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高祖武皇帝七(1 / 2)
北魏又派将军元昭等率领五万人去救涡阳,先头部队到了驼涧,离涡阳还有四十里。陈庆之想主动出击迎战,韦放觉得北魏的前锋肯定都是精锐轻骑兵,不如先别打,等他们靠近了再说。陈庆之却说:“魏军远道而来,早就累得够呛,而且他们离我们这么远,肯定想不到我们会突然进攻,趁他们还没完全集结,得先挫挫他们的锐气。要是你们都害怕,我陈庆之就单独带着人去收拾他们。”于是他就带着手下二百骑兵冲上去进攻,还真把魏军打败了,这下魏军都吓懵了。陈庆之打完回来,就和各位将领一起把营地连起来,继续向前推进,背靠着涡阳城和魏军对峙。从春天一直到冬天,打了几十上百场仗,将士们都疲惫不堪。听说魏军打算在梁军后方修筑营垒,曹仲宗等人担心被前后夹击,就商量着要撤军。陈庆之拿着符节站在军营门口说:“咱们一起来到这儿,都一年了,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现在你们一个个都没了斗志,就想着往后撤,这哪是想建功立业,简直就是一群只想抢劫的乌合之众!我听说把军队置于绝境,才能找到生路;等敌人全部集结好了,咱们再跟他们干一场。要是你们真打算撤兵,我这儿可有皇帝的密令,今天谁敢违抗,我就按密令处置他!”曹仲宗等人这才不敢撤了。
魏军修了十三座营垒,想借此控制梁军。陈庆之带着士兵夜里悄悄出发,嘴里衔着枚(防止出声),一举攻下了四座营垒,涡阳城主王纬吓得赶紧请求投降。韦放挑了三十多个投降的人,让他们分别去给魏军其他营垒报信,陈庆之则把俘虏和斩杀敌人的首级陈列出来,带着士兵擂鼓呐喊着随后跟进,魏军剩下的九座营垒一下子全崩溃了,梁军乘胜追击,魏军几乎被俘虏和斩杀殆尽,尸体把涡水都堵住了,投降的城中男女有三万多口。
萧宝寅在泾州吃了败仗后,有人劝他回洛阳向朝廷请罪,也有人说不如留在关中,立功赎罪。行台都令史河间人冯景说:“带着军队不回去,这罪可就大了。”萧宝寅没听他的。他自己想想,这些年带兵出征,花了国家多少钱,结果一下子全败光了,心里越想越不安;北魏朝廷对他也起了疑心。
中尉郦道元,一直以严厉果决出名。司州牧汝南王元悦有个宠爱的人叫丘念,这家伙仗着元悦的势力,专权放肆。郦道元直接把丘念抓起来关进了监狱。元悦向胡太后求情,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郦道元却直接把人给杀了,还趁机弹劾元悦。
当时萧宝寅造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元悦就上奏,让郦道元去当关右大使。萧宝寅听说后,觉得这是冲着自己来的,害怕极了。长安城里一些轻浮的年轻人又鼓动他起兵造反。萧宝寅就去问河东的柳楷,柳楷说:“大王您可是齐明帝的儿子,天下人都对您有所期待,现在起兵,正合大家的心意。而且有谣言说‘鸾生十子九子,一子不关中乱。’这‘乱’其实就是‘治’的意思,大王您命中注定要治理关中,还有什么可犹豫的!”郦道元走到阴盘驿的时候,萧宝寅派他的将领郭子恢去把郦道元给杀了,还把尸体收敛起来埋葬,然后上表说郦道元是被乱贼杀害的。他又另外上表为自己辩解,说是被杨椿父子诬陷的。
萧宝寅的行台郎中武功人苏湛,当时生病在家躺着。萧宝寅让苏湛姨母的儿子、开府属天水人姜俭去劝苏湛,说:“元略受萧衍的指使,想把咱们都除掉。郦道元这次来,肯定没安好心。我不能就这么坐着等死,现在得为自己打算,不能再当北魏的臣子了。不管是死是活,是荣是辱,我都想跟你一起。”苏湛听了,放声大哭。姜俭赶忙制止他,说:“你这是干啥!”苏湛说:“我们一家老小眼看就要因为这事全完了,我怎么能不哭!”哭了好几十声,才慢慢对姜俭说:“你替我告诉齐王(萧宝寅),大王本来就像走投无路的鸟,是朝廷给了他机会,让他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赶上国家有难,他不但不能尽忠报答,反而想趁着这个机会,听信那些没见识的路人的话,带着一群残兵败将守着关中,还想谋取皇位。现在北魏虽然没以前厉害了,但天命还没改变,而且大王对百姓也没什么恩情,我只看到他要失败,没看出他能成功,我苏湛不能因为大王连累一家老小都被杀。”萧宝寅又派人对苏湛说:“我这是为了保命,不得不这么做,之前没跟你说,是怕你阻拦我的计划。”苏湛说:“一般谋划大事,得找天下奇才一起干,现在你却只跟长安城里那些赌徒商量,这能成功才有鬼了!我担心你家里很快就会长满荆棘(意思是大祸临头),希望你能放我回老家,让我能病死,到地下见我的祖先。”萧宝寅一直很看重苏湛,也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放他回武功了。
甲寅日,萧宝寅自称齐帝,改年号为隆绪,赦免了他管辖范围内的罪犯,还任命了一堆官员。都督长史毛遐,是毛鸿宾的哥哥,他和毛鸿宾在马祗栅率领氐、羌族人起兵,反抗萧宝寅;萧宝寅派大将军卢祖迁去攻打他们,结果卢祖迁被毛遐杀了。萧宝寅当时正在南郊举行祭祀仪式,即位的典礼还没结束,就听说战败的消息,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连队伍都来不及整顿,就狼狈地跑回去了。他任命姜俭为尚书左丞,把他当成心腹。文安人周惠达之前是萧宝寅的使者,当时正在洛阳,相关部门想抓他,周惠达就逃回了长安。萧宝寅任命周惠达为光禄勋。
丹阳王萧赞听说萧宝寅造反,害怕得赶紧逃跑,往白鹿山方向跑,跑到河桥的时候,被人抓住了。北魏皇帝知道他没参与造反,就把他放了,还安慰了他。行台郎封伟伯等人和关中的豪杰商量着起兵杀掉萧宝寅,结果事情泄露,都被杀了。
北魏任命尚书仆射长孙稚为行台,去讨伐萧宝寅。
正平的百姓薛凤贤造反了,他的同族人薛修义也在河东聚集人马,分别占据了盐池,还攻打包围了蒲坂,和东边西边的反贼相互呼应,响应萧宝寅。朝廷下诏让都督宗正珍孙去讨伐他们。
十一月丁卯日,梁朝任命护军萧渊藻为北讨都督,镇守涡阳。戊辰日,把涡阳设置为西徐州。
葛荣从春天到冬天一直包围着北魏的信都,冀州刺史元孚激励将士们,日夜坚守。粮食吃完了,外面又没人来救援,己丑日,信都城被攻陷;葛荣抓住了元孚,把城里的百姓都赶出去,结果冻死了十分之六七。元孚的哥哥元佑是防城都督,葛荣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讨论要不要杀元孚兄弟。元孚兄弟各自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争着替对方去死,都督潘绍等几百人,都给葛荣磕头,请求杀了自己,留刺史一条命。葛荣说:“这些人都是北魏的忠臣义士啊。”于是和元孚一起被关押的五百人都被赦免了。
北魏任命源子邕为冀州刺史,让他带兵去讨伐葛荣;裴衍上奏请求一起去,朝廷同意了。源子邕上书说:“要是裴衍去,我就请求留下;要是我去,就请留下裴衍;要是非得让我们一起去,失败就在眼前。”朝廷没答应。十二月戊申日,他们行军到阳平东北漳水拐弯的地方,葛荣率领十万大军攻击他们,源子邕和裴衍都战败身亡。
相州的官员和百姓听说冀州已经沦陷,源子邕等人也战败了,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性命难保。相州刺史恒农人李神却镇定自若,安抚激励将士们,大家齐心协力,葛荣派出全部精锐攻打,始终没能攻克相州。
秦州的百姓骆超杀了杜粲,向北魏请求投降。
【内核解读】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末至次年,南北朝的军事与政治格局发生剧烈震荡:南朝梁将陈庆之以少胜多,在涡阳创下军事奇迹;北魏萧宝寅关中叛乱,加速了王朝的分裂;葛荣势力持续扩张,北方陷入更深的混乱。这段历史中,个体的军事才华与政权的制度性腐朽形成尖锐对比,揭示出乱世中 “偶然胜利” 与 “必然崩溃” 的历史逻辑。
涡阳之战:陈庆之的军事天才与梁朝的战略局限
陈庆之在涡阳的胜利,堪称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战例,其背后是超越时代的军事思维与坚定意志的结合。当北魏元昭率五万援军进至驼涧时,陈庆之拒绝韦放 “待其来至” 的保守建议,以 “疲敌未集,须挫其气” 为由,率二百骑奔袭破敌,既打击了魏军士气,又巩固了梁军信心。这种 “以奇胜正” 的战术,打破了 “众寡悬殊必守不攻” 的常规思维,展现出对战场心理的精准把握。
更为关键的是,在 “自春至冬,数十百战” 导致将士疲弊、曹仲宗等欲撤军之际,陈庆之以 “置兵死地而后生” 的决绝态度,杖节军门怒斥退缩者,甚至以 “密敕” 震慑众人,最终稳定军心。这种 “敢战、能战、善战” 的特质,使其在后续作战中再创奇迹 —— 夜袭陷四城,利用降者瓦解魏军心理,最终 “九城皆溃,尸咽涡水”,彻底击溃北魏军团。