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世祖孝武皇帝上(1 / 2)
孝建二年(公元456年,乙未年)
春天,正月,北魏的车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拔犯了罪,被皇帝赐死。镇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年纪大了,申请退休。二月丙寅日,朝廷封他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坚决推辞,上了几十次奏表,还当面跟皇帝陈情,甚至磕头哭得稀里哗啦。皇帝拗不过他,只好让他以始兴公的身份回家,还给他丰厚的俸禄。没过多久,皇帝又想启用沈庆之,派何尚之去劝他出山。何尚之反复说明皇帝的意思,沈庆之笑着说:“我沈公可不像何公你,走了又回来。”何尚之觉得挺不好意思,就不再劝了。辛巳日,任命尚书右仆射刘延孙为南兖州刺史。
夏天,五月戊戌日,任命湘州刺史刘遵考为尚书右仆射。
六月壬戌日,北魏改年号为太安。
甲子日,朝廷大赦天下。
甲申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
秋天,七月癸巳日,皇帝封自己的弟弟刘休佑为山阳王,刘休茂为海陵王,刘休业为鄱阳王。
丙辰日,北魏皇帝去了河西。
雍州刺史武昌王刘浑和身边人写了篇檄文,自己号称楚王,改年号为永光,还把各种官职都设置了一遍,纯粹当玩笑闹着玩。长史王翼之把刘浑写的东西封好呈给了朝廷。八月庚申日,刘浑被废为平民,流放到始安郡。皇帝派员外散骑侍郎东海人戴明宝去责备刘浑,还逼他自杀,刘浑死的时候才十七岁。
丁亥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
皇帝下诏祭祀天地和祖庙,开始设置完备的礼乐,这是听从了前殿中曹郎荀万秋的建议。
皇帝一心想削弱王侯的势力。冬天,十月己未日,江夏王刘义恭、竟陵王刘诞上奏,建议削减王侯在车马服饰、器物使用、乐舞等方面的制度,一共九条;皇帝又暗示有关部门把内容增加到二十四条,规定办公的地方不能朝南坐,不能设置帷帐;佩剑不能做成鹿卢的形状;内史、相以及封国内的官长只能自称下官,不能称臣,官员离职后就不用再对王侯表示尊敬。皇帝下诏同意了这些规定。
庚午日,北魏任命辽西王常英为太宰。
壬午日,让太傅刘义恭兼任扬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担任司空并兼任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宏为尚书令。
这一年,朝廷任命已故氐王杨保宗的儿子杨元和为征虏将军,杨头为辅国将军。杨头是杨文德的堂兄。虽然杨元和是杨氏正统,但朝廷觉得他年纪小,能力弱,没给他正式的封号,氐族部落也没有固定的首领。杨头之前驻守葭芦,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弟弟都被北魏抓了,但杨头依然一心为宋朝坚守。雍州刺史王玄谟向朝廷进言说:“请任命杨头为假节、西秦州刺史,让他来安抚氐族部众。等过几年,杨元和长大些了,再让他继承祖业。要是杨元和能力不行,就该把位置交给杨头。杨头能守住汉川,让我们免受外敌侵扰,给他一个只有四千户的荒州也没什么可惜的。要是葭芦守不住,那汉川也没法保住了。”皇帝没听他的。
孝建三年(公元456年,丙申年)
春天,正月庚寅日,皇帝封自己的弟弟刘休范为顺阳王,刘休若为巴陵王。戊戌日,封皇子刘子尚为西阳王。壬子日,太子娶了右卫将军何瑀的女儿为太子妃。何瑀是何澄之的曾孙。甲寅日,朝廷大赦天下。
乙卯日,北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冯皇后是辽西郡公冯朗的女儿;冯朗曾任秦、雍二州刺史,因事获罪被杀,冯皇后因此入宫为婢。
二月丁巳日,北魏皇帝立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先让他的母亲李贵人把托付给兄弟的事一条条写下来,然后按照旧例赐李贵人死。
甲子日,任命广州刺史宗悫为豫州刺史。按照惯例,府州内部讨论事情,都要在前面直接叙述所讨论的事,还设置典签来负责此事。宋朝皇子担任地方长官的大多年纪小,皇帝就派亲近的人兼任典签,典签的权力渐渐大了起来。到这时候,就算是年纪大的王爷去镇守地方,或者普通士族出身的人去当刺史,典签也能传达命令,掌握关键权力,刺史没办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职责。宗悫到豫州上任后,临安人吴喜担任典签。宗悫施行的刑罚政令,吴喜经常违抗,宗悫大怒,说:“我宗悫都快六十了,为国家拼命,才得了这么个巴掌大的州,可不想再和典签一起管理了!”吴喜吓得磕头磕得流血,这事才算了。
有几千家丁零人躲在井陉山里当强盗,北魏选部尚书陆真和州郡联合出兵把他们剿灭了。
闰月戊午日,任命尚书左仆射刘遵考为丹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