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57章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第757章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夏天四月,娶已故黄门侍郎殷淳的女儿为太子刘劭的妃子。

五月戊寅日,北魏大赦。

丙申日,北魏老大去了五原。秋天七月,从五原北伐柔然。命令乐平王拓跋丕统领十五位将领从东路出兵,永昌王拓跋健统领十五位将领从西路出兵,北魏老大自己从中路出兵。到了浚稽山,又把中路分为两部分:陈留王拓跋崇从大泽向涿邪山进军,北魏老大从浚稽山向北向天山进军,向西登上白阜,没见到柔然的人就回来了。当时漠北大旱,没有水草,人马死了很多。冬天十一月丁卯初一,发生日食。

十二月丁巳日,北魏老大回到平城。

豫章人雷次宗爱好学习,隐居在庐山。曾经被征召为散骑侍郎,不去就任。这一年,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到建康,在鸡笼山开设学馆,让他聚集学生教书。宋帝一向爱好文学艺术,让丹阳尹庐江人何尚之设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设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设立文学,连同雷次宗的儒学合称为四学。谢元是谢灵运的堂弟。宋帝多次亲临雷次宗的学馆,让雷次宗戴着头巾、穿着单衣讲学,供给的物资很丰厚。又任命他为给事中,他不就任。过了很久,回到庐山。

臣司马光说:《易经》说:“君子多记住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孔子说:“言辞能表达意思就行了。”既然这样,那么史学是儒学的一部分,文学是儒学的余事;至于老子、庄子的虚无思想,本来就不是用来教化人的。学习是为了寻求道;天下没有两种道,哪来的四学呢!

宋帝性格仁厚恭谨节俭,勤于处理政务,遵守法律而不严厉,宽容待人而不放纵。百官都长久担任他们的职务,地方长官以六年为一个任期,官吏不随便免职,百姓有所依附。三十年间,国家境内,平安无事,人口繁衍增长;缴纳租税和服徭役,只限于每年的赋税,百姓早出晚归,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而已。乡里之间,读书讲学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士人注重操守,乡里以轻薄为耻。江南的风俗,在这时候是最好的。后来谈论政治的人,都称赞元嘉时期。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十四至十五年(公元437年至438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宋、魏、吐谷浑、河西等政权的互动,从中能看到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可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南北政权的博弈与外交

--北魏与刘宋的关系呈现“试探性互动”特征:宋文帝曾遣使议“纳币”(可能涉及联姻),因公主去世中止;北魏则通过册封吐谷浑、与河西王沮渠牧犍联姻(嫁武威公主),巩固对西域和河西的影响力,同时试探刘宋的态度。

--北魏的扩张野心显露:拓跋焘询问攻凉州之策、北伐柔然,虽因“士马疲劳”暂缓西征,但已展现统一北方的意图;刘宋则相对保守,专注内政,对北燕残余势力的接应也以妥协告终(王白驹被追责)。

北魏的内部治理与问题

--拓跋焘试图整顿吏治,下诏允许吏民举报贪官,但效果适得其反——奸猾之徒借此胁迫官员,反而让“贪纵如故”,暴露了古代“民告官”制度缺乏约束机制的弊端。

--对宗教的管控初现:“罢沙门年五十以下者”,可能是为了充实兵源或劳动力,体现了政权对宗教势力的实用主义态度。

文化与社会的细节

--刘宋的“四学”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是魏晋以来学术分科的延续,反映了南朝对文化多元的包容,也体现宋文帝“雅好艺文”的个人倾向。

--河西王沮渠牧犍与北魏的往来中,既有“献杂书及历法”的文化交流,也有“求杂书数十种”的主动学习,显示出边疆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司马光的史论视角

司马光批评“四学”之分,认为“天下无二道”,主张儒学为核心,体现了传统儒家对“道统”统一性的坚持,也反映了宋代史学“经世致用”的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两年的历史是南北朝对峙初期的缩影:北方政权积极扩张、整顿内部,南方政权侧重文治与稳定,而文化交流与政治博弈始终交织,为后续的南北格局埋下伏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