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47章 世祖武皇帝中

第847章 世祖武皇帝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还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面前说高祖的坏话,太后就用杖打了高祖几十下;高祖默默忍受,没有为自己辩解;等到太后去世后,他也不再追问这件事。

十月二十一(甲申日),北魏皇帝去拜谒永固陵。十月二十八(辛卯日),下诏说:“大臣们因为国家政务繁多重要,多次请求我处理朝政。但我哀伤思慕的情感缠绕心头,还没办法自己处理事务。之前在我身边掌管机要的近臣,都是可以托付谋略的人,暂且可以把事务交给他们;如果有疑难的事情,随时和他们讨论决定。”

交州刺史清河人房法乘,特别喜欢读书,常常称病不管事务,因此长史伏登之得以独揽大权,随意更换将领和官吏,都不让房法乘知道。录事房季文把这事告诉了房法乘,房法乘大怒,把伏登之关进监狱十多天。伏登之给房法乘的妹夫崔景叔送了很多贿赂,得以出狱,接着就带领部下袭击州府,抓住房法乘,对他说:“您既然生病了,就不应该太劳累。”然后把他囚禁在别的房间。房法乘没事做,又向伏登之要书看,伏登之说:“您安静待着,还怕引发疾病,怎么能看书呢!”于是不给他书。伏登之还上奏说房法乘心病发作,不能处理政务。十一月二十四(乙卯日),朝廷任命伏登之为交州刺史。房法乘被送回去,走到大庾岭就去世了。

十二月十九(己卯日),南齐立皇子萧子建为湘东王。

当初,南齐太祖因为南方铜钱少,就想重新铸钱。建元末年,奉朝请孔觊上书说,他认为:“粮食和货币相互流通,这是自然的道理和趋势。李悝说:‘粮食太贵会伤害百姓,太便宜会伤害农民。’太贵太便宜,伤害的结果是一样的。三吴地区,是国家的关键腹地,近年来时常遭受水涝,但粮食价格却不高,这说明天下的钱少,而不是粮食便宜,这一点不能不注意。铸钱的弊端,在于钱的轻重多次变化。重钱难以使用,难以使用会导致它不受重视;轻钱容易被私自铸造,而私自铸造带来的祸患很严重。百姓之所以会私自铸钱,严厉的法律都禁止不了,是因为上面铸钱的时候吝惜铜料、节省工本。吝惜铜料、节省工本,是觉得钱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只是用来流通交易,一心想让它质量轻、数量多,这样能节省工本、容易制成,却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做带来的祸患。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开启获利的源头,又用重刑处罚,这是引导他们做坏事,还把他们推向死地,这怎么能算是治理国家呢!汉朝建立后,铸造轻钱,百姓中投机取巧、造假的人很多。到了元狩年间,才开始整治这个弊端,于是铸造五铢钱,在钱的上下都铸有轮廓,让人们没办法磨取铜屑,这样百姓计算成本后觉得得不偿失,私自铸钱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这就是不惜铜料、不省工本的效果。君主不用担忧没有铜料、缺少工匠,只要让百姓觉得无利可图,私自铸钱的事就杜绝了。宋文帝铸造四铢钱,到了景和年间,钱变得更轻了,虽然有轮廓,但冶炼不精细,于是私自铸钱的现象纷纷出现,再也禁止不了。这就是吝惜铜料、节省工本的验证。凡是铸钱,与其不合适,宁可重也不要轻。从汉朝铸造五铢钱到宋文帝,历经五百多年,制度有时废弃有时兴起,但五铢钱一直不变,这是因为它的轻重合适、符合货物交易的需求。现在的钱币文字大多是五铢,只是偶尔有不同的钱币。自从宋文帝铸造四铢钱,又不禁止百姓剪凿钱币,造成的祸患已经很广泛,弊端一直延续到现在,难道不悲哀吗!晋朝不铸钱,后来经历战乱、火灾、水灾,钱币损耗散失、被熔化,每年损失的数量很多,就好比磨刀石,虽然看不到它有损耗,但总有一天会用完,天下的钱怎么能不枯竭呢!钱枯竭了,士、农、工、商就都失去了他们的产业,百姓靠什么生存呢!我认为应该依照旧有的制度,大力开展铸钱,钱重五铢,完全依照汉朝的方法。如果官府铸造的钱已经流通到百姓手中,就严格禁止剪凿,那些轻小、破损、没有轮廓的钱,都不许流通。官府铸造的小钱,称一称符合铢两的标准后,就熔化改铸成大钱,这样对贫穷善良的百姓有利,也堵住了奸诈取巧的途径。钱币和货物流通均衡了,远近都一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市场上也不会有纷争,衣食就能逐渐增多了。”太祖觉得他说得对,就让各州郡大量购买铜和木炭。但太祖驾崩,这件事就搁置了。

这一年,益州行事刘悛上书说:“蒙山下有严道铜山,是以前铸钱的地方,可以进行开发。”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到蜀地铸钱。没过多久,因为花费太多就停止了。

自从太祖整治黄籍,到皇上这里,把在户籍上造假的人发配到淮河边境戍守十年,百姓对此很不满。于是皇上下诏说:“宋升明年以前的户籍,都允许重新登记;那些被发配到边疆服役的人,都准许回到家乡;从此以后再有人犯,就严加整治。”

长沙威王萧晃去世。

吏部尚书王晏称病请求辞去官职,皇上想让古昌侯萧鸾代替王晏担任这个职务,亲自写诏书询问王晏的意见。王晏上奏说:“萧鸾清廉干练有余;但是他不熟悉士族门第,恐怕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皇上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南齐封百济王牟大为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高车的阿伏至罗和穷奇派使者到北魏,请求替天子讨伐消灭柔然,北魏皇帝赐给他们绣裤褶和各种彩色丝绸一百匹。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勾勒出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多重面相,字里行间藏着权力博弈的暗流与制度变革的阵痛,其现代视角下的解读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权力场域的“无声博弈”:帝王与太后的隐忍政治

--北魏孝文帝被宦官谮言而遭太后杖责,却“默然受之”,直至太后去世也不追问。这种“隐忍”并非懦弱,而是权力过渡期的生存策略——太后掌握实权时,帝王的沉默是避免冲突激化的政治智慧,也为后续亲政积蓄空间。这揭示了古代皇权传承中“代际权力真空期”的典型困境:晚辈统治者需在服从与自主间寻找平衡,隐忍往往是权力蓄力的前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