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24章 苍梧王下

第824章 苍梧王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初,巴东、建平的蛮人反叛,沈攸之派兵去讨伐。景素反叛的时候,沈攸之急忙召回在三峡的军队赶回建康。巴东太守刘攘兵、建平太守刘道欣怀疑沈攸之有别的企图,就带兵截断三峡通道,不让军队通过。刘攘兵的儿子刘天赐在荆州任西曹,沈攸之派刘天赐去劝说他们。刘攘兵知道景素确实反叛了,就放下武器请罪,沈攸之还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刘道欣坚守建平,刘攘兵劝说也没用,刘攘兵就和讨伐蛮人的军队一起攻打并杀了他。

甲辰日,北魏皇帝追尊他的母亲李贵人为思皇后。

八月丁卯日,立皇弟刘翙为南阳王,刘嵩为新兴王,刘禧为始建王。

庚午日,任命给事黄门侍郎阮佃夫为南豫州刺史,留在京城镇守。

九月戊子日,赐骁骑将军高道庆死。

冬天十月辛酉日,任命吏部尚书王僧虔为尚书右仆射。

十一月戊子日,北魏任命太尉、安乐王长乐为定州刺史,司空李欣为徐州刺史。

【内核解读】

元徽四年(公元476年)的历史记载,宛如一幅充满权力博弈、人性挣扎与时代动荡的画卷,透过这些史事,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与残酷,也能窥见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多面性。

从北魏的局势来看,冯太后无疑是绝对的核心人物。她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性聪察,知书计,晓政事”,执政时推行节俭,“被服俭素,膳羞减于故事什七八”,这些特质本可让她成为一代贤明的掌权者。但同时,她又“猜忍多权数”,因个人恩怨“密行鸩毒”害死显祖,为巩固权力重用宦官和亲信,甚至对稍有疑忌言论的下属痛下杀手。这种矛盾的性格,既展现了她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王朝中,作为女性掌权者为维护地位所采取的强硬乃至残酷手段,也暴露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即便有治国之才,也难掩私欲与猜忌。

冯太后对待亲信的方式也颇为耐人寻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馀;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这种恩威并施的御下之术,使得下属即便受罚也“终无离心”。这背后反映出封建官场中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下属对上级的忠诚度往往与利益捆绑,而非基于真正的认同,也体现了冯太后深谙权力制衡之道,用奖惩并用的方式牢牢掌控着身边的人。

再看南朝宋的情况,建平王景素的叛乱是核心事件。这场叛乱的根源在于杨运长、阮佃夫等权臣的猜忌,而景素为求自保,联合了一批不得志的武人密谋起事。从过程来看,这场叛乱充满了仓促与混乱:景素本就“乏威略”,在垣祗祖虚假消息的误导下仓促起兵;内部将领意见不一,垣庆延等人主张“以逸待劳”,却未能被采纳;黄回等关键人物态度摇摆,最终导致叛乱失败。这不仅反映出南朝宋后期皇室内部的矛盾尖锐,宗王与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程度,也暴露了当时军事集团内部的松散与不坚定,各方势力皆以自身利益为先,缺乏真正的凝聚力。

叛乱失败后,景素及其三子被杀,同党数十人伏诛,而萧道成却对有异志的黄回、高道庆“抚之如旧”。这一处理方式耐人寻味,萧道成此举显然是为了稳定局势,拉拢潜在的力量,为自己日后的政治图谋积蓄资本,从中也能看出他的深谋远虑与政治手腕,预示着南朝宋的权力格局即将发生更大的变动。

此外,巴东建平蛮的叛乱及后续处理,反映了当时地方与中央的紧张关系,刘攘兵、刘道欣对沈攸之的猜忌,体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对彼此的不信任,而沈攸之最终平定局势,也展现了其在地方的影响力与处事手段。

总体而言,元徽四年的这些史事,是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权力更迭频繁的缩影。在这个时代,亲情、道义往往让位于权力欲望,每个人都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求生,或成为掌权者,或沦为牺牲品。这些事件不仅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人性以及社会变迁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