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远方的来信(1 / 2)
山神祭的庄严肃穆与那头独耳母熊带来的震撼,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草北屯人们心中荡漾了许久,才渐渐归于日常的平静。生活依旧按照它固有的节奏向前流淌,参园需要除草间苗,旅游接待户需要打扫庭院迎接可能的客人,田里的庄稼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悄然拔节,合作社的账本上,数字也在缓慢而坚定地增长着。
这天下午,日头偏西,将合作社院里的老榆树影子拉得老长。曹大林刚从参园巡查回来,裤脚上还沾着些许泥点和草屑。他正准备去仓库看看新一批准备交由郑队长船队运走的山货打包情况,老会计却拿着一封牛皮纸信封,急匆匆地从办公室里迎了出来,脸上带着一种罕见的、混合着好奇与郑重的神色。
“支书,有你的信!从省地质队寄来的!”老会计将信封递过来,扶了扶眼镜,“邮递员刚送到,说是挂号信,要紧着呢。”
“地质队?”曹大林微微一怔,接过信封。信封略显厚重,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显然经过了一段不短的旅途。寄件人地址一栏,用钢笔清晰地写着某个省地质勘探队的名称和信箱代号,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心中闪过一丝疑惑,自己在省地质队并没有熟人。
他撕开信封的封口,里面除了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似乎还装着别的什么东西,有些硌手。他先抖出了那个小物件——是一个用软布仔细包裹着的东西。打开软布,露出一台虽然旧但保养得相当不错的双筒望远镜!黄铜的镜身带着岁月的磨痕,但镜片擦拭得干干净净,在夕阳下反射着幽光。这可是一件稀罕物!对于巡山、观察野兽乃至未来规划旅游路线,都极有用处。
压下心中的惊讶,曹大林展开那叠信纸。信纸是地质队专用的格纸,字迹端正有力,带着知识分子的文气,但又不失朴实。
“曹大林同志:你好!
冒昧来信,打扰了。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韩志刚,是省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的技术员。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们曾有过一面之缘。数年前,我还是一个在贵屯附近插队的知青,有一次在山里迷路,又饿又冻,差点撑不下去,是你们屯的猎户,好像是姓赵的一位老把头和他的徒弟(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就是你父亲),发现并救了我,把我带回了屯子,给了我吃的,让我在屯里休养了两天才离开。那份救命之恩和草北屯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我一直铭记在心,未曾敢忘……”
读到这一段,尘封的记忆闸门仿佛被猛然推开。曹大林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场景:那是一个大雪封山的寒冬,父亲和赵爷爷确实从山里带回一个冻得半死、戴着眼镜的年轻知青,屯里人给他灌了姜汤,安排了热炕头……只是年代久远,当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半大孩子,对那个知青的具体模样和名字早已模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对方竟然还记着这份情谊,并且找到了他。
他继续往下读,心情渐渐从怀旧转变为专注和震惊。
“……后来我返城,考上了地质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了省地质队工作,一直从事长白山脉区域的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走遍了长白山系的沟沟岔岔,也对这片养育过我的土地,有了更科学、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冒昧来信,除了表达迟来的感谢之外,更重要的是,想基于我们勘探队近年的一些非保密范围内的勘察数据和研究成果,向你和草北屯的乡亲们,提供一些可能对你们未来发展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信的核心内容从这里展开。韩志刚在信中写道,根据他们勘探队对长白山脉地质构造和地热活动的长期监测与分析,结合一些民间线索和初步的物理探测,他们高度怀疑,在草北屯周边,特别是西沟往里的那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边缘,存在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地热带,极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温泉资源!
他用专业的口吻,但又尽量通俗地解释了温泉的形成原理,指出这片区域位于某个地质断裂带附近,具备形成优质温泉的良好条件。他甚至在信中附上了一张手绘的、标有大致范围和重点怀疑区域的地形草图。
“……如果我们的推断成立,这处温泉的水质很可能属于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医疗热矿水,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疗养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我知道,草北屯地处偏远,目前主要以农业和山林经济为主。但如果能够确认并合理开发这处温泉资源,对于提升草北屯的知名度,吸引更高端的游客,发展休闲、养生、度假等产业,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甚至可能彻底改变草北屯的未来面貌!”
信的最后,韩志刚诚恳地表示,这目前还只是基于地质理论的推断,需要更深入、更专业的勘探才能最终确认。他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草北屯提供进一步的技术咨询和联系相关勘探资源的帮助。同时,随信寄上的那台望远镜,是他淘汰下来的旧装备,聊表心意,希望对曹大林巡山护林、规划发展能有所帮助。信封里还有几本关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的小册子,是他平时收集的,觉得可能对曹大林有启发。
信读完了,曹大林久久没有说话,只是下意识地摩挲着那台冰凉的望远镜,目光投向窗外苍茫的远山,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