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苍梧王上(1 / 2)
那时候柔然派使者来友好访问。六月庚子这天,朝廷让平南将军萧道成当了中领军和南兖州刺史,留在建康保卫京城,还和袁粲、褚渊、刘秉轮流值班处理事务,这四人被称为“四贵”。
桂阳王休范造反的时候,让道士陈公昭写了个《天公书》,上面写着“沈丞相”,送到荆州刺史沈攸之的门房。沈攸之看都没看,查出陈公昭后就送到朝廷了。休范造反后,沈攸之对下属说:“休范肯定会说我和他是一伙儿的。我要是不赶紧去救朝廷,大家肯定更疑惑了。”于是就和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郢州刺史晋熙王燮、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张兴世一起起兵讨伐休范。休范留中兵参军长惠连等人守寻阳,晋熙王燮派中兵参军冯景祖去攻打。癸卯那天,长惠连等人开门投降,还杀了休范的两个儿子,各地军队就都收兵了。建平王景素是刘宏的儿子。
乙卯日,北魏下诏说:“老百姓要是太凶,不顾亲戚,一人作恶,全家遭殃,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可太心疼了。从今往后,只要不是谋反、大逆、叛国这些罪,就只惩罚他自己。”从这开始就不再搞全家、全族连坐的刑罚啦。
北魏显祖治理国家那叫一个勤快,赏罚清楚,选地方官也很谨慎,提拔廉洁的,赶走贪心的。以前各部门有拿不准的事儿,大多上奏等皇帝决定,而且很多靠口传诏令,容易被人篡改。显祖就下令,不管事儿大事小,都得按法律来,别动不动就上奏问。符合法律的就批准,不符合的就弹劾,全用书面诏令,这样事儿办得可精细了。显祖还特别重视刑罚,大案子经常反复审查,有的犯人能关上好几年。大臣们都提意见,显祖说:“案子拖着确实不好,但总比着急忙慌判错强吧!人在监狱里吃苦就会想变好,聪明人都把监狱当成改好的地方,我就是想让他们悔悟,然后再宽恕他们。”所以虽然关的时间长,但判罚大多还是合适的。而且显祖觉得老赦免罪犯会助长他们的坏毛病,从延兴年以后就不再赦免了。
秋天七月庚辰,立了皇弟刘友为邵陵王。
乙酉日,给荆州刺史沈攸之加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沈攸之坚决推辞。朝廷掌权的人想把沈攸之调回京城,又不敢直接下令,就用太后的名义派使者去说:“您在外边辛苦很久啦,应该回京城。京城责任重大,也不想轻易换人;是走是留,您自己决定。”沈攸之说:“我没那个在朝廷当大官的本事,留在京城真不合适。但要是让我去攻打蛮、蜑这些少数民族,清理江、汉地区,我绝不含糊。虽然太后这么说,但我到底是走是留,还是听朝廷的安排。”最后就没调他。
癸巳日,柔然攻打北魏敦煌,被尉多侯打败了。尚书上奏说:“敦煌太偏远,夹在西边和北边的强敌之间,恐怕守不住,要不把它迁到凉州附近。”大臣们一起讨论,都觉得行。只有给事中昌黎韩秀不同意,他说:“敦煌设郡都好长时间了。虽然挨着强敌,但当地人习惯打仗,就算有点小毛贼,也成不了大事儿。按平常那样派兵驻守,就能自保,还能把西边和北边的敌人隔开,不让他们联系。要是迁到凉州,不光显得咱国家领土变小了,而且姑臧离敦煌一千多里地,防守巡逻太难了,两个敌人肯定想联合起来搞事儿。要是凉州乱了,那关中也别想安稳。再说了,当地百姓可能习惯了不想搬家,要是他们引来外敌,那可就麻烦大了,不能不考虑啊。”最后就没迁。
九月丁酉,让尚书令袁粲当中书监,还兼任司徒;给褚渊加了尚书令的官职;刘秉当了丹阳尹。袁粲坚决推辞,想回祖坟那待着,朝廷没答应。
褚渊让褚澄当了吴郡太守,司徒左长史萧惠明在朝廷上说:“褚澄之前开门放敌人进来,现在还让他当这么重要地方的太守,王蕴拼命打仗差点死了,却被抛弃不管。就这赏罚,还怕国家不乱吗!”褚渊听了老惭愧了。冬天十月庚申,让侍中王蕴当了湘州刺史。
十一月丙戌,皇帝举行加冠礼,然后大赦天下。
十二月癸亥,立皇弟刘跻为江夏王,刘赞为武陵王。
这一年,北魏建安贞王陆馛去世了。
到了元徽三年(公元475年),春天正月辛巳,皇帝去南郊和明堂祭祀。
萧道成觉得襄阳是重要地方,张敬儿这人地位和能力都不咋够,不想让他去守襄阳。但张敬儿一直求着要去,还对萧道成说:“沈攸之在荆州,您知道他想干啥。要是不派我去,里应外合制约他,对您可没好处。”萧道成听了就笑笑没说话。三月己巳,让骁骑将军张敬儿当了都督雍、梁二州军事,还兼任雍州刺史。
沈攸之听说张敬儿要来,怕被偷袭,就偷偷做准备。张敬儿到了之后,对沈攸之那叫一个恭敬,啥事儿都请示,送礼也没断过。沈攸之就信了他,对他也挺好。沈攸之还多次写信想一起在边境打猎,张敬儿回信说:“咱心里都有数,表面上别太亲密。”沈攸之就更信他了。张敬儿知道沈攸之的事儿,都偷偷告诉萧道成。萧道成给沈攸之写信问:“张敬儿调走的时候,你觉得谁能接替他?”沈攸之马上把信给张敬儿看,想离间他们。
夏天五月丙午,北魏派员外散骑常侍许赤虎来访问。
丁未日,北魏皇帝去了武州山;辛酉日,又去了车轮山。
六月庚午,北魏开始禁止杀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