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烟花三月下扬州(1 / 2)
茅山根据地的指挥部内,油灯摇曳,映照着老粟欣慰而又凝重的面庞。
他看着眼前这五个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少年,以及他们脚边安静趴着的小黑,不由得拍了拍石云天的肩膀。
“好小子,你们这次南京之行,虽未能手刃汪逆,但搅得日伪鸡犬不宁,更带回了1644部队罪证的关键线索,功不可没!”老粟指着摊在桌上的地图,“经组织研究,决定交给你们一项新任务,‘烟花三月下扬州’。”
石云天闻言,心中一动。
扬州,这座千年古城,他自然不陌生。
唐代诗人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流传,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诗篇,都道尽了扬州的繁华与美丽。
然而如今的扬州,如同南京一样,在日伪铁蹄下痛苦呻吟。
老粟详细交代了任务背景,日军为巩固其在华中地区的统治,并加强对长江下游的控制,正秘密将一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和物资向扬州等地转移。
有情报显示,一个与“荣字1644部队”有密切关联的日本“文化考察团”已抵达扬州,其真实目的极可能是利用扬州作为中转站,将部分来不及北运的细菌战研究资料和部分关键设备隐匿或另作他用。
组织希望石云天小队利用其年纪小、不易引人注目的特点,化装潜入扬州,查明这个“考察团”的真实动向,并尽可能获取相关罪证。
“扬州自古是文化经济名城,明、清更有‘无十万贯,不下扬州’之说,淮扬菜的发祥地,吃喝玩乐听都令人流连忘返。” 老粟道,“这正好为你们的隐蔽提供了绝佳掩护,但要记住,敌人在那里的统治同样严密,不可有丝毫大意。”
王小虎一听,摩拳擦掌:“首长放心!咱们连南京的鬼子窝都闯了,还怕他扬州城的牛鬼蛇神?”
李妞和宋春琳也用力点头,经历南京的生死考验,她们的眼神里少了些许怯懦,多了几分坚毅。
马小健则已经开始默默记下老粟提到的几个扬州可能的接头点和联络方式。
阳历四月,正是农历三月的暮春时节。
石云天五人小组,带着小黑,告别茅山根据地,踏上了东下扬州的路途。
他们扮作逃难投亲的少年,沿着长江岸线,谨慎东行。
越靠近扬州,春色越发浓郁。
沿途可见杨柳依依,油菜花田一望无际,如金色的海洋。
暖风拂面,带着泥土和花草的清新气息。
若非偶尔掠过的日军巡逻队和远处城墙上的膏药旗,这“烟花三月”的江南景致,本该如诗如画。
然而,现实的残酷时刻提醒着他们。
途经的村庄往往十室九空,荒草丛生。
有时能看到新坟矗立,无声诉说着日寇的暴行。
与扬州齐名的瘦西湖,如今也不知是何光景,是否还能感受到“花红柳绿碧水悠”的意境。
石云天看着窗外掠过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裴奕丞同学在演讲中提到的诗句,以及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