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轱辘杆子 > 第227章 轱辘人生

第227章 轱辘人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正说着,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到了,要拍摄纪念专题片。导演是个年轻人,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沈雅琴的手:"沈奶奶,我们想重点展现王理事长一生的奋斗历程,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沈雅琴被请到了镜头前。面对摄像机,她平静地讲述起那些往事:王轱辘如何摇着轮椅跑遍县城推销产品;如何在洪水中抢救合作社的物资;如何顶住压力拒绝外资收购;如何在病榻上还惦记着产业园的建设...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把合作社做得多大,而是带出了一支好队伍。"沈雅琴指着不远处正在接待客商的梨生,正在检查产品质量的梨叶,还有在物流中心指挥调度的菌生,"现在合作社交给他们,轱辘可以放心了。"

纪念仪式在合作社广场正式开始了。县领导、各界代表、周边村的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全体青山村村民齐聚一堂。梨生作为现任理事长首先发言,他详细汇报了合作社这一年的发展情况:新增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

"所有这些成绩,都建立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梨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经营企业,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当沈雅琴被请上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七旬老人挺直腰板,声音清晰而有力:"轱辘走之前最惦记三件事:一是合作社要持续发展,二是乡亲们要共同富裕,三是李青的梨膏糖配方要代代相传。今天,我可以告诉他,这三件事我们都做到了!"

掌声经久不息。在众人的见证下,王轱辘铜像正式揭幕,新产品"轱辘牌"梨膏糖也同时发布。这种高端产品采用了最传统的熬制工艺,包装上印着王轱辘摇着轮椅在梨园中巡视的剪影。

仪式结束后,沈雅琴独自推着轮椅来到老梨园。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梨文化保护基地",那几棵最老的梨树被精心保护起来,树下立着解说牌,讲述着青山村和王轱辘的故事。

她在李青亲手栽种的那棵梨树下停住,从轮椅上取下一篮新鲜梨膏糖,轻轻放在树根处。

"轱辘,李青,你们看到了吗?"沈雅琴轻声说,"咱们的梨膏糖卖到国外去了,咱们的孩子都有出息了,咱们青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阵风吹过,梨树叶沙沙作响,几片黄叶打着旋儿飘落。沈雅琴仿佛听到了熟悉的应答,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夕阳西下时,沈雅琴回到了合作社。广场上的庆祝活动还在继续,铜像前摆满了鲜花和梨子。她看到王青山和王思远正认真地给来访的客人讲解太爷爷的故事,两个孩子眼中的骄傲与崇敬让她心头一热。

梨生走过来,搀扶着她:"姥姥,累了吧?我送您回去休息。"

"不累。"沈雅琴摇摇头,"我再看看。轱辘要是知道合作社现在这么红火,不知该多高兴呢。"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彩灯亮了起来。新建的音乐喷泉开始表演,水柱随着旋律起伏,在灯光映照下变幻出绚丽色彩。沈雅琴站在铜像旁,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恍惚间仿佛看到王轱辘就坐在轮椅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

是啊,这个倔强的"轱辘杆子"用他残缺的身体,滚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从个人奋斗到共同富裕...他的一生,就像青山村的梨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最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晚风轻拂,带来阵阵梨香。沈雅琴知道,这是王轱辘留给青山村最好的礼物——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必将如同那漫山遍野的梨树,年年开花,岁岁结果,生生不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