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34章 营阳王

第734章 营阳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己巳日,北魏太宗去世。壬申日,世祖即位,宣布大赦天下。十二月庚子日,北魏把明元帝葬在金陵,庙号为太宗。

北魏世祖追尊他的母亲杜贵嫔为密皇后。从司徒长孙嵩以下的官员都普遍提升了爵位。任命襄城公卢鲁元为中书监,会稽公刘絜为尚书令,司卫监尉眷、散骑侍郎刘库仁等八个人分别掌管四部事务。尉眷是尉古真弟弟的儿子。

任命河内镇将代人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管三十六曹的事务。罗结当时已经一百零七岁了,但精神头还很好,北魏皇帝因为他忠诚老实,很信任他,还让他兼任长秋卿,监管后宫事务,能自由出入皇帝的卧室。罗结一百一十岁的时候,才被允许告老还乡,朝廷一有大事,还派人骑马去请教他;又过了十年他才去世。左光禄大夫崔浩对儒家经典研究得很透彻,对朝廷的各种制度也很熟悉,凡是朝廷的礼仪、军国的诏书,都由他掌管。崔浩不喜欢老子、庄子的书,说:“这些都是荒谬不实的说法,不近人情。老子精通礼仪,孔子还向他请教过,他怎么会写败坏法制的书来扰乱先王的治理呢!”他尤其不信佛法,说:“为什么要侍奉这个胡人的神!”等到世祖即位,世祖身边很多人诋毁崔浩。皇帝没办法,只好让崔浩以公爵的身份回家。但皇帝一直知道崔浩很有才能,每次有拿不准的事,就把他召来询问。崔浩长得纤细柔美、皮肤洁白,就像个美妇人,还常常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张良,而且在研究古代的学问上更超过张良。回家之后,他就开始研究服食丹药、修身养性的方法。

当初,嵩山道士寇谦之是寇赞的弟弟,他研习张道陵的道术,自称曾经遇到老子下凡,老子让他继承张道陵成为天师,还传授给他辟谷轻身的法术和《科戒》二十卷,让他整顿道教。后来又遇到一个叫李谱文的神人,说自己是老子的玄孙,传授给他《图箓真经》六十多卷,让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还传授了天宫静轮的方法,其中有几篇是李君亲手写的。寇谦之把这些书献给北魏皇帝。朝廷和民间很多人都不相信,只有崔浩把寇谦之当老师侍奉,跟他学习法术,还上书称赞这件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接受天命,一定会有上天的回应。《河图》《洛书》都是通过虫兽的文字传达旨意,都不像现在这样人神直接接触,亲身传授,言辞旨意深刻奇妙,从古到今都没有过。怎么能以平常人的想法忽略上天神灵的命令呢!我私下里很害怕。”皇帝很高兴,派谒都带着玉帛、牲畜去祭祀嵩山,把寇谦之在山里的弟子都接到平城,尊崇天师,宣扬新的道法,通告天下。还在平城的东南修建天师道场,有五层重坛,供给一百二十个道士衣食,每月设置厨会,来吃饭的有几千人。

司马光评论说:老子、庄子的书,主要是想让人把生死看得一样,把去留看得很轻。而那些追求神仙的人,通过服食丹药、修炼来追求飞升,把草石炼成金银,这些方法和老庄的思想完全相悖。所以刘歆的《七略》把道家列为诸子,把神仙归为方技。后来又有符水、禁咒的法术,到寇谦之这里就把它们合为一体了。到现在还这样流传,实在是错得离谱!崔浩不喜欢佛教、老庄的书,却相信寇谦之的话,这是为什么呢!以前臧文仲祭祀爰居(一种海鸟),孔子认为他不聪明;像寇谦之这样的,和祭祀爰居的行为也差不多了。《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君子在选择学术的时候,能不谨慎吗!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展现了南北朝初期多方势力的角力与社会风貌,其中权力博弈的复杂、人性的挣扎与时代的荒诞交织,可从三个维度解读:

政权夹缝中的生存与博弈

--军事对抗的残酷性:虎牢之战堪称缩影——被围二百日、劲兵殆尽、井水被泄、人马渴乏,甚至“被创者不复出血”,最终城破时毛德祖“誓与城俱毙”的坚守,与檀道济等援军的畏缩形成对比,暴露了南朝军事体系的松散与将领心态的分化。北魏则通过“置守宰以抚河南”“周几镇河南而民安”,展现其在征服区的治理智慧,为后续南下奠定基础。

--西北割据的连锁反应:唐契叛北凉奔伊吾、依附柔然,秃发虎台兄妹谋刺西秦主炽磐事泄被杀,反映出边疆政权“朝秦暮楚”的生存逻辑。而北凉世子政德战死、西秦向魏称臣,更凸显北魏在北方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方势力不得不重新站队。

权力场中的人性异化与清醒者

--南朝士族的内耗与自保:徐羡之集团内部,徐佩之疑谢晦“诈疾有异图”欲除之,傅亮以“同受顾命不可自相诛戮”否决,揭示辅政集团表面团结下的猜忌。谢瞻早年担忧弟弟谢晦“势倾朝野非门户之福”的预警,在此刻已显端倪,门阀政治的“盛极而衰”定律开始发酵。

--北魏朝堂的新旧角力:崔浩与寇谦之的结合颇具象征意义——崔浩斥老庄、排佛法,却推崇“人神接对”的道教新法,本质是借宗教为北魏统治构建“天命”合法性;而拓跋焘对寇谦之的支持,既是对汉族文化的主动吸纳,也是通过“太平真君”的符号强化皇权。罗结以百岁高龄执掌三十六曹,既体现北魏对元老的倚重,也暗含对鲜卑旧勋的平衡。

宗教与权力的深度纠缠

--道教的政治化转型:寇谦之“清整道教”,将张道陵的符水术与“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的政治使命结合,本质是将宗教改造为服务皇权的工具。北魏为其建五层道场、月设千人设厨会,使道教从民间信仰升级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与南朝“除淫祠”的理性化政策形成有趣对比。

--司马光的批判与局限:他指责寇谦之“合神仙与道家为一”是“讹误”,点出宗教被政治利用的本质;但将“人神接对”斥为“爰居之祀”,却忽视了乱世中政权对“天命背书”的刚需。崔浩的选择看似矛盾——反对“矫诬之说”却信奉“手授真经”,实则是他作为汉族士大夫,试图通过宗教为北魏“汉化”寻找神圣性依据的无奈之举。

这段历史的核心矛盾,在于各方势力都在“合法性”与“生存性”之间挣扎:南朝用杀戮巩固新朝(如晋恭帝之死的延续),北朝用宗教与治理并重扩张,割据者用背叛与联姻苟活。而崔浩、谢瞻等少数人的清醒,终究难以抵挡乱世中“实力即真理”的洪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