是江东着名造船大师。
家族曾为,东晋官营造船世家,因受排挤而隐居。
其人掌握着一种,改良的楼船龙骨技术,以及水密隔舱工艺。
若能得其相助,敖未的水师战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然而周玘,性情孤傲,对晋室尚有香火之情。
且家族多在章安行朝控制下,明确拒绝了,冉魏的征召。
墨离派遣“无相僧”,首先伪装成行朝税吏。
以周玘家族“通敌”为由,上门威逼勒索,制造恐慌,离间其与行朝的关系。
同时,“鬼车”通过地下渠道,将周玘最疼爱的一名幼孙,“秘密”接来建康。
由慕容昭亲自照料,并让周玘“偶然”得知其孙,在冉魏受到良好待遇的消息。
最后,墨离亲自出面,不再以官方面目,而是以“慕名求技”的海外巨商身份。
向周玘展示,冉魏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稳定江东的决心。
并许诺其,前所未有的研究资源,还有家族安全保障。
威逼、利诱、情感绑架、前景展示……多管齐下。
内心饱受煎熬的周玘,最终在,确保家族安全的前提下,
带着部分核心工匠,“自愿”进入了,冉魏的造船工坊。
目标二为戴渊,出身次等士族,凭借过人才华与军功,官至司州刺史,镇守合肥。
他不仅是将领,更是知名的儒将,善于抚民,麾下部队军纪严明,深受爱戴。
因在东晋身上,看到了无法挽回的,腐朽与失序。
他信奉的“忠君爱国”之道,彻底崩塌,目前藏匿于民间。
此人熟悉北府兵战术和江东地理,是极好的带兵人选。但其态度坚决,难以劝降。
墨离让“无相僧”,精心策划了一场“巧合”。
一伙由“无相僧”成员,假扮的“慕容燕国散兵”,袭击了戴渊藏身的村落。
危急关头,一队“恰好”路过的,冉魏巡逻兵出现。
击溃了“燕国散兵”,救下了戴渊及其乡亲。
随后,慕容昭亲自前往慰问,医治伤员,并对戴渊表示赞赏。
只字不提,招揽之事,反而感慨“如此良将,竟不能为国所用,实为可惜”。
同时,墨离派人,将戴渊昔日北府兵同僚的亲笔信,转交给他。
信中详述,冉魏军中情况,以及冉闵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实例。
层层设计,既消除了,戴渊的部分敌意。
又激发起,军人保境安民的责任感,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最终,戴渊怀着复杂的心情,主动前往乞活军大营,向李农请缨。
墨离的手段,游走于光明与黑暗的边缘,充满了算计与操控。
为了得到急需的人才,他不介意使用,非常规的,甚至可能触及道德底线的方法。
在他看来,结果远比过程重要。
第四幕:争人材
数月过去,冉魏的人才争夺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求贤馆招募了,大量底层技术人才,以及行政吏员。
虽然品级不高,但有效填补了,冉魏政权基层运作的空缺。
尤其在器械维修、物资管理、文书处理等方面,效率有所提升。
匠作营在周玘等人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建造,更适应长江水战的改良舰船。
军中亦补充了如戴渊等,一批有经验的基层军官。
更重要的是,此举向天下,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冉魏政权,并非一味崇尚暴力,它能够为各种人才,提供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知识阶层,尤其是寒门子弟的抵触情绪。
甚至吸引了一些,来自北方的流亡士人。
然而,隐忧也同样存在。首先,士族阶层的整体抵制,依然强烈。
顶尖的、拥有巨大声望和资源的,高门士族,几乎无人投效。
冉魏政权,在文化正统性和高端人才储备上,依然处于绝对劣势。
褚怀璧等人制定的政策,在基层执行时……
也常常因缺乏足够数量的、熟悉地方情弊的士族官员配合,而大打折扣。
其次,招揽来的人才,良莠不齐。
虽有真才实学者,但也混入了不少投机分子、夸夸其谈之徒。
甚至可能,有谢安或慕容恪,派来的细作。
墨离的审查虽严,但难免有漏网之鱼,带来了内部安全的隐患。
再者,墨离的黑暗手段虽然高效,但也留下了后患。
如周玘的招揽,其家族虽得保全,但其内心是否真的归附?
这些被“算计”来的人才,其忠诚度,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最后,这场争夺极大地激化了,与江东士族及章安行朝的矛盾。
谢安的反制措施,也在发挥作用。
不断有原本答应出仕的寒门才俊,在家族压力或行朝许诺下,改变主意。
双方对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甚至演变成,绑架、暗杀等极端事件。
建康求贤馆,褚怀璧看着最新一批,通过考核的名单,对慕容昭叹道。
“虽有寸进,然前路漫漫。得人易,得心难。
“欲真正与晋室,争夺天下英才,非仅靠一馆一令可为。”
“需我王……真正奠定,不世之基业,方能令人心归附。”
慕容昭默默点头。她看着馆外那些,怀揣希望而来的人们。
又想起那些,在士族高墙内,依旧坚守“风骨”的旧识。
心中清楚,这场人才的争夺,远未结束。
它将与军事、经济、政治的较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这片土地的最终归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