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太祖高皇帝(2 / 2)
皇帝向前抚军行参军沛国人刘献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刘献回答说:“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孝经》里。宋朝之所以灭亡,陛下您之所以能得天下,原因都在这。陛下如果能吸取前朝的教训,再加上宽厚的政策,就算国家有危机也能转危为安;要是重蹈覆辙,就算现在安稳也必然会有危险!”皇帝感叹说:“读书人的话,真是千秋万代的珍宝啊!”
丙申日,北魏皇帝前往崞山。
丁酉日,朝廷任命太子詹事张绪为中书令,齐国左卫将军陈显达为中护军,右卫将军李安民为中领军。张绪是张岱哥哥的儿子。
戊戌日,任命荆州刺史萧嶷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
皇帝让大臣们各自说说国家治理的得失。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刘善明,请求废除宋朝大明年间、泰始年间以来的各种苛刻的政令和繁琐的制度,推崇简约易行的政策。他还认为:“交州地势险要偏远,宋朝末年政治苛刻,导致百姓怨恨反叛。如今新朝开创,应该用恩德安抚他们。而且那里出产的只有珠宝,实在不是朝廷急需的东西。讨伐交州的事,我觉得应该暂且停下。”给事黄门郎清河人崔祖思也上奏说,认为:“人不学习就不明白道理,这就是悖逆祸乱产生的原因。现在有很多没有具体职责的官员,白白领取俸禄,耗费百姓钱财。应该开设文武两类学校,让台、府、州、国限额之外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规定学习。要是有荒废懒惰的,就送回原籍;学业优秀突出的,破格任用。还有,现在陛下虽然奉行节俭,但清正廉洁的官员,贬斥罢免那些骄纵奢侈、荒淫无度的官员,这样风俗就能改变了。”宋元嘉时期,所有事务都由郡县负责。孝武帝要求事情急速办理,觉得郡县办事迟缓,才开始派朝廷使者去监督。从那以后,使者到处都是,他们竞相作威作福,谋取私利、收受贿赂,让公家和百姓都疲惫不堪。会稽太守闻喜公萧子良上表,极力陈述这种弊端,认为:“朝廷有需求,只要明确下诏,规定期限,大家自然会尽力完成;如果有拖延的,按照相关规定惩处就行。现在虽然朝廷使者众多,但最终还是要靠郡县完成任务,这样只会互相猜疑、心生不满,反而更加拖延懈怠,应该把朝廷使者全部撤回。”员外散骑郎刘思效上奏说:“宋朝从大明年间以来,逐渐衰败,赋税增加了,可国库却更加贫困。老百姓饿得嗷嗷叫,几乎没法活下去;而那些贵族富户,却以奢侈华丽互相攀比,甚至连山里湖边的百姓,都不敢采摘那里的水草。陛下应该重新制定国家制度,纠正这些失误。”皇帝对这些建议都加以褒奖,有的把奏表交给相关部门,让他们详细选择合适的建议,上奏后施行。己亥日,下诏:“皇帝、太子以及各位藩王,都不得营建屯垦的田庄、府邸,不得圈占山林湖泊。”
北魏皇帝回到平城。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围绕南朝宋齐交替的关键节点展开,字里行间既藏着权力更迭的残酷逻辑,也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复杂面相,其历史细节背后的深层意味值得细究:
权力交接的“程序暴力”
萧道成代宋的过程堪称“温柔革命”的典范,却处处透着精心设计的压迫感。顺帝禅位时“逃于佛盖之下”的细节,将皇权崩塌时的荒诞与悲凉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位少年皇帝哭问“欲见杀乎”,王敬则“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的回应,直白揭开了魏晋南北朝“禅让”的本质:不过是用礼制包装的权力掠夺。而谢朏“引枕卧”拒交玺绶的行为,看似是文人风骨的孤绝,实则反衬出士大夫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最终仍需王俭这类“识时务者”完成程序闭环。
新政权的合法性建构
萧道成的统治术呈现出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迅速清除杨运长、刘绰等潜在威胁,用铁血手段斩断旧朝根系;另一方面,又通过“罢遣三千役徒”“轻刑薄敛”“除苛政细制”等举措,刻意与宋末的苛政切割。这种“宽猛相济”的策略,本质是为新政权寻找合法性支点——刘献“政在《孝经》”的进言与萧道成“儒者之言可宝万世”的感叹,恰是这种努力的注脚:试图用儒家伦理为权力更迭披上道德外衣。
士族阶层的分化与挣扎
褚渊家族的态度极具代表性:褚渊本人从宋臣变为齐朝司徒,其从弟褚炤却怒斥“将一家物与一家”,这种撕裂暴露出士族在王朝更替中的身份焦虑。谢朏的“抗命”与最终被“废于家”,则显示出文人风骨在现实权力面前的脆弱——萧道成“杀之遂成其名”的考量,更将统治者的权谋与士族的悲剧性命运交织在一起。而王俭28岁便身居高位,既反映出士族子弟的特权,也暗示了新政权对年轻精英的拉拢。
制度变革的时代呼声
刘善明、崔祖思等人的谏言,实则是对宋末积弊的集体反思:从废除苛政到整顿吏治,从兴办学校到禁止权贵“营立屯邸”,这些建议直指南朝社会的核心矛盾——土地兼并、吏治腐败、阶层固化。尤其“停罢台使”的主张,揭示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已到临界点,而“二宫诸王不得封略山湖”的诏令,则试图通过抑制权贵来缓和社会矛盾,为齐朝统治奠定经济基础。
历史循环的悲凉底色
王琨“频见此事”的恸哭,道破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宿命:从司马家代魏到萧氏代宋,权力更迭不过是“以暴易暴”的循环。顺帝“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的悲叹,既是个人命运的绝望,更是整个时代的注脚——在皇权争夺的绞肉机中,无论是帝王还是士族,最终都成为历史循环的牺牲品。
这段记载看似是简单的王朝更替记录,实则是一幅交织着权力、人性、制度与时代的立体画卷:它既展现了胜利者的权谋与失败者的悲凉,也暗藏着社会变革的契机与历史循环的无奈,为理解南朝政治生态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绝佳的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