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04章 安皇帝已

第704章 安皇帝已(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姚兴派姚显带援军来救,结果刚到高平就听说姚弼战败,连挑战的五个弓箭手都被秃发傉檀杀了——打又打不过,只能找个“替罪羊”敛成,派使者道歉撤军。这波操作把姚兴的“狼狈”写满了:想占便宜没占到,还得靠“推锅”保面子,不仅暴露了秦军的战斗力拉胯,还丢了作为“宗主国”的威信,后续再想控制凉州就更难了。

二、刘勃勃:乱世“投机者”的教科书级操作

刘勃勃对付齐难的过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把对手的弱点玩到极致”:

1.“退一步”的诱敌术:听说秦军来,先主动退到河曲——不是怕,是故意让齐难觉得“刘勃勃怂了,跑远了”,放松警惕。齐难果然上当,放纵士兵野外抢掠,把“军队”变成了“土匪团伙”,纪律全没了。

2.“打突袭”的致命一击:等秦军散成一盘沙,刘勃勃再悄悄带兵突袭,不仅杀了七千多人,还追到木城抓住齐难,连一万三千将士都收编了——这不是“运气好”,是精准拿捏了秦军的“骄傲病”:姚兴之前刚忽悠秃发傉檀,秦军大概率觉得“刘勃勃也好打”,结果栽在“轻敌”上。

3.“收人心”的后续动作:俘虏秦军后,又收纳岭北的汉人和少数民族,设置官员安抚——他不只是“打胜仗”,还趁机扩充地盘和人口,为自己后来建立夏国攒资本。对比姚兴的“只懂抢地盘不懂稳人心”,刘勃勃的“军事+政治双操作”明显更胜一筹。

三、东晋内部:刘裕的“格局”VS刘毅的“私怨”

刘敬宣伐蜀失败,成了东晋内部权力博弈的“试金石”,几个人的表现高下立判:

1.刘敬宣的“能力不足”:打蜀地时,对峙六十天就粮尽、疫病,死了大半人——表面是客观条件差,实则是“准备不足”:没算好粮草补给,没预判到疫病风险,说明他确实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被免官削封邑不冤。

2.刘裕的“政治手腕”:作为背后的推动者,刘敬宣败了,刘裕没推卸责任,反而主动请求降职——这招太聪明了:一来“主动担责”能赢满朝文武的好感,显得自己有“担当”;二来“降职”只是象征性的,“开府依旧”说明实权没丢,既平息了非议,又不影响自己的权力根基。对比后来的帝王“甩锅”操作,刘裕的“以退为进”堪称政治教科书。

3.刘毅的“小肚鸡肠”:想借机用重法罚刘敬宣,本质是“公报私仇”——之前他就想架空刘裕,现在刘敬宣是刘裕这边的人,败了正好“踩一脚”。还好何无忌拦住了,说“别因私怨坏了公正”——何无忌的角色很关键,他避免了东晋内部因为权力之争提前内耗,也让刘毅的“小心眼”暴露在众人面前,反而衬托了刘裕的“大气”。

四、慕容超的“自欺”与拓跋珪的“狠辣”:两种帝王的结局伏笔

最后两个小事件,看似不起眼,却藏着南燕和北魏的未来:

1.慕容超的“自欺欺人”:汝水干、黄河结冰就渑水不冻,他觉得“不吉利”,李宣拍马说“渑水近京城、靠日月才不冻”,他居然高兴得赐朝服——这和之前祭天遇红鼠大风、听成公绥直言却转头复用奸臣一样,他始终在“逃避现实”:不愿面对“天有异象是民怨”的真相,只愿意听奉承话。一个帝王连“直面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南燕后来被刘裕轻松灭掉,从他这种“自欺”里早就能看出苗头。

2.拓跋珪的“帝王权术”:杀莫题,因为早年莫题嘲笑他“三岁牛犊扛不动重载”,现在有人告莫题“傲慢模仿皇帝”,拓跋珪不直接杀,反而拿当年的箭给莫题看,问“三岁牛犊怎么样”——这招太“狠”了:一来“旧怨新账一起算”,报了当年的羞辱;二来“用旧物提醒”,让莫题父子知道“我记仇记了这么久”,杀他不是“突然发难”,而是“早有准备”,能威慑其他大臣“别学莫题不敬”。这种“恩威并施+记仇必报”的狠辣,正是拓跋珪能统一北方的原因之一:乱世帝王,没点“铁腕”镇不住场子,也保不住皇权。

结语:乱世的“生存公式”——清醒+果断+格局

这段历史里,每个人的结局都藏在自己的选择里:

姚弼因“犹豫”错失良机,姚兴因“轻信自己的忽悠”丢了威信;

刘勃勃因“狡诈+清醒”赢了秦军,攒了资本;

刘裕因“担当+格局”赢了人心,刘毅因“私怨”输了口碑;

慕容超因“自欺”一步步把南燕推向灭亡,拓跋珪因“狠辣”巩固了北魏的皇权。

说到底,乱世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绝对的生存法则”:要么像刘裕、刘勃勃那样,看清现实、果断决策、有格局;要么像慕容超、姚弼那样,糊涂、犹豫、记私怨——前者能在混乱中崛起,后者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千年前的这些操作,放到今天的职场、商场里,逻辑其实也一样:清醒的判断比“运气”重要,果断的行动比“空想”重要,大格局比“小算计”重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